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元潘的那些事物
(2023-11-13 20:51: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踏莎行 |
出城往南,过去三十公里即到元潘。元潘是个古村落,初见便觉元字有古意,易经上有句“黄裳元吉”,而我们此行也是为了寻觅一抹黄色——元潘的菊花开了。
一路上几个人顾着说话,竟然跑过了二十多里路,返回到村部,广场上已经人声鼎沸,本地小吃的摊位热气腾腾,各种农产品展位琳琅满目,紧依稻田的小路上,也摆满了摊位,卖甘蔗的,卖蜂蜜的,各色干菜,糕点,不一而足。人们在耀眼的菊丛中流连拍照,小孩子拿着色彩艳丽的气球在田间奔跑,如赶集一般热闹。
很快文艺汇演开始了。舞动的身影,嘹亮的歌声,彩旗招展,裙裳飘飘。台下坐满了观众,有大人,有小孩,有开着私家车来此休闲游玩,更多的是附近的乡亲,老人们脸上的皱纹也绽放如菊。音乐声如沸腾的潮水,在阳光下一波波翻涌。此刻阳光实在炽烈,虽是深秋,却似夏日,看完几个节目,便避开人群来到一片收割后的稻田中,路过甘蔗摊,买了一袋甘蔗,沉甸甸的一袋,却只要十元,入口清脆爽口,充溢着季节的甘甜和饱满。众目睽睽之下吃甘蔗似有种乡野的粗鄙,况我还是女的。索性踱到田畴间啃将起来。坐在倒伏的稻茬上大啖甘蔗,实在酣畅淋漓。天空晴朗高远,那片耀眼的黄色,在天空下熠熠闪亮,这个秋天,菊花似乎已经倾尽了一秋的芬芳,以绚烂叹惋绚烂,以芬芳缅怀芬芳。空气中氤氲着若有若无的苦香。
收割后的稻田空旷且辽远,一棵棵稻茬保留着最初的姿势,整齐划一地排着队,似乎在为这个秋天做最后的眉批。越过一条条阡陌纵横,靠近路边的田埂上,矗立着一棵树,远远看不清是什么树,就那样兀自独立,映衬在青山蓝天的背景下。甘蔗吃完了我便走过去看那棵树,原来是一棵梧桐,此刻脚步声惊起躲在草丛中的鸡群,它们大惊小怪地奔跑起来。走在这样充满生机的乡间,真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情。
一边走,一边听到演出现场传来文友汪冯青深情并茂的诗歌朗诵,真个字正腔圆,响彻行云,于是一边走一边笑,接着是婉转悠扬的戏曲表演。待我走到同伴金枝边坐下时,台上正在表演颇具特色的舞蹈,一色青花马面裙般的服饰,伴奏有京剧意味,表演者的举手投足间也韵味十足,刚柔相济,柔曼之中带有驰骋沙场般的铿锵有力,领舞的更令人注目,这个节目让人印象深刻。后面的几个节目里,采果山庄的陈总唱了一首节奏明快的歌,名字忘了,采果山庄的杨梅每年都吸引好多游客,不知道这个经营有方的年轻人,在舞台上也能挥洒自如,颇具歌星风范,我一边笑一边想起刘天王的一首歌:“我的老家在东北的那个屯”……
广场的另一端,在几家产品展柜上,我们买了山芋米糖、高山小麻饼、还有京果。第一眼我就看到京果了,小时候最爱的一种零食(在此省略五百字),我们那里叫霜果,上面撒了一层细细的糖粉。(后来回家经过实际测评,这是一次极其成功的购物体验,每一样都好吃。)
接下来的午餐桌上,我们见识了名副其实的泥溪土菜,干煸泥鳅和小干鱼,不,连炒扁豆和白菜香菇汤都让人入口难忘,一是辣,二是鲜,最关键的是食材的地道。在菜市买菜,哪里买到这么货真价实的食材啊。看着农家门口的一块块菜地,再一次让人眼馋。
意犹未尽。在文友兼司机陈金年的支持下,我们决定深入元潘村,到那棵白果树下面看看,毕竟以前听王健康老支书说过,那可是镇村之宝的一棵神树啊。差点有跑错路了,幸好路边有人,给我们指道。村里家家户户门口宽敞干净,但是没有见到几个人。我们在村子里转了转,找到了那棵白果树,树身距离地面一米多的地方被涂上了白色石灰,应该是防冻吧,修剪下来的树丫堆得高高的像坐小山,本来大家想留影,看看算了。从元甲山书馆门前经过,穿过几户人家,我们看到路边有棵柿子树,高高的树干上悬挂着一盏盏通红的小灯笼。
或许就是为了看它才来的吧。其实一路上,车窗边偶尔掠过的一抹丹红,已经在牵引我们的眼神了。和摊位上售卖的味道绝对不一样的,金枝和我都这样说,同车的陈老会长和吴老师听了只是笑,我们还在寻找有没有人家晒柿饼的,买一点带回去也不枉此行。却半天看不到。这时,陈金年忽然指着前面山上,看那是树叶还是柿子?一片红!
近前看,好几棵柿子树,挂满了柿子,下面也落满了柿子,几乎都是摔烂的,看着我和金枝失望的样子,善良的吴双根老师和陈老师,好不容易捡到两只没有受伤的柿子,充满同情地递给我们……一下子回到童年,那时漫山遍野的,都是能吃的果子!树太高,看到够不到,可能为了方便采摘,村里有人将一根竹篙放在附近,在众人齐心聚力下,我们终于艰难收获了八只柿子。
再后来,到县城的时候,陈金年老师领我们参观了他的菜园,并每人发放几大棵原生态绿色大白菜。对了,我和金枝还捡到了两只葫芦——这是陈金年夏天来不及吃的葫芦,随着枯藤一起来到秋天。
前一篇:2023年11月09日
后一篇:2023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