期末考试后,人气老师与学生们交心的话
(2012-12-27 08:58:16)
标签:
期末考试老师政法大学 |
分类: 教育大道理和小案例 |
梦里江河的话:
一年前,刘家安写在期末考试之后
来源: 肖强的日志
这是我在bbs上看到的一篇刘家安老师在一年前写给学生的文章,我想说法大有如此优秀的老师真的值得我们珍惜。“我知道,现在的同学已经不再像前些年的同学那样喜欢我了。我在课堂上从来不会说,但是,我当然能够感觉到“人气”已大不如前。”这样的想法老师在课上也曾表露过,每每听到总有些伤感。原文引用,只字未改;先生之道,山高水长......
课序号(10)、(11)的各位同学:
《民法学原理》(二)试卷已于2011年1月19日在学院路校区116教室经本学期全体任课教师流水作业改出了成绩。由于学校分数登录系统很不稳定及其他原因,目前只有我出了分。近一两日收到不少同学要求复查分数的请求,BBS上也有不少议论。我以为,学校BBS不仅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也应该是师生之间在课外相互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化解误会的工具。故此,在这里就该课程成绩作出说明并谈一点感想,真心与同学交流。
一、本次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也并非某些同学理解的那样糟
1.课序号10有158名同学选,系统给出的系统分析信息如下:(1)85-100,18人;(2)80-84,28人;(3)70-79,58人;(4)60-69,34人;(5)0-59,20人。最高分92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66.8。但是,请注意,由于有10名同学缺考(实际148人考试),他们的分数都被记为0分;另外,还有一些留学生与少数民族同学得分很低(一位留学生同学得了2分)。这两个因素都拉低了平均分。也就是说,这个平均分并不太真实。
2.课序号11有168名同学选:(1)85-100,29人;(2)80-84,35人;(3)70-79,54人;(4)60-69,29人;(5)0-59,21人。最高分93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70.1。由于同样存在前两个因素,实际平均分高。
二、分数生成过程详解
关于流水作业,同学间总有这样那样的传闻与看法,但是,至少就民法学科来说,近几年必修课程全部是流水作业改卷,今年的民法(二)也不例外。
1月19日在改卷子的过程中,老师们很快就发现同学们答题情况总体不好,甚至可以说相当糟糕。
大家都认为,本次试题难度并不大,有许多都是最基本的东西。几道简答题中稍难一点的是第4题,考区分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的意义(其实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至少应该能说出几句!),其余3题:第一题考产生债权人撤销权的情形;第二题留置权的构成要件;第3题举例说明债的发生原因。在考前第一次看这几道题的时候,我认为这都是典型的送分题!可是,在改卷的时候,老师们都在苦笑、叹气,我本人甚至一度情绪低落,不相信我们师生一学期努力的结果会是这样:许多同学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债权人撤销权;留置权有很多同学答要依据合同产生,能说出“牵连关系”或“同一法律关系”的好像也就有半数(未精确统计);债的发生原因也有不少同学不知是什么,还有相当多的同学不知道“举例”是什么(你完全可以举“张三发狂咬伤了李四,产生侵权行为之债”);能比较准确总结回答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的同学就更少了(比如说,物权法第242-244条的相关性)。
看到这种情况,老师们在改卷现场达成一致:本着对大家关心、爱护的心情,本次评分所有主观题(简答、法条分析、论述)均采用极其宽松(!)的标准,不严格按答题要点给分,甚至到了这样一种程度:答留置权需要依合同产生的,有些老师也眼睛一闭给了3分!这可是完全不懂留置权啊!但得到了一半的分数。其他题也都这样判了:有关《物权法》第15条的分析,有半数以上的同学不能答出“合同债之效力”与“物权变动”效果的区分这个要点,有不少同学说该条体现了我国采“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对抗主义”,有些同学还像模像样地批评该条违背了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生效主义。即便如此,老师们基本都给出了5分(满分10分)左右的分数(应该得0分!!)。16分的论述题同样让人无语,但是老师们基本7、8分起评,不要说论述题要求的逻辑严密和完整了,只要能从任何角度写上点(如我国物权法以登记生效为原则;如不动产登记的权利推定效力;如答上更正登记、异议登记等),基本可以得到10分以上。
