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电子系奖学金大改革:淡化GPA,强化软实力

(2012-11-28 18:09:28)
标签:

清华

电子系

奖学金

评选

gpa

分类: 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梦里江河的话:

    从2011级开始改革,2012级的奖学金评选应该会跟进改革。

 

跟GPA至上时代说“拜拜”——电子系1字班奖学金制度大幅改革

(《紫荆》187期A7版) 来源: 学生清华的日志 2012-11-27 17:37
 

  
(《紫荆》报记者张梅杰)秋季学期伊始,各院系带班辅导员便会着手一项工作:奖学金评定。对于电子系1字班的辅导员丁文伯来说,今年这项工作他前前后后忙了两个多月。“往届电子系5个辅导员,从计算学分绩、审查资格到最后匹配奖项,人均花费30个小时左右,但这学期每人至少80小时的工作量。”

 

  与往年相比,试行的新奖学金评定办法主要有三大变化:一是学校进一步下放权力给院系,鼓励院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奖学金评定规则和办法;二是进一步增加非学业的单项奖学金项目;三是奖学金荣誉和奖项名称分离,根据奖项设置和金额设置来匹配荣誉,不要求严格一致。

 

  电子系拥有清华最多的本科生,奖学金的评定一向是大工程,今年1字班学生率先试行新方案,目前奖学金初评结果已公示。按照电子系奖学金新规则,学生必须填写申请表确定第一、第二志愿,经过院系评审团的双盲函评,最终获取综合奖学金(以下简称综奖)的答辩资格或非学业类单项奖的参评资格。

 

 

自愿申请为前提

 

  不报志愿就没有机会参评奖学金,这是改革后的首要特征,奖学金评定的主动权由老师转移学生手中。为了鼓励学生积极申请,系里特意召开动员会,最终151名学生填报志愿,占全年级人数的60%左右。主动权的转移使得奖学金的评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老师和辅导员对学生GPA的“排排坐”,正如丁文伯描述“求着你给你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许多敢于争取的学生脱颖而出。


  “马杯期间,一周四次篮球训练,再加上羽毛球赛,一周大概有10多个小时。”方天华粗略计算了在体育方面的时间投入,“这还不算国标队每周两次的训练”。平时他积极参加系内各种体育赛事,像游泳比赛、马杯运动会等,由于表现优秀,今年他拿到了体育优秀奖学金。对于这个奖项,方天华很满意。“在体育上的投入肯定会影响到学习,但是觉得目前的状态挺好。这个奖项对于自己在体育上的投入是一种赞同和鼓励,也使得自己不会在学分绩上压力太大。”

 

 

新增“函评”,多元化引导

 

  新增试行函评环节,由电子系教师、辅导员、研究生工作助理和非申请人年级的优秀本科生学生组成评审团,根据学生申请表进行双盲评定。除了学业成绩,函评过程还要参考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学业专业、社会工作、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公益、体育、文艺、学习进步”等方面的自选特色评价。

 

  函评增强了师生间的了解,连续三年拿过综奖的李荣莎今年被邀请为评审团一员,负责评价11份综奖的申请。她清楚地记得自己一共评出了4个A等级。“函评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评价。我评的时候会很认真地阅读每份申请材料中的自我评述。有的学生GPA很高、素测E1、同时身兼班长职务,还有学生GPA不是特别高但是素质测评E1并且体育很好,这些我都给了A等级。”“函评的最大感受就是这些1字班的小孩子都好厉害。他们的GPA很高不说,几乎每个人都参加过很多有意义的活动,这让我很是惊喜!”

 

  评审团的成员从全局均衡考虑学生的优劣势,使得奖项的评定更加客观。贾一凡得知自己获得志愿公益单项奖学金时,有点意外。“我本来以为会是社工奖学金,可能老师们觉得我的资格更加符合公益奖学金的标准吧!”他说,自己在申请表上陈述了自己大一来的经历,暑假作为“书脊计划”支队长去西藏支教,寒假担任“情系母校”支队长,参加两次献血等。他觉得“奖项从荣誉上对自己做的志愿做了认可。奖学金标准多样化,鼓励学生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成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

 

 

淡化GPA,强化软实力

 

  “奖学金的作用就是立标杆,对于优秀我们要见贤思齐,也要‘见异思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丁文伯称,今年特别强化了综奖的展示答辩,答辩学生全程不得离席,另外还邀请了2字班的学生前来观摩,以这种集体参与的方式让不同班级的学生互相了解和学习。


  GPA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答辩现场许多有特色的学生涌现出来。丁文伯主动展示了他在现场拍的照片,并且一一介绍。


  “我答辩时没有罗列学分绩和社工经历,80%都在陈述创新创业。反正脑子一热,我就讲广播剧了。”性格直爽的北京女孩马秋悦回忆自己的综奖答辩,还是止不住兴奋。从高一时加入广播剧团,到高考后自己主创和策划,马秋悦一心钟爱广播事业。她说,现在广播事业市场萎靡,自己虽然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但认为有义务去改变现状。“老师说要展现与众不同、对周围环境有意义的方面,我觉得我热爱我的广播剧社,并且真的有做过很多工作,比如策划《甄嬛传》和《古风武侠》的广播配音,这就是我的特色。”


  同样参与综奖答辩的刘诗雨则表示,答辩促使自己对一年做个总结,对收获和存在的不足进行详尽的梳理。公开的答辩让自己学到了很多,有的学生大一就进实验室做项目,有的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兴趣,与他们相比,发现自己还有潜力可挖。“最大的触动是,开始思考自己特色、究竟适合走哪一条路。”

 

 

后续跟进,关注学生反馈

 

  从学校出台改革政策到1字班奖学金评定告一段落,历时长达4、5月之久,奖学金评定后的学生反映也在继续跟进中。这项改革给学生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据丁文伯了解,有个学生在综奖答辩后,反思自己在组织策划和领导力方面存在不足,于是新学期刻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作为辅导员,他觉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耳提面命,效果要明显的多。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项改革,势必关系到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和新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淡化GPA会不会矫枉过正,甚至掀起反GPA的风潮?改革中一些具体的措施如何能够最大限度上的保证公正公平?又如何在体现众多功能的同时兼顾效率?这些尺度,希望能够细细拿捏把握。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885042703&owner=6006389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