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香格里拉德钦茨中松赞酒店自驾游 |
分类: 我爱祖国好河山 |
这是一座普通而又神秘的藏族小村。
沿香格里拉到德钦的公路,走下近60度的坡路,穿过晃晃悠悠的吊桥,开过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才能走进村中。
说它普通,因为它与周边村落毫无二致,传统的藏式民居散落在山坡上,人们耕地牧牛生活慵懒随心随意;
说它神秘,因为村里有一座近百年的教堂,周末的弥撒声是这里的标识,而美味的葡萄酒是村里最著名的特产...
若是没有这座教堂,它便不会成为附近教区人们聚会的中心,更不会成为如此知名的旅游景区。
这座神秘的小村,就是著名的茨中村, 而那座教堂,就是有名的茨中教堂。
或许因为历史久远,村中长着很多有些年头的老树,枝丫漫天,抬头看起来,很有神秘色彩。
而茨中教堂,自然成为村中最高也最醒目的建筑。
那座融合了藏、汉、西洋风格的教堂塔楼,便是小村的地标。
说到茨中这座教堂,其实它的历史可不像现在看起来那么平和,多少有些‘血腥’。
当年法国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藏区传教,受到当地藏民的强烈抵触,甚至引发了著名的‘维西案件’,
江边沿岸的教堂被藏民烧毁,法国传教士被杀死,清政府派兵镇压三个月,才平息了案件,
当地的教会因此得到了赔款,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茨中教堂。
而这座教堂修建近百年,能在历史变故中完好地保存下来,要感谢当年曾经作为小学校的经历。
现在,每个周末,依旧有牧师带领下的弥撒活动,游客可以坐在教堂后列席。看到这些藏族老人在用听不懂的语言做弥撒,多少有些穿越的不适.....(照片是同行的老宋同学拍的)
老人们诵读的圣经很有意思,我翻开来看看,都是汉字,每个字都认识,但却念起来却完全不知所云。原来这些都是用汉语标注的藏语发音圣经,就好像从前我们学英语用汉字标注发音一样....
教堂的那座三层的塔楼,是可以爬上去的,一边爬,一边可以从楼层的窗子看看外边的风景。
在西洋的教堂中,看到中式风格佛堂风格的建筑,远处是藏族的民居,这就是今天茨中小村的和谐。
在塔楼上,可以俯瞰茨中村的风景。
教堂院子中的参天大树,据说是当年传教士栽种的,如今也都有近百岁的树龄。
教堂屋顶的‘飞檐走壁’
其实,不仅是建筑本身,教堂内部的风格也是融合了三种文化的....
据说,教堂里曾经的壁画也是讲述很多圣经故事的,不过现在留存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倒是屋顶的当地风格的花式图案,依旧鲜活。
不管人们信仰如何,生活总是平时如常的,人们牧牛、种菜、酿葡萄酒, 生活安静而充实。
好喜欢这样的生活感觉。
天主教或许对村中百姓生活习惯最大的改变,就是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了。
据说,村里家家户户都学会了酿葡萄酒,而且还在代代相传。 这个姑娘家里就摆满了酿制的葡萄酒,虽然他们并不信奉天主教...
据说,这种叫做玫瑰蜜的葡萄,是法国传教士带来的,如今它在法国已经消失,却在茨中生根开花。
随着游客的增多,茨中人见到游客也多见怪不怪了。 他们对游客很热情,也很乐于跟我们聊聊天,甚至招呼你进他们家做客...
村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每天见面,每天聊一下各自的家长里短。
不管他们的信仰是什么,他们的生活方式依旧是藏族人的生活方式,譬如在自家的大门上,或者家里,挂着牛头这样的习惯,就一直都没有变过。
牛头总是被放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上
在茨中村的最深处,村中的白塔旁,松赞茨中酒店,湮没在绿树与一片经幡中。
酒店的位置看起来虽然不好,但好在村中人都知道它,随意问人,大家都会告诉你,村头那几间石头房便是。
透过房间的窗,就能看到远处的茨中教堂。
大约是为了契合村中的教堂,与松赞系列的其他酒店稍有不同,这家酒店的内饰有些西洋的味道。
酒店各处还挂着白玛先生从美国国家地理购买的、与当地风土人情有关的老照片,让人对这里的历史充满好奇。
大堂里巨大的木塌,客人们都十分喜欢....白玛先生的很多收藏,都会让客人垂涎...
大门依旧是传统的藏式风格
房间内的茶具、花茶,总是我最喜欢的..
自然,晚餐时,一定要品尝的,便是茨中的葡萄酒,
松赞酒店的葡萄酒,据说是某位员工自家酿制的...
在这个峡谷深山中的小村中,各族人民大团结、各种宗教大团结...
清晨,佛教徒们到酒店旁的白塔前转经;傍晚,天主教徒们到村里的教堂中做弥撒..
这就是茨中村的生活....
前往茨中的路上,也会遇到这样的马蹄湾风景,如果是夏秋季,山上还是绿色时,这个马蹄湾会更加明显。
特别特别喜欢茨中的这些古树,冬季树叶落光,反而显得更加有味道,那种经历过时间历练的沧桑感。
最后,每年圣诞夜,远近的天主教徒,还有许多老外传教士,都会集中在茨中,做规模宏大的弥撒,所以松赞茨中酒店每年圣诞节前后的房间,总是最早被预定一空的,
如果你有兴趣今年来茨中过圣诞,一定要早早预定酒店的房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