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方印章------临《好学为福》

标签:
杂谈 |
http://s13/bmiddle/4ee4e51fgb6655cdd423c&690
http://s1/middle/4ee4e51fgb6699cc712c0&690
网上搜来文章学习一下。
黄牧甫(1849年-1908年),是晚清印坛杰出的四大家之一,“黟山派”创始人。名士陵,以字牧甫名世,又作穆甫、牧父。安徽黟县人。
黄牧甫大巧若拙、返朴归真,以极其平和恬淡的气度,在一片要求变化的呼声中,不盲从、不妄动,最终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使印坛为之一振。
在近代印坛上,无论就其创作成就,或就其对后世影响而言,黄牧甫均堪称一代宗师,其弟子易大厂,乔大壮等在民国印坛上的影响及其创作成就,较海派诸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今许多有成就的中青年篆刻家都受其影响,黄牧甫在篆刻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但他入而能出,他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但把多少年来无人得其奥秘的古玺艺术介绍于当代,同时将几百年来以烂铜印作为拟汉的标准给予变革,他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为后代寻索传统的玺印艺术,指出了坦阔的途径,而在长时期的研求中,纳故吐新,创造出了自已寓险绝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风格。
--------------------------------------------------------------------------------
熔古铸今 ----漫论黄士陵的篆刻艺术 ●薛元明 |
熔古铸今 ----漫论黄士陵的篆刻艺术 ●薛元明 |
熔古铸今 ----漫论黄士陵的篆刻艺术 ●薛元明 |
漫论黄士陵的篆刻艺术
●薛元明
------------------------------------------------------------------------------
黄士陵篆刻中的“现代意识”
▲薛元明
黄士陵为明清流派印中的巨匠,生前因居于岭南一隅而不为更多人知晓。随着时间推移,已为越来越多印人所推崇和喜爱,成为当代印坛具有主流影响的篆刻大师。黄士陵篆刻貌似平正,其实奇崛,令人三月不知肉味。吴熙载、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和黄士陵五大明清流派印大家,分别代表不同的审美倾向,以黄士陵最具典型的超前性,主要体现于两点:一是多元化触角,发散性地拓展了印章文字空间;二是开放性“现代意识”,和当代印坛最接近。前者在相关文章中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现主要谈后者。
“现代意识”说白了,就是黄士陵对于篆刻艺术独特领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简体字入印。是指用篆书以外的字体入印,作前无古人的尝试,或是楷书篆化,或是楷篆相参,或是篆书隶化,或是篆书却带行意等,经过黄士陵洗礼,都异常精彩。“伯子葆珩”(图一)以楷为篆,印味十足,无蹩脚之憾;“永声”(图二)中“永”字略带行意,扩展了疏密感,“孝
②方与圆、直与曲、线与点对比运用,所用纯圆、纯方或方圆兼施,都极出新意。“
③装饰性笔画运用,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颐山”(图十六)中“山”中间一竖从上至下逐渐增粗;“道希手状”(图十七)中“状”最末一笔“L”形笔画刻成三角形,既填补了空白,也富有装饰性;“晋敦馆”(图十八)中“馆”字“食”部中“A”形笔画合成“▲”,这在白文印中也有应用;“秋晓庵藏”(图十九)中除用简体之外,“晓”字“日”部变成“☉”,置于全印中心,成为“印眼”;不难看出,善用三角、方形、平行四边型和菱形等几何图形来表现篆刻金石味是黄士陵的高明之举。
④其它特殊形式。这些印例在《黄士陵印谱》中不很多见,有偶然性,但对当代篆刻影响极大。“壶公”(图二十)中“壶”和“公”中两个“口”部特大,在空间分割上打破了均衡和惯例的疏密关系,对照来楚生“处厚”印(图二十一)不难发现亦有此一举;“黄遵宪印”(图二十二)中走之底用简体,对照韩天衡“神遇迹化”(图二十三)中“迹”走之底,显然借鉴了这一篆法,黄士陵“德仪”(图二十四)印中“仪”字“羊”头作不对称处理,“心”字篆法为“
多元化触角和现代意识是黄士陵篆刻的两大支柱,前者是后者基础。以上所列在明清篆刻流派其他人作品中不多见,具有独特性,是黄士陵的又一过人之处。欣赏黄士陵“筱兰”(图二十八)印中“兰”字“柬”部收缩和反文旁绕弯处理,如果只看形式,易认为是当代人所作,这些笔画在黄成熟期作品中找不到。“白眼看人非关中酒”(图二十九)中“白、人、中”三字在总体上构成“厂”形疏密关系,而“酒”字下部不经意的留空,顿使全印气脉充盈,但又妥帖自然。还是吴让老说的好:“刻印以平正老实为上,让头舒足为余事。”大巧若拙,平正有不平,方为上乘之作。大师作品高于常人之处在于寓技巧于平淡之中,作品耐看,经久不衰,不因时间推移而褪色,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源泉。当今一些作品看似夸张变形,费劲心机,实质忸怩作态、表面文章。技巧越多,造作成分也就越多,烟火味越重,必定失去自然之趣。
