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子砖家梦里江河
教子砖家梦里江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7,759
  • 关注人气:24,4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文科状元假冒少数民族相关报道

(2009-06-27 07:43:27)
标签:

教育

高考

少数民族

考生

文科状元

何川洋

重庆

分类: 大学名校招生政策攻略

摘要: 

  群众举报巴蜀中学200余名学生少数民族身份造假,重庆市有关部门联合调查了6所市直属中学,最后查出31名假冒少数民族的考生,其中巴蜀中学6人,南开中学8人,重庆一中8人。

  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是南开中学的学生,巫山县招办主任之子,是被由重庆市查出的民族身份造假学生之一。巫山县是这次造假的重灾区。  

  重庆石柱副县长承认女儿高考前改民族身份。

  

转贴之一:

重庆文科状元民族身份造假 可能被取消录取资格

 
重庆文科状元民族身份造假可能被取消录取资格
何川洋考出高分,他的班主任老师周斌开心不已。

  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查了成绩就“失踪了”,网友称“他害怕媒体”

 

  巫山县招办主任何业大:知道儿子民族身份造假,担心对他录取有不利影响

 

  最近两天来,与其他城市的情况一样,关于“谁是高考英雄”的新闻占据了重庆报纸的重要版面。得分最高的几位考生都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了自己学习的故事;唯一例外的是文科成绩最高分的何川洋———这位“状元郎”关闭了手机,拒绝一切采访,就连他的照片,当地媒体也难于找到。

 

  他为什么要跟外界隔绝,玩“躲猫猫”呢?证据显示:何川洋涉及少数民族加分造假,是被由重庆市纪委、民宗委、公安局、教委、招办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查出的违规学生之一。

 

  一个意外诞生的文科状元

 

  何川洋是巫山县官阳镇人,据重庆媒体报道,其父母均为公务员。进一步查证,得知其父系巫山县招办主任何业大,其母为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卢林琼。

  何川洋在今年的高考中考出了文科659分的高分———这也是当地多家媒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的文科最好成绩。在当地媒体上,有关何川洋的信息均来自其班主任、南开中学高三(十八)班周斌老师的介绍。

  周斌老师称,其所带班级共56个学生,何川洋是8名男生中的一个。他认为,何川洋聪明、单纯,学习有计划、很踏实,在学习上从来不耍小聪明。“他一直是想考北大,所以自己也一直按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地在努力。”

  据周老师描述,小个子的何川洋爱跟老师争论问题。何川洋的文学功底很深,唐诗宋词是信手拈来。此外,其古筝也演绎得不错。“何川洋没有一科特别突出,也没有一科特别不好。”据周斌介绍,何川洋虽然一直是年级前十名,但一次都没拿过年级第一名。对于何川洋考了659分的最高分,周老师表示:是爆出了冷门。

 

  造假被查“他害怕媒体”

 

  “我们觉得何川洋实在过于神秘。”一位重庆媒体的记者称。

  何川洋是什么时候“失踪”的?他为什么“失踪”?其班主任周斌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在何川洋查阅了高考成绩,并向老师报告了分数以后,就表示“自己不愿接受采访。”随即关闭了手机。周老师解释,“失踪”的原因是何川洋“很低调”。

  不过,事实显然并非如此。25日,开始有数位网友报料,称何川洋是因为民族造假被查,心虚和陷入恐慌,所以不敢面对媒体。“这个新科状元害怕记者问他这方面的问题。”

  重庆另一所直属中学的老师进一步分析,何川洋公示的是可享受20分加分的土家族考生。既然家长和老师都证实他的高考“裸分”是659分,那么正常加分后应该有679分,但查阅重庆市招考信息网上的《2009年文科含无条件加分一分段表》,记者看到,没有679这样的分数出现,最高分为666分。

  “20分为什么没有加上去?显然就是被取消了!”这位老师说,何川洋是违规考生无疑。

 

  “状元郎”是巫山县招办主任之子

 

  在重庆市招办信息网上,何川洋位列“2009重庆市直属中学报名考生中聚居少数民族(民族乡)特征信息公示”表中,其“享受照顾类别”为“民族乡民族考生土家族”。

  记者25日在赶赴重庆最东边的巫山县采访中,巫山县一位干部默认了何川洋是县招办主任何业大之子,且因少数民族加分造假,被做了严肃处理,取消加分并以将民族由土家族改回了汉族。

  记者来到巫山县招办,主任办公室一直关着,敲门也无人应声。工作人员称,何主任去了重庆。

 

  招办主任:知道儿子民族身份造假

 