一如往常,单选题总体还好,但多选题还是很不理想,许多同学失去了8分、6分,甚至1分未得。往年案例分析都会做得不错,该题型往往会成为送分题,但是本次考试这两道题普遍做得不好,30分的分数有不少同学会丢掉10分,甚至更多。对于那些答完题自我感觉还不错从而认为自己可能蒙受了不白之冤的同学来说,多数原因是这几道客观题答得不好(案例分析其实应该是客观题,但老师们还是放宽了评分标准)。
但是,在老师们几乎都采用了最宽松尺度的情况下,流水作业出来的分数还是很不理想!在加总分时,凡是碰到58、59、68、69这样的分数,我们基本上都会直接加上一两分,好让同学过关。
19号傍晚流水作业结束后,试卷由各任课老师领回去登分。在登录学校的系统时,我又做了一项工作:凡是碰到不及格的、低于70分的,或者得了83、84、88、89这样分数的,我都会认真核一遍分,如果无误,我还会再看看几道主观题的答题情况,看看评分老师是否过于严格,此时,我仿佛是在向试题的作者请求:“同学,请给我一个加分的理由,哪怕在十句谬论中有一句靠谱的话”!!不少同学给了我这个理由,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同学最后的分数是60、61(为了不至于太难看,多加了1分)、70、85(凡是最后得到这类分数的同学应该庆幸,而不是选择郁闷)。但是,非常遗憾,许多同学没有给我这个理由。我又能如何呢?这些同学只能是不及格,只能是“小挂”,只能是没有得到“优秀”。同学们的基础分数毕竟是流水作业产生的,相信没有一位老师会不尊重基本的规则和其他老师的劳动成果,会不尊重刻苦学习真正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而任意加分。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让所有人满意,尤其是自身付出相当不够的人。
三、杂想
(一)深夜与自己的对话:不惑之年反而看不开了,产生了失落感、自责和困惑
今年已经是我在法大开始教师生涯的第15个年头了,我也步入了人生的第40年。在这许多年间,法大一届届勤奋、可爱、朝气蓬勃的同学给了我很多。能够把自己的一点知识与同学们分享,能够让同学们逐渐学会像一个真正的法律人那样去思考,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成为所谓“人气老师”,我感到自己活得相当有价值,成就感时常充盈我自认卑微的灵魂。
但是,以本学期授课和此次考试为例(不限于此),近一两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法大还是有一大批出众的学生,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法大学子好学、勤思、上进、有理想有追求的精神正在相当一部分同学身上丧失。其他老师可以作证,19号改卷子那天我有点发飙,我一度想说服其他老师严格按标准判分,并且对分数不做任何处理,而这可能让20%、30%甚至更多的同学不及格!(这不是许多同学口中天天念叨的“某某老师杀”,如果非要说“杀”,那也是“该杀”)。看着卷子,我与不少老师都有同感:不敢相信这是我们法大学子的水准!不敢相信这是我们这些教书匠教出的学生。
得低分的同学,请相信我:你们看到这个分数自然会失落,但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会更崩溃!没有一位老师会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差成绩。如果大家都能答出90分的水平,我会都给大家90分,然后无比愉悦地在心里说一句“去TMD正态分布!教务处能把我怎么着?!”但是,看到这样的卷子,我真的很失落,感觉到了一种情绪叫“悲哀”。
首先是需要自我反省。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一定是我们这些老师出了问题,不,不说别人,一定是我出了问题。在教学上,我一定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
可是,依逻辑,且历史地看,前些年感觉良好时的我一定不比现在强,毕竟自己的教学经验、技巧等一直在积累,而我自信对教学的认真态度并没有下降。那么,问题出现在了哪里?为什么感觉课堂上求知若渴的眼神少了?为什么一次看似普通的考试如此刺激我的神经?