浏览古印谱,会发现有的印象吴昌硕,有的似齐白石,甚至有象邓散木的,说明篆刻有一种内在精神暗合,愈古典则愈现代,其中具有偶然性,但偶然中有必然,篆刻大师能将偶然变成必然。虽名曰“现代意识”,实际上是对古典回归,进而对未来发掘开拓,从容地阐释新的美学空间,黄士陵以敏锐的艺术知觉力和独特艺术领悟能力实践了这一切,体现出务实继承和大胆创新的结合。
------------------------------------------------------------------------------------
黄士陵金文入印创作
■薛元明
黄士陵篆刻有文字多元化的探索,其中金文入印是一大特色。明清流派印大家中吴熙载、赵之谦和徐三庚等皆以小篆入印,吴昌硕只有极少的几方。《黄士陵印谱》中共有几十方,朱白共存,形状以方形居多,有少量长条形和异形。在方形中布局金文,难度可想而知。一方面要保留文字装饰形态原样,力求自然大方,又要善于穿插避退、揖让雍容。黄士陵将这两方面成功结合起来,鲜有怒张异态,但不索然无味。金文创作开后世先河,至今余波未平。其弟子李尹桑、民国乔大壮、邓尔雅和当代蒋维崧继承了黄氏创作风格倾向并发扬光大,同时也说明了黄士陵多角度尝试给予后人无穷无尽的启示。
总的来看,有以下几个特征:
注重保留文字装饰形态。金文是商周时代刻于青铜器皿上的文字,某些笔画加粗,装饰意味浓,入印难度大。黄士陵在印章中保留了文字的原有形态,充分应用几何形符号的特征,塑造出具有装饰意味的印章。“器父”(图一)中“父”字末笔加粗,“生于丁卯”(图二)中的“生、丁”二字部分笔划加粗,呼应边栏,在“季平”(图三)中“平”字长弧线中部粗壮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潘氏吉金”(图四)和异形印“万金”(图五)中“金”字中间一竖自上至下逐渐增粗的装饰形态。除此之外,还利用几何形符号的形态,如“宝彝斋”(图六)中的“彝”和“斋”字,“济阳”(图七)中的“阳”字日部设计成“☉”,而“吉庵顿首”(图八)中的“吉庵”两字粘连处形成一正一倒两个三角形等都是此类手法的生动应用。
章法上发挥字形优势,错落有致。众所周知,金文不象小篆般规整,笔画伸缩、欹侧变化大,黄士陵在方正形状中保留字势,有很大难度,但也显示出过人之处。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有多种情况,如“颐山”(图九)中两字左高右低,“山”字和“颐”字右半部分基本平齐,整体上错落有致;“中嘉”(图十)两字左大右小,“中”字下方收缩,形成对角留空呼应;“器父”(图十一)两字有反向外张力的作用,“器”字右高左低,重心下移,而“父”字末笔翻转,托住“器”字,使二字浑然一体,“器”字一“口”置于全印中心,形成“印眼”,起到平衡作用;最有趣味的是“伯銮”(图十二)印的章法,“伯”和“銮”字型份量悬殊较大。二字粘连,“銮”字整个字形右倾,为了保持全印重心平稳,将“銮”字金部中竖笔画自上而下加粗,以便托住两个字的份量,将金部中两点都安排在左半部分,一上一下,一小一大,既保持了全印平衡,又生动无比,亦不失稳重,造险而化险为夷。
朱白边栏各有其妙。朱文边栏一般比较粗,显得厚重古朴,但粗而不臃,板而不滞。如以上所列的“生于丁卯”、“季平”、“颐山”、“器父”和“伯銮”等印章。方直边栏和圆转为主的金文线条形成了粗细对比和方圆反差,但非常协调。白文印无论何种形状,都加有辅助边栏,如“叔士”(图十三),异形印“辛卯”(图十四)和长条印“辛酉”(图十五),无不如此。一些印章采用内栏,如朱文“黄遵宪”(图十六)和白文“胡宪”(图十七)。部分印章印文和边栏形成极大的反差,如朱文“安静”(图十八)。一般说来,朱文线条较细且挺拔,很光洁,白文印线条大多粗壮奔放,如“知服斋”(图十九)。一些印章边栏和印文线条有极长的残破,形成笔断意连的艺术效果,如朱文“长相思”(图二十)和白文“宝彝斋”(图二十一)。这和石质有关,并不是黄士陵的惯用手法。
在古玺创作中应用金文文字。这是旧瓶装新酒的大胆创作之举,体现了黄士陵食古而化的大师风范,如朱文“眉寿”(图二十二)和“和平”(图二十三),两印用秦玺形制,疏密有致,既有金文特色,又有古风遗韵。白文“绍宪释文”(图二十四)施以内栏分割,有秦印之趣;朱文“敬事”(图二十五)采用半通形制;白文“绍宪之章”(图二十六)用“田字格”分割印面,是典型的秦印范式,但字体却为大篆,非有过人胆识和才学莫可为。
特例。充分发挥文字象形功能,形成丹青意趣,如“家在扬州廿四桥”(图二十七),“在”字中粗壮点呼应边栏,整体章法左疏右密,“四”用古体写法,排叠而成,气韵鼓荡,使整个印面平中见不平。多字印创作更体现出超人才情,有惊人之举,如“婺原俞旦收集金石书画”(图二十八),全印共有十字,充分利用字形大小差异、穿插、对比、避让和疏密,成为经典之作,灵动多姿,令人百看不厌。
金文印创作在黄士陵一生创作中并不占绝对数量优势,但却是开拓性的创举。
-------------------------------------------------------------------------
赵之谦、黄士陵篆刻艺术对比
●薛元明
-------------------------------------------------------------------------------------