  昨(26)日上午,记者通过电话与何业大取得了联系。何表示自己在重庆帮儿子填报志愿,儿子的659分是未计算任何加分的“裸分”。他称,儿子已选好主攻方向经济管理,但是去北大还是清华尚未确定,“可能会去北大”。

  记者随后询问“民族加分问题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录取”,正侃侃而谈的何业大突然就慌了神,连忙申明“很忙”,挂断了电话。

  记者又找到了何川洋的班主任周斌。周老师证实,何川洋的659分的确是“裸分”。他表示知道了何川洋民族身份造假的事情,并担心此事对录取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分析

  何川洋或被取消录取资格

 

  昨(26)日上午和下午,记者还分别就“伪造少数民族身份考生被查”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重庆招生组组长邓景康、北京大学重庆招生组组长冯支越。两位招生负责人均表示,没有看到重庆的联合调查组于本月22日宣布查出的违规考生名单,因为重庆市招办没有向他们提供。

  “如果查出的31名考生中有上了我们录取线的怎么办?”冯支越称,他们得看到名单才能晓得谁作弊造假,对于是否录取,将上报校招办,请他们定夺。邓景康则表示:“我们相信重庆招办会提供给我们合格的拟录取考生。”

  一位重庆教育界人士称,今年5月初,国家民委、教育部、公安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有关规定的通知》,其中,对于弄虚作假、违反规定将汉族成分变更为少数民族成分的考生,一经查实,取消其考试资格或录取资格,并记入考生电子档案。“这意味着,包括这位文科状元在内,重庆初步查明的31名违规考生,都有可能被取消录取资格。”这位人士忧心忡忡地表示。

 

成都商报记者 刘虎

 

 

 

转贴之二:

 

假民族生取消高考加分调查 
2009年06月24日 14:42:2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茆琛

   

    6月23日,为期一个月的重庆市2009年高考招生各类加分考生资格名单公示期结束。经群众举报,31名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造假问题,其加分资格被取消。

    6月22日下午5时30分,离重庆高考成绩公布还有两天时间,离高考招生各类加分考生资格名单公示期仅有一天,重庆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2009年高考招生少数民族加分问题调查结果。一度在网络中被热议的"重庆巴蜀中学200多学生以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身份报名获取加分"经调查不实。

   

    可怕的11%    

 

    按照教育部"阳光招生"有关规定,重庆市招办从5月25日起,在招办公众信息网上公示了全市2009年高考招生各类加分考生资格名单,6月9日,高考结束第二天,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招办、重庆市市长信箱、重庆市政府信访办等多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巴蜀中学在今年高考报名中弄虚作假,有200多名学生以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身份报名获取加分,并且主要集中在巴蜀中学文科1班、理科31班、32班三个"实验班"。这一消息随即引起接访部门重视。

 

    同时,互联网上相关的帖子也引起网民关注。

 

    根据《重庆市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办法》相关规定,重庆市少数民族自治县(含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享受20分的高考加分照顾;散居在汉族地区的重庆少数民族考生、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汉族考生,如报考重庆高校,则可享受5分的高考加分照顾。

 

    重庆市监察局立即牵头组织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民宗委、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招办组成联合调查组,就此进行调查。"不仅仅针对巴蜀中学,也对其余6所重庆市直属中学民族生身份进行核查",重庆市招办主任邱可说。根据在学校和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的实地调查结果,重庆巴蜀中学有77人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其中6人民族身份存在问题。

    调查组发现,除了信访中涉及的巴蜀中学,还有5所市直属中学有民族身份存在问题的考生:

    重庆一中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的学生50人,8人存在问题;重庆南开中学31人,8人存在问题;重庆八中21人,2人存在问题;重庆育才中学23人,1人存在问题;四川外语学院附中13人,3人存在问题。

    据此统计,在重庆直属学校中,有约11%的少数民族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问题。另有3名非直属中学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问题。如果这些造假行为没有被揭穿,将会有多少高考考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不公平的高考竞争中,无奈落败?查实的这"11%",挑战着我国的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公平机制。

   

    谁在隐形作弊?    