与以往一样,在课堂上我选择以理性、冷静、批判但不失务实的眼光讲述民法。我自信自己也能偶尔语出惊人,自信自己也有一点点幽默感,但是,我选择不刻意营造热闹的课堂气氛,我选择带着爱思考的冷静头脑去思考。我时常想,如果有一天法大同学只喜欢课堂热闹,学校就应该特聘周立波、郭德纲在礼堂开课。前些年我的这种教学方法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而且看起来效果也不错。
一个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现在的同学已经不再像前些年的同学那样喜欢我了。我在课堂上从来不会说,但是,我当然能够感觉到“人气”已大不如前。不少选我课的同学选择不来我的课堂,至于他们是否去听朱庆育、李永军、费安玲、刘心稳以及其他老师,我不得而知。如果去了,我真的没意见,因为我始终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永远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老师。但是,期末考试的答题情况使我对此深表怀疑,我总觉得,只要带着脑子听任何一位老师的课,法大的学生都不至于犯那些低级错误。
本学期,忘了是哪个课序号的课,在排座时(后来证明其实必要性不大,因为通常还是能找到座位的)一位我至今也不知其名的女生不幸被排在了第一排,就在我眼皮底下,我感觉她几乎趴在课桌上睡了一学期的觉。整个学期,我什么也没说,虽然当了十几年老师,但我到现在也没学会“教训”学生(如果我非得说点什么,我会选择和她说“同学,睡觉还是在床上舒服”)。我真的有些困惑,不知何故她要坚持来我的课堂。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本次期末考试她没有取得好成绩,我一点不会惊讶:民法这个学科并不容易学,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是天才,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听些课为好。
(二)某些同学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
我敢率先公布民法(二)这个不太理想的成绩,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充分准备。还好,近一两日浏览BBS,觉得大家都嘴下留情,基本没说什么难听的,但不少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还是表达了一些不满。或许从今以后我刘家安也会背上“杀手”之名了。
我知道,无论平时学习是否刻苦,同学们都很在意成绩:付出努力的同学,希望获得一个高分回报;不学习的同学通常也觉得大学好混,当然也希望这次能够混过去。
我也知道,有些平时学习刻苦的同学没有考出好成绩,对此我很遗憾。考试总是充满着许多偶然性,有时是考试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有时是你方法不对,有时是你欠缺一些运气,好成绩就没了,比如说,你感觉良好地答完了这份试卷,最后评分老师却悲剧性地发现你所有的多选题都错了。对此,我自己也应该反思,是否应改变这种一考定成绩的做法?是否应该有些比例不低的平时成绩,好让平日里刻苦学习的同学最终有个不错的成绩?当然,这也得留在将来考虑了。对于今年有此感受的同学,我决定采取的措施是:(1)由于试卷尚在我手中,一切有此疑问的同学均可给我发邮件,或就用BBS站内短信的方式要求我再次核对试卷,看是否有问题。如果万一有问题,由于成绩已经向学校提交,我自己也没有权限修改,只能等开学后我亲自到教务部门出具申请改成绩;(2)近日我会专门做一份本年试卷的答案及简单解析,发至教学公邮,大家可以自己比对,寻找自己的解答与答案的差距。一句话,任何人都不应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对于那些因自身没有付出而导致试卷一塌糊涂但却叫屈的同学来说,我更加遗憾。因为,这不再是单次成绩高低的问题,说严重点,它是一种人生态度。你或许会说,我用这种态度混过了许多考试,甚至是高分,但我要说,这是数学概率问题,如果全无求知之欲望,如果你连一个学生的本份都做不到,那么,你不在这里跌倒,也可能在那里跌倒。很不幸,你跌倒在了我这门课上,我很想搀扶你一把,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想站立我又能如何呢?如前所言,你得给我一个加分的理由。
今年的考试,我第一次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我两个课上的交流生考出了很好的成绩,我没有精确统计,但应该有60、70%以上都取得了85分以上的好成绩。他们这个小群体的平均分至少在80以上。而我也同时了解到,这些交流生平时学习都相当刻苦。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而我们法大自己的某些同学呢?是你们的智商比他们低吗?至少我不这样认为。这些同学在开口抱怨之前,能不能也先反思一下自己?
如前给出的统计数字,本次考试还是有相当多同学考出了好成绩。或许是在享受“闷声发大财”的感觉,也怕伤害了那些因分低的同学,你们中的大多数选择在论坛中沉默。其实,我也想提醒你们,正如一些实际优秀的同学并不应因本次考试成绩不佳而丧失自信一样,你们本次取得不错的成绩其实也说明不了什么。你们要持续地付出努力,并同时学会从求知中感受快乐。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889688049&owner=354212056
- 2012-12-16 10:36:26
- 2012-11-27 18:12:06
- 2012-11-21 12:15:18
- 2012-09-20 10:52:28
- 2012-09-18 07:58:26
- 2012-08-24 10:55:16
- 2012-07-21 15:02:28
- 2012-06-06 00:02:16
- 2012-04-27 12:56:21
- 2011-07-28 12: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