吴昌硕、黄士陵和齐白石篆刻艺术对比 ■ 吴昌硕、黄士陵和齐白石三者,皆为近(当)代印坛执牛耳的篆刻大师。三家之法,各有千秋。对比分析,于篆刻学习和创作不无启示。 一、初学期对比 三人皆以汉印为根基,走“印外求印”的道路。早年都曾学过浙派的切刀法,如吴昌硕刻“杰生小篆”(图一),黄士陵刻“题襟馆”(图二),齐白石刻“茶陵谭氏赐书楼世藏图书籍金石文字印”(图三)。同时三者皆取法赵之谦,如吴昌硕可“梁像唐碑宋井栏”(图四),黄士陵刻“南皮张之洞字孝达印”(图五),齐白石刻“净乐无恙”(图六)。不同的是,吴黄二人在邓石如和吴熙载中钻研很深,在二人成熟期的作品中仍包含有这种成份,而犹以黄氏居多,并且吴黄兼攻古玺,齐白石于此则未曾下过半点功夫。 二、 1、刀法。吴昌硕用钝刀入石,冲切相兼,黄用双刀冲刻,齐白石则是单刀冲刻,并以偏冲为主,在吴黄二人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单刀作品,极为罕见,如吴昌硕刻“杨质公所得金石”(图七),黄士陵刻“仁举孝昭”(图八)。吴昌硕癖好以切刀来表现篆刻的“涩”和“拙”,在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和赵之谦诸家后,用刀趋向明快和秀逸,通过多年实践,最终将钱松切中带削刀法和吴熙载冲刀法相结合,致力于融会写意画手法,以无意合有意,不法得法而为法,驱刀如笔,刀痕尽掩,强化线条的轻重、粗细、方圆和光毛的变化,将书法的笔墨意趣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安吉吴俊章”(图九)。黄士陵薄刃锋锐,犀利无比,中锋鼓刀直入,猛劲利落,腕力之强,一时无二,所谓“寓刀锋于笔,于笔中见刀”,以追求笔画光洁来表现线条的挺劲,如“臣同黄关”(图十)。齐白石的冲刀法有两个特征,一是侧冲与正冲混合使用;二是侧刀冲行时,重视刀的向背,即内线与外线的用刀,刻白文印时尤其强调入刀方向,横画从左至右,重入轻出,竖画道理相通,这无意中合乎了篆书笔势要求,如“存我”(图十一),一些作品刀痕左光右毛,蹦落不平,残破参差,如“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图十二)。 2、字法。吴氏初学秦篆和杨沂孙篆书,中年后精研石鼓文、琅琊石刻,并广取三代金文、诏板、封泥和瓦甓文字而融为一炉,自出新意,形成独具一格的篆书风貌。篆刻字法方中见圆,方圆并举。圆者一类体现其篆书风貌,如“耦圃乐趣”(图十三);方者一类是将自身篆法融入汉印形式中,突破了古人朱细白粗的窠臼,朱白文粗细接近。黄士陵篆法多为方圆相参,入印或纯用方,或纯用圆,或方圆兼用,均自出新意,如“唐宋元明写经之室”(图十四)。黄士陵篆刻字法广泛,在此仅举两例,如“鲲游别馆”(图十五)和“庆森”(图十六),分别用《天发神谶碑》文字和砖文入印。并且黄士陵与吴昌硕虽同取金文,但艺术效果却大相径庭,如吴昌硕刻“暴书 3、章法。总体上看,齐印狂放中见平正,黄印端庄中寓奇巧,吴昌硕折中于二者,随印布势,黄吴皆为汉印体势,齐则有突破。齐印章法上大开大合,对比强烈,打破传统疏密惯式和黑白关系,如“白石”(图二十一)、“月下风前清吟”(图二十二)。黄印笔画多作平斜交*、疏密、长短、粗细、参差和错落有致,不平而平,乱而不乱,参差有序,逸中有实,外似平正,内含奔放,板到极点求动,实到极处求虚,如“不贪少虑知足多闲”(图二十三)。吴印在章法上善于将印框和印文结合,使印边符合印文的神韵,变化丰富又统一天成,造成不对称中有平衡,以残破来加强气韵,作品能纵能收,虚实相生,进一步将书画意境融入到篆刻创作中去,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典范,如“缶庐”(图二十四)。 4、边款。吴印边款早年纤细而较方正,大多为楷书,中年所作,明快辛辣;晚年则以气势为主,刀锋直切入石,落刀处钝,收刀处锐,款字常错落欹斜,自然天趣,所谓“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各种书体和形式都具备(图二十五)。黄印边款大多用北魏书体,棱厉中存浑朴,沉雄中间含秀雅,苍劲犀利(图二十六),也有一些金文隶书边款,但不多见。齐印边款较为单调(图二十七)。 三、美学观点主宰了个人风格倾向 以封泥为例来说明。封泥锈损残破使其原相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表现出一种与印章本身所不具备的情趣,从而有形式技巧的新创意。吴昌硕的观点是“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兴趣集中追求其因风化而产生的残损剥蚀趣味,“封泥模范尊鼻祖,欹整笔势天切磋,古气盎然手可掬。”倾注了极大热情,加以模拟创造。在吴昌硕成熟期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残破意趣,但经营的恰倒好处,达到虚实相生、朴厚苍茫和浑然天成的境界,如“沈均将印”(图二十八)。黄士陵对白文汉印有着独到的体悟,热衷于追求完好无损的汉铸印趣味,“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而捧心而效之?”“伊汀洲隶书,光洁无伦,而能不失古趣,所以独高。”所作印章不击边,不去角,不做残,不加修饰,强化俊秀俏丽的个性风格。即便是模仿封泥之作,也具光洁之意,如“官律所平”(图二十九)。齐白石认为篆刻是一件痛快事,不必摹削,“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体现出一种创造精神。