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紫禁城600年故宫午门行什 |
分类: 我爱祖国好河山 |
2020年,曾经先后住过24位皇帝的紫禁城,600岁了。
600年间,它见证了朝代更迭,见证了数不清的皇家风云、后宫缠斗。
600年间,它见证了历史洪流的奔腾向前,见证了中国的古往今来、前世今生。
1402年,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北京北平的故事,6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即便下雪,北京依旧是北京。
1406年,永乐四年, 永乐皇帝下令修建紫禁城。
1420年,永乐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初建成,从此开始了600年风云变幻。
1421年,永乐十九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开始了紫禁城与北京城最辉煌的历史。
一次性了解紫禁城600年的风云大戏? 这个机会来了。
9月10日,“丹辰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9月11日,趁着故宫还限流,游人还不算多,赶紧再次进宫,观展。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展览的概况。
1, 展览时间:9月10日-11月15日
2, 展览位置:在午门以及东西雁翅楼,参观时,从西马道开始,东马道结束。
3, 展览内容:有三大主题,西雁翅楼的‘宫城一体’、午门正楼的‘有容乃大’、东雁翅楼的‘生生不息’。
4, 时间节点:这次展览,选了18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讲述紫禁城600风云故事。
5, 关于展览:这是一个关于紫禁城的全方位科普展览,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可以了解的,不仅是故宫的过往故事,更有关于宫殿建筑、历史风俗,甚至城市规划的诸多内容。
譬如下面这两个
下边按参观顺序,介绍一下这次600年展。
宫城一体(西雁翅楼)
这一部分,基本讲述的是,紫禁城这个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项目,从立项开始到竣工结束的各种‘内幕’,以及明朝时紫禁城内部的变化。
(下图转自故宫官微,我拍的全是人从众)
譬如下面这个紫禁城项目构架示意图,与今天的项目结构几乎相同
展览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和宫殿的科普常识,相当于看图长知识,哪怕你不那么懂建筑、不那么了解历史,依旧可以看得明白通透。
下图,古建筑科普,礼制等级制度下的各种屋顶。
有容乃大(午门正楼)
讲述紫禁城‘清朝那些事’。
包括清朝皇帝们对紫禁城进行的重修、改建,以及清朝宫殿建筑风格的变化。
这一部分,重点欣赏展出的部分清朝文物吧,这些文物凸显了当年皇家的精致与奢华,
下面是乾隆御用的紫檀黄杨屏风、紫檀嵌玉宝座。
坤宁宫夕祭用紫铜象足香炉,真的好精致
符望阁漆纱,制作过程精细繁复,工艺已经失传;
文物专家利用高科技手段,多年研究,才探明了它的结构和材质,居然一共有六层之多。
符望阁的室内装修颇具特色,用各种不同类型装饰分隔空间,常常使人迷失方向,故有“迷楼”之称。而漆纱,便是符望阁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也是故宫内的孤例。
这套太和殿的脊兽,是我最想看的部分。
都知道脊兽的多少,代表着宫殿建筑等级的严苛划分。而太和殿的脊兽,是独一无二的‘十个’。 这最后一个多出来的小兽,叫做行什,自始至终,它只出现在太和殿屋檐上这一次,古今中外,唯一的一次。
展出的这套脊兽,据说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
来个特写,这就是传说中的行什,据说它是会飞的猴纸。
它名字的由来并不神秘,据说,只是因为它排行老十。
生生不息(东雁翅楼)
故宫博物馆之后的紫禁城。
这一部分以老照片、草图、手稿居多。
我们能从这些展品中,看到无数人为维护、维持、维修故宫做出的努力。
(下图同样来自故宫官微)
忽然想到之前收藏的故宫老门票,再过几十年,它们也是文物了吧?
现在进故宫,都已经不再有纸质门票了,先进是先进了,可那份念想也不再有了。
最后,重点提醒,在午门和雁翅楼上,从皇家的视角看看风景,
过去只能仰视的紫禁城,如今我们也可以短暂的俯视它一会儿,
在这样的角度,方能体会帝王家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的豪迈,
同样能看到,600年紫禁城,过往历史与现代今天的时空融合。

站在午门之上,这才是真正的皇家角度,大气磅礴

想要更深地了解紫禁城,那必须走出展览,走进宫里。
看到高高在上的太和殿脊兽,便觉刚才的近距离无比珍贵。
从展览的小空间走出来,更觉紫禁城的天高地阔;
太和殿上的十个瑞兽,一直高高在上,
它是礼制等级最高的建筑,没有之一。
传说中的延禧宫,原来是故宫里最洋气地方,这座中西结合的水晶楼(灵沼轩),是延禧宫内剩下的唯一建筑,还是个没有建成的‘烂尾楼’。因为大火,其他建筑均已损毁,这里如今是文物仓库。
还有,正在文华殿展出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展,也非常值得欣赏。
我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与看600展差不多,毕竟每一幅字画都需要慢慢品读。
一杯故宫的咖啡,道不尽个中滋味。
600年风云变幻,浓缩成一个展览。
走近600年的紫禁城,便走进了历史故事中。
期待未来的600年,紫禁城更加辉煌,丹宸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