 

    "学校怎么能有权力更改学生的户籍和民族身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重庆市直属中学的负责人说,在学校看来,在考生户籍中作手脚获得加分照顾,是一种远离考场,难以察觉的隐形作弊方式。"不光学校,就是教委也无权,也无渠道去核查考生的户籍",他说。

    重庆市联合调查组介绍,违规变更考生少数民族身份的途径,有四种:

    一是个别家长和有关人员法纪意识淡薄,违规从异地迁移考生户口到聚居地并更改民族成份;二是少数区县个别户籍管理单位把关不严,违规将散居地民族考生户口迁移到民族聚居地报名参考;三是个别区县有关部门把关不严,将不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民族身份变更为少数民族;四是个别县的少数民族乡成立时间短,制度不完善,有关部门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准,审批不规范。

    在这一百多字中,多次出现"违规"、"把关不严"、"审批不规范"等内容,"个别"、"有关"等字眼,巧妙掩饰了是哪些户籍管理单位、哪些区县和部门在隐形作弊。

    记者从一位基层派出所户籍民警处了解到,正规的更改民族程序,必须有当地民族宗教委员会出具的证明,而少数民族考生如从散居地迁入民族聚居地,也必须符合当地户籍政策,考生学籍也应同时迁入。

    据介绍,重庆市联合调查组以掌握了对31名考生变更少数民族身份所涉及的相关人员,市委、市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待分清责任后,将严肃处理责任人,并公布结果。

   

    记者点评:还有多少隐形作弊正在进行?    

    记者注意到,在重庆联合调查组的160多字原因

分析中,多次出现"违规"、"把关不严"、"审批不规范"等字眼。这传递着一个信息:违规变更高考考生民族身份,是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手握权力者的渎职。

    记者在采访高考招生少数民族加分情况时,接到不少教师和校长的反映。他们认为,"阳光高考"的公平、公正,并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维护,教育部门的职权在高考的考场、阅卷场、招生场,但"场外"的"阳光",需要社会共同维护。

    罗彩霞替考案等事件暴露出一个问题:隐形作弊在权力的掩盖下,更难被察觉、查获、查处。杜绝隐形作弊,必须彻查干扰高考公平行为背后的渎职行为,将所有造假相关人按照法律和党纪政纪处理,在全社会营造严肃、严谨、严格的氛围,保护"阳光高考"。(完)

 

 

转贴之三:

 

重庆石柱副县长承认女儿高考前改民族身份

2009年06月26日02:5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重庆石柱副县长承认女儿高考前改民族身份
汤平资料图片

  重庆高考“加分门”追踪

  本报记者 刘虎 重庆为您报道

  昨日上午,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汤平约见本报记者,就其女汤蕤蔓“变身土家族”一事给予说明。汤平承认:女儿的民族身份确实被改动过,后来发现犯了错误,又改回了汉族。

  石柱副县长承认有错误

  汤平告诉本报,自己的确于今年2月因工作调动,从巫溪县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任职。今年4月,在工作调动后,其一家三口的户籍迁移到了石柱县政府所在地南宾镇。这些手续和女儿加分填报表格等手续,是由下面的工作人员代为办理的。“我已经了解清楚了———可能是帮我办手续的工作人员出于好心,帮我和女儿把民族改成了土家族,还申请了少数民族加分,上了市招办网进行公示。”

  汤平称由于自己平日工作很忙,此前对这些并不知情。而工作人员则是“好心办成了坏事”。据其称,高考结束后,针对网上大量出现的少数民族加分质疑声,重庆市监察局立即牵头组织市公安局、民宗委、教委和招办组成联合调查组,展开全面调查。而工作人员也发现改动民族身份不妥,所以对户籍上的“民族”栏进行了“及时改正”。

  “我女儿现在享受加5分,是库区或少数受照顾地区正常加分。”汤平表示,因为跟“散居民族考生”的加分不能累计,所以申报的土家族加分没有对女儿汤蕤蔓的高考成绩发挥任何作用。汤平承诺:将向招办退回或者放弃女儿的民族加分申请。他同时认为:因及时改正且没有造成后果,故没有形成违规违纪事实。

  巫山县数十人放弃民族加分

  由于2009重庆市高考查出的31名虚假少数民族考生名单并未向社会公布,因此民众对此充满了想像。昨天,一网帖爆出“查出的31名违规考生有19名在巫山县”的内情。发帖的网友称,巫山县是今年少数民族集中造假地区。也有网友称,24日下午在巫山县招办一间办公室内看到大量考生家长聚集。“我以为是什么事,原来都是来要求放弃民族加分的。”“据说是市招办要求通知家长主动来坦白造假,放弃加分的可以免予处罚,否则就要取消高考成绩。”

  记者随后赶赴位于重庆最东部的巫山县。县教委一名干部默认了“查出的31名违规考生大部分在巫山”的说法。

  县招办一位干部也表示:近期的确有不少考生家长前来主动要求放弃民族加分。“大概从一周以前开始的。这些考生,我们并没有查证和宣布他们是假少数民族考生,放弃是他们自己的权利。”这位干部承认前来“放弃”涉及的考生总人数有数十人,但他不愿意透露具体数据。

  县招办一位副主任也拒绝透露人数详情,他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自己肯定不会说,“你说可以说,那就找愿意给你说的人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