“予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求刻字只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其仿封泥之作,印文和边栏相沾时,不同于吴昌硕采用击边手法,而是愈显厚重,如“鲁班门下”(图三十)。 四、 结论 1、三者都是以独特的篆书风格带动篆刻的风格,实践了“七分篆,三分刻”的观点。吴以石鼓文为宗,黄以金文为宗,齐白石则以秦小篆适当参用各种文字,纵横平直,功力惊人,但笔法粗疏,甚至有很多的错字。“吾人欲致力于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所有者,固能一挥而就,帖本所无者,亦须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也。” 2、吴黄二人取法广,通过入古出新,博大精深,面目多变,而齐白石则个人面目单调,抛筋露骨、粗疏失误之作大量存在,吴黄虽有,但皆为少数,因而可以说,齐和吴黄相比略有逊色。 3、吴齐二者个人面目强烈,并且高寿,风格臻于极限,故有流毒之说,学之易入不易出,而黄英年早逝,加上风格以平正为主,可作为初学入手之范,但不知其妙者,亦会落入板滞之嫌。守之易失,得我难成。看来无论选择何种风格印章学习,都要善于领会、消化和吸收。 |
吴昌硕、黄士陵和齐白石篆刻艺术对比 ■ 吴昌硕、黄士陵和齐白石三者,皆为近(当)代印坛执牛耳的篆刻大师。三家之法,各有千秋。对比分析,于篆刻学习和创作不无启示。 一、初学期对比 三人皆以汉印为根基,走“印外求印”的道路。早年都曾学过浙派的切刀法,如吴昌硕刻“杰生小篆”(图一),黄士陵刻“题襟馆”(图二),齐白石刻“茶陵谭氏赐书楼世藏图书籍金石文字印”(图三)。同时三者皆取法赵之谦,如吴昌硕可“梁像唐碑宋井栏”(图四),黄士陵刻“南皮张之洞字孝达印”(图五),齐白石刻“净乐无恙”(图六)。不同的是,吴黄二人在邓石如和吴熙载中钻研很深,在二人成熟期的作品中仍包含有这种成份,而犹以黄氏居多,并且吴黄兼攻古玺,齐白石于此则未曾下过半点功夫。 二、 1、刀法。吴昌硕用钝刀入石,冲切相兼,黄用双刀冲刻,齐白石则是单刀冲刻,并以偏冲为主,在吴黄二人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单刀作品,极为罕见,如吴昌硕刻“杨质公所得金石”(图七),黄士陵刻“仁举孝昭”(图八)。吴昌硕癖好以切刀来表现篆刻的“涩”和“拙”,在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和赵之谦诸家后,用刀趋向明快和秀逸,通过多年实践,最终将钱松切中带削刀法和吴熙载冲刀法相结合,致力于融会写意画手法,以无意合有意,不法得法而为法,驱刀如笔,刀痕尽掩,强化线条的轻重、粗细、方圆和光毛的变化,将书法的笔墨意趣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安吉吴俊章”(图九)。黄士陵薄刃锋锐,犀利无比,中锋鼓刀直入,猛劲利落,腕力之强,一时无二,所谓“寓刀锋于笔,于笔中见刀”,以追求笔画光洁来表现线条的挺劲,如“臣同黄关”(图十)。齐白石的冲刀法有两个特征,一是侧冲与正冲混合使用;二是侧刀冲行时,重视刀的向背,即内线与外线的用刀,刻白文印时尤其强调入刀方向,横画从左至右,重入轻出,竖画道理相通,这无意中合乎了篆书笔势要求,如“存我”(图十一),一些作品刀痕左光右毛,蹦落不平,残破参差,如“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图十二)。 2、字法。吴氏初学秦篆和杨沂孙篆书,中年后精研石鼓文、琅琊石刻,并广取三代金文、诏板、封泥和瓦甓文字而融为一炉,自出新意,形成独具一格的篆书风貌。篆刻字法方中见圆,方圆并举。圆者一类体现其篆书风貌,如“耦圃乐趣”(图十三);方者一类是将自身篆法融入汉印形式中,突破了古人朱细白粗的窠臼,朱白文粗细接近。黄士陵篆法多为方圆相参,入印或纯用方,或纯用圆,或方圆兼用,均自出新意,如“唐宋元明写经之室”(图十四)。黄士陵篆刻字法广泛,在此仅举两例,如“鲲游别馆”(图十五)和“庆森”(图十六),分别用《天发神谶碑》文字和砖文入印。并且黄士陵与吴昌硕虽同取金文,但艺术效果却大相径庭,如吴昌硕刻“暴书 3、章法。总体上看,齐印狂放中见平正,黄印端庄中寓奇巧,吴昌硕折中于二者,随印布势,黄吴皆为汉印体势,齐则有突破。齐印章法上大开大合,对比强烈,打破传统疏密惯式和黑白关系,如“白石”(图二十一)、“月下风前清吟”(图二十二)。黄印笔画多作平斜交*、疏密、长短、粗细、参差和错落有致,不平而平,乱而不乱,参差有序,逸中有实,外似平正,内含奔放,板到极点求动,实到极处求虚,如“不贪少虑知足多闲”(图二十三)。吴印在章法上善于将印框和印文结合,使印边符合印文的神韵,变化丰富又统一天成,造成不对称中有平衡,以残破来加强气韵,作品能纵能收,虚实相生,进一步将书画意境融入到篆刻创作中去,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典范,如“缶庐”(图二十四)。 4、边款。吴印边款早年纤细而较方正,大多为楷书,中年所作,明快辛辣;晚年则以气势为主,刀锋直切入石,落刀处钝,收刀处锐,款字常错落欹斜,自然天趣,所谓“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各种书体和形式都具备(图二十五)。黄印边款大多用北魏书体,棱厉中存浑朴,沉雄中间含秀雅,苍劲犀利(图二十六),也有一些金文隶书边款,但不多见。齐印边款较为单调(图二十七)。 三、美学观点主宰了个人风格倾向 以封泥为例来说明。封泥锈损残破使其原相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表现出一种与印章本身所不具备的情趣,从而有形式技巧的新创意。吴昌硕的观点是“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兴趣集中追求其因风化而产生的残损剥蚀趣味,“封泥模范尊鼻祖,欹整笔势天切磋,古气盎然手可掬。”倾注了极大热情,加以模拟创造。在吴昌硕成熟期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残破意趣,但经营的恰倒好处,达到虚实相生、朴厚苍茫和浑然天成的境界,如“沈均将印”(图二十八)。黄士陵对白文汉印有着独到的体悟,热衷于追求完好无损的汉铸印趣味,“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而捧心而效之?”“伊汀洲隶书,光洁无伦,而能不失古趣,所以独高。”所作印章不击边,不去角,不做残,不加修饰,强化俊秀俏丽的个性风格。即便是模仿封泥之作,也具光洁之意,如“官律所平”(图二十九)。齐白石认为篆刻是一件痛快事,不必摹削,“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体现出一种创造精神。“予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求刻字只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其仿封泥之作,印文和边栏相沾时,不同于吴昌硕采用击边手法,而是愈显厚重,如“鲁班门下”(图三十)。 四、 结论 1、三者都是以独特的篆书风格带动篆刻的风格,实践了“七分篆,三分刻”的观点。吴以石鼓文为宗,黄以金文为宗,齐白石则以秦小篆适当参用各种文字,纵横平直,功力惊人,但笔法粗疏,甚至有很多的错字。“吾人欲致力于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所有者,固能一挥而就,帖本所无者,亦须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也。” 2、吴黄二人取法广,通过入古出新,博大精深,面目多变,而齐白石则个人面目单调,抛筋露骨、粗疏失误之作大量存在,吴黄虽有,但皆为少数,因而可以说,齐和吴黄相比略有逊色。 3、吴齐二者个人面目强烈,并且高寿,风格臻于极限,故有流毒之说,学之易入不易出,而黄英年早逝,加上风格以平正为主,可作为初学入手之范,但不知其妙者,亦会落入板滞之嫌。守之易失,得我难成。看来无论选择何种风格印章学习,都要善于领会、消化和吸收。 |
吴昌硕、黄士陵和齐白石篆刻艺术对比 ■ 吴昌硕、黄士陵和齐白石三者,皆为近(当)代印坛执牛耳的篆刻大师。三家之法,各有千秋。对比分析,于篆刻学习和创作不无启示。 一、初学期对比 三人皆以汉印为根基,走“印外求印”的道路。早年都曾学过浙派的切刀法,如吴昌硕刻“杰生小篆”(图一),黄士陵刻“题襟馆”(图二),齐白石刻“茶陵谭氏赐书楼世藏图书籍金石文字印”(图三)。同时三者皆取法赵之谦,如吴昌硕可“梁像唐碑宋井栏”(图四),黄士陵刻“南皮张之洞字孝达印”(图五),齐白石刻“净乐无恙”(图六)。不同的是,吴黄二人在邓石如和吴熙载中钻研很深,在二人成熟期的作品中仍包含有这种成份,而犹以黄氏居多,并且吴黄兼攻古玺,齐白石于此则未曾下过半点功夫。 二、 1、刀法。吴昌硕用钝刀入石,冲切相兼,黄用双刀冲刻,齐白石则是单刀冲刻,并以偏冲为主,在吴黄二人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单刀作品,极为罕见,如吴昌硕刻“杨质公所得金石”(图七),黄士陵刻“仁举孝昭”(图八)。吴昌硕癖好以切刀来表现篆刻的“涩”和“拙”,在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和赵之谦诸家后,用刀趋向明快和秀逸,通过多年实践,最终将钱松切中带削刀法和吴熙载冲刀法相结合,致力于融会写意画手法,以无意合有意,不法得法而为法,驱刀如笔,刀痕尽掩,强化线条的轻重、粗细、方圆和光毛的变化,将书法的笔墨意趣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安吉吴俊章”(图九)。黄士陵薄刃锋锐,犀利无比,中锋鼓刀直入,猛劲利落,腕力之强,一时无二,所谓“寓刀锋于笔,于笔中见刀”,以追求笔画光洁来表现线条的挺劲,如“臣同黄关”(图十)。齐白石的冲刀法有两个特征,一是侧冲与正冲混合使用;二是侧刀冲行时,重视刀的向背,即内线与外线的用刀,刻白文印时尤其强调入刀方向,横画从左至右,重入轻出,竖画道理相通,这无意中合乎了篆书笔势要求,如“存我”(图十一),一些作品刀痕左光右毛,蹦落不平,残破参差,如“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图十二)。 2、字法。吴氏初学秦篆和杨沂孙篆书,中年后精研石鼓文、琅琊石刻,并广取三代金文、诏板、封泥和瓦甓文字而融为一炉,自出新意,形成独具一格的篆书风貌。篆刻字法方中见圆,方圆并举。圆者一类体现其篆书风貌,如“耦圃乐趣”(图十三);方者一类是将自身篆法融入汉印形式中,突破了古人朱细白粗的窠臼,朱白文粗细接近。黄士陵篆法多为方圆相参,入印或纯用方,或纯用圆,或方圆兼用,均自出新意,如“唐宋元明写经之室”(图十四)。黄士陵篆刻字法广泛,在此仅举两例,如“鲲游别馆”(图十五)和“庆森”(图十六),分别用《天发神谶碑》文字和砖文入印。并且黄士陵与吴昌硕虽同取金文,但艺术效果却大相径庭,如吴昌硕刻“暴书 3、章法。总体上看,齐印狂放中见平正,黄印端庄中寓奇巧,吴昌硕折中于二者,随印布势,黄吴皆为汉印体势,齐则有突破。齐印章法上大开大合,对比强烈,打破传统疏密惯式和黑白关系,如“白石”(图二十一)、“月下风前清吟”(图二十二)。黄印笔画多作平斜交*、疏密、长短、粗细、参差和错落有致,不平而平,乱而不乱,参差有序,逸中有实,外似平正,内含奔放,板到极点求动,实到极处求虚,如“不贪少虑知足多闲”(图二十三)。吴印在章法上善于将印框和印文结合,使印边符合印文的神韵,变化丰富又统一天成,造成不对称中有平衡,以残破来加强气韵,作品能纵能收,虚实相生,进一步将书画意境融入到篆刻创作中去,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典范,如“缶庐”(图二十四)。 4、边款。吴印边款早年纤细而较方正,大多为楷书,中年所作,明快辛辣;晚年则以气势为主,刀锋直切入石,落刀处钝,收刀处锐,款字常错落欹斜,自然天趣,所谓“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各种书体和形式都具备(图二十五)。黄印边款大多用北魏书体,棱厉中存浑朴,沉雄中间含秀雅,苍劲犀利(图二十六),也有一些金文隶书边款,但不多见。齐印边款较为单调(图二十七)。 三、美学观点主宰了个人风格倾向 以封泥为例来说明。封泥锈损残破使其原相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表现出一种与印章本身所不具备的情趣,从而有形式技巧的新创意。吴昌硕的观点是“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兴趣集中追求其因风化而产生的残损剥蚀趣味,“封泥模范尊鼻祖,欹整笔势天切磋,古气盎然手可掬。”倾注了极大热情,加以模拟创造。在吴昌硕成熟期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残破意趣,但经营的恰倒好处,达到虚实相生、朴厚苍茫和浑然天成的境界,如“沈均将印”(图二十八)。黄士陵对白文汉印有着独到的体悟,热衷于追求完好无损的汉铸印趣味,“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而捧心而效之?”“伊汀洲隶书,光洁无伦,而能不失古趣,所以独高。”所作印章不击边,不去角,不做残,不加修饰,强化俊秀俏丽的个性风格。即便是模仿封泥之作,也具光洁之意,如“官律所平”(图二十九)。齐白石认为篆刻是一件痛快事,不必摹削,“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体现出一种创造精神。“予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求刻字只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其仿封泥之作,印文和边栏相沾时,不同于吴昌硕采用击边手法,而是愈显厚重,如“鲁班门下”(图三十)。 四、 结论 1、三者都是以独特的篆书风格带动篆刻的风格,实践了“七分篆,三分刻”的观点。吴以石鼓文为宗,黄以金文为宗,齐白石则以秦小篆适当参用各种文字,纵横平直,功力惊人,但笔法粗疏,甚至有很多的错字。“吾人欲致力于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所有者,固能一挥而就,帖本所无者,亦须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也。” 2、吴黄二人取法广,通过入古出新,博大精深,面目多变,而齐白石则个人面目单调,抛筋露骨、粗疏失误之作大量存在,吴黄虽有,但皆为少数,因而可以说,齐和吴黄相比略有逊色。 3、吴齐二者个人面目强烈,并且高寿,风格臻于极限,故有流毒之说,学之易入不易出,而黄英年早逝,加上风格以平正为主,可作为初学入手之范,但不知其妙者,亦会落入板滞之嫌。守之易失,得我难成。看来无论选择何种风格印章学习,都要善于领会、消化和吸收。 |
吴昌硕、黄士陵和齐白石篆刻艺术对比 ■ 吴昌硕、黄士陵和齐白石三者,皆为近(当)代印坛执牛耳的篆刻大师。三家之法,各有千秋。对比分析,于篆刻学习和创作不无启示。 一、初学期对比 三人皆以汉印为根基,走“印外求印”的道路。早年都曾学过浙派的切刀法,如吴昌硕刻“杰生小篆”(图一),黄士陵刻“题襟馆”(图二),齐白石刻“茶陵谭氏赐书楼世藏图书籍金石文字印”(图三)。同时三者皆取法赵之谦,如吴昌硕可“梁像唐碑宋井栏”(图四),黄士陵刻“南皮张之洞字孝达印”(图五),齐白石刻“净乐无恙”(图六)。不同的是,吴黄二人在邓石如和吴熙载中钻研很深,在二人成熟期的作品中仍包含有这种成份,而犹以黄氏居多,并且吴黄兼攻古玺,齐白石于此则未曾下过半点功夫。 二、 1、刀法。吴昌硕用钝刀入石,冲切相兼,黄用双刀冲刻,齐白石则是单刀冲刻,并以偏冲为主,在吴黄二人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单刀作品,极为罕见,如吴昌硕刻“杨质公所得金石”(图七),黄士陵刻“仁举孝昭”(图八)。吴昌硕癖好以切刀来表现篆刻的“涩”和“拙”,在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和赵之谦诸家后,用刀趋向明快和秀逸,通过多年实践,最终将钱松切中带削刀法和吴熙载冲刀法相结合,致力于融会写意画手法,以无意合有意,不法得法而为法,驱刀如笔,刀痕尽掩,强化线条的轻重、粗细、方圆和光毛的变化,将书法的笔墨意趣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安吉吴俊章”(图九)。黄士陵薄刃锋锐,犀利无比,中锋鼓刀直入,猛劲利落,腕力之强,一时无二,所谓“寓刀锋于笔,于笔中见刀”,以追求笔画光洁来表现线条的挺劲,如“臣同黄关”(图十)。齐白石的冲刀法有两个特征,一是侧冲与正冲混合使用;二是侧刀冲行时,重视刀的向背,即内线与外线的用刀,刻白文印时尤其强调入刀方向,横画从左至右,重入轻出,竖画道理相通,这无意中合乎了篆书笔势要求,如“存我”(图十一),一些作品刀痕左光右毛,蹦落不平,残破参差,如“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图十二)。 2、字法。吴氏初学秦篆和杨沂孙篆书,中年后精研石鼓文、琅琊石刻,并广取三代金文、诏板、封泥和瓦甓文字而融为一炉,自出新意,形成独具一格的篆书风貌。篆刻字法方中见圆,方圆并举。圆者一类体现其篆书风貌,如“耦圃乐趣”(图十三);方者一类是将自身篆法融入汉印形式中,突破了古人朱细白粗的窠臼,朱白文粗细接近。黄士陵篆法多为方圆相参,入印或纯用方,或纯用圆,或方圆兼用,均自出新意,如“唐宋元明写经之室”(图十四)。黄士陵篆刻字法广泛,在此仅举两例,如“鲲游别馆”(图十五)和“庆森”(图十六),分别用《天发神谶碑》文字和砖文入印。并且黄士陵与吴昌硕虽同取金文,但艺术效果却大相径庭,如吴昌硕刻“暴书 3、章法。总体上看,齐印狂放中见平正,黄印端庄中寓奇巧,吴昌硕折中于二者,随印布势,黄吴皆为汉印体势,齐则有突破。齐印章法上大开大合,对比强烈,打破传统疏密惯式和黑白关系,如“白石”(图二十一)、“月下风前清吟”(图二十二)。黄印笔画多作平斜交*、疏密、长短、粗细、参差和错落有致,不平而平,乱而不乱,参差有序,逸中有实,外似平正,内含奔放,板到极点求动,实到极处求虚,如“不贪少虑知足多闲”(图二十三)。吴印在章法上善于将印框和印文结合,使印边符合印文的神韵,变化丰富又统一天成,造成不对称中有平衡,以残破来加强气韵,作品能纵能收,虚实相生,进一步将书画意境融入到篆刻创作中去,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典范,如“缶庐”(图二十四)。 4、边款。吴印边款早年纤细而较方正,大多为楷书,中年所作,明快辛辣;晚年则以气势为主,刀锋直切入石,落刀处钝,收刀处锐,款字常错落欹斜,自然天趣,所谓“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各种书体和形式都具备(图二十五)。黄印边款大多用北魏书体,棱厉中存浑朴,沉雄中间含秀雅,苍劲犀利(图二十六),也有一些金文隶书边款,但不多见。齐印边款较为单调(图二十七)。 三、美学观点主宰了个人风格倾向 以封泥为例来说明。封泥锈损残破使其原相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表现出一种与印章本身所不具备的情趣,从而有形式技巧的新创意。吴昌硕的观点是“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兴趣集中追求其因风化而产生的残损剥蚀趣味,“封泥模范尊鼻祖,欹整笔势天切磋,古气盎然手可掬。”倾注了极大热情,加以模拟创造。在吴昌硕成熟期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残破意趣,但经营的恰倒好处,达到虚实相生、朴厚苍茫和浑然天成的境界,如“沈均将印”(图二十八)。黄士陵对白文汉印有着独到的体悟,热衷于追求完好无损的汉铸印趣味,“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而捧心而效之?”“伊汀洲隶书,光洁无伦,而能不失古趣,所以独高。”所作印章不击边,不去角,不做残,不加修饰,强化俊秀俏丽的个性风格。即便是模仿封泥之作,也具光洁之意,如“官律所平”(图二十九)。齐白石认为篆刻是一件痛快事,不必摹削,“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体现出一种创造精神。“予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求刻字只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其仿封泥之作,印文和边栏相沾时,不同于吴昌硕采用击边手法,而是愈显厚重,如“鲁班门下”(图三十)。 四、 结论 1、三者都是以独特的篆书风格带动篆刻的风格,实践了“七分篆,三分刻”的观点。吴以石鼓文为宗,黄以金文为宗,齐白石则以秦小篆适当参用各种文字,纵横平直,功力惊人,但笔法粗疏,甚至有很多的错字。“吾人欲致力于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所有者,固能一挥而就,帖本所无者,亦须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也。” 2、吴黄二人取法广,通过入古出新,博大精深,面目多变,而齐白石则个人面目单调,抛筋露骨、粗疏失误之作大量存在,吴黄虽有,但皆为少数,因而可以说,齐和吴黄相比略有逊色。 3、吴齐二者个人面目强烈,并且高寿,风格臻于极限,故有流毒之说,学之易入不易出,而黄英年早逝,加上风格以平正为主,可作为初学入手之范,但不知其妙者,亦会落入板滞之嫌。守之易失,得我难成。看来无论选择何种风格印章学习,都要善于领会、消化和吸收。 |
■
吴昌硕、黄士陵和齐白石三者,皆为近(当)代印坛执牛耳的篆刻大师。三家之法,各有千秋。对比分析,于篆刻学习和创作不无启示。
一、初学期对比
三人皆以汉印为根基,走“印外求印”的道路。早年都曾学过浙派的切刀法,如吴昌硕刻“杰生小篆”(图一),黄士陵刻“题襟馆”(图二),齐白石刻“茶陵谭氏赐书楼世藏图书籍金石文字印”(图三)。同时三者皆取法赵之谦,如吴昌硕可“梁像唐碑宋井栏”(图四),黄士陵刻“南皮张之洞字孝达印”(图五),齐白石刻“净乐无恙”(图六)。不同的是,吴黄二人在邓石如和吴熙载中钻研很深,在二人成熟期的作品中仍包含有这种成份,而犹以黄氏居多,并且吴黄兼攻古玺,齐白石于此则未曾下过半点功夫。
二、
1、刀法。吴昌硕用钝刀入石,冲切相兼,黄用双刀冲刻,齐白石则是单刀冲刻,并以偏冲为主,在吴黄二人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单刀作品,极为罕见,如吴昌硕刻“杨质公所得金石”(图七),黄士陵刻“仁举孝昭”(图八)。吴昌硕癖好以切刀来表现篆刻的“涩”和“拙”,在取法邓石如、吴熙载和赵之谦诸家后,用刀趋向明快和秀逸,通过多年实践,最终将钱松切中带削刀法和吴熙载冲刀法相结合,致力于融会写意画手法,以无意合有意,不法得法而为法,驱刀如笔,刀痕尽掩,强化线条的轻重、粗细、方圆和光毛的变化,将书法的笔墨意趣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安吉吴俊章”(图九)。黄士陵薄刃锋锐,犀利无比,中锋鼓刀直入,猛劲利落,腕力之强,一时无二,所谓“寓刀锋于笔,于笔中见刀”,以追求笔画光洁来表现线条的挺劲,如“臣同黄关”(图十)。齐白石的冲刀法有两个特征,一是侧冲与正冲混合使用;二是侧刀冲行时,重视刀的向背,即内线与外线的用刀,刻白文印时尤其强调入刀方向,横画从左至右,重入轻出,竖画道理相通,这无意中合乎了篆书笔势要求,如“存我”(图十一),一些作品刀痕左光右毛,蹦落不平,残破参差,如“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图十二)。
2、字法。吴氏初学秦篆和杨沂孙篆书,中年后精研石鼓文、琅琊石刻,并广取三代金文、诏板、封泥和瓦甓文字而融为一炉,自出新意,形成独具一格的篆书风貌。篆刻字法方中见圆,方圆并举。圆者一类体现其篆书风貌,如“耦圃乐趣”(图十三);方者一类是将自身篆法融入汉印形式中,突破了古人朱细白粗的窠臼,朱白文粗细接近。黄士陵篆法多为方圆相参,入印或纯用方,或纯用圆,或方圆兼用,均自出新意,如“唐宋元明写经之室”(图十四)。黄士陵篆刻字法广泛,在此仅举两例,如“鲲游别馆”(图十五)和“庆森”(图十六),分别用《天发神谶碑》文字和砖文入印。并且黄士陵与吴昌硕虽同取金文,但艺术效果却大相径庭,如吴昌硕刻“暴书
3、章法。总体上看,齐印狂放中见平正,黄印端庄中寓奇巧,吴昌硕折中于二者,随印布势,黄吴皆为汉印体势,齐则有突破。齐印章法上大开大合,对比强烈,打破传统疏密惯式和黑白关系,如“白石”(图二十一)、“月下风前清吟”(图二十二)。黄印笔画多作平斜交*、疏密、长短、粗细、参差和错落有致,不平而平,乱而不乱,参差有序,逸中有实,外似平正,内含奔放,板到极点求动,实到极处求虚,如“不贪少虑知足多闲”(图二十三)。吴印在章法上善于将印框和印文结合,使印边符合印文的神韵,变化丰富又统一天成,造成不对称中有平衡,以残破来加强气韵,作品能纵能收,虚实相生,进一步将书画意境融入到篆刻创作中去,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典范,如“缶庐”(图二十四)。
4、边款。吴印边款早年纤细而较方正,大多为楷书,中年所作,明快辛辣;晚年则以气势为主,刀锋直切入石,落刀处钝,收刀处锐,款字常错落欹斜,自然天趣,所谓“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要照顾到气魄。”各种书体和形式都具备(图二十五)。黄印边款大多用北魏书体,棱厉中存浑朴,沉雄中间含秀雅,苍劲犀利(图二十六),也有一些金文隶书边款,但不多见。齐印边款较为单调(图二十七)。
三、美学观点主宰了个人风格倾向
以封泥为例来说明。封泥锈损残破使其原相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表现出一种与印章本身所不具备的情趣,从而有形式技巧的新创意。吴昌硕的观点是“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兴趣集中追求其因风化而产生的残损剥蚀趣味,“封泥模范尊鼻祖,欹整笔势天切磋,古气盎然手可掬。”倾注了极大热情,加以模拟创造。在吴昌硕成熟期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残破意趣,但经营的恰倒好处,达到虚实相生、朴厚苍茫和浑然天成的境界,如“沈均将印”(图二十八)。黄士陵对白文汉印有着独到的体悟,热衷于追求完好无损的汉铸印趣味,“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而捧心而效之?”“伊汀洲隶书,光洁无伦,而能不失古趣,所以独高。”所作印章不击边,不去角,不做残,不加修饰,强化俊秀俏丽的个性风格。即便是模仿封泥之作,也具光洁之意,如“官律所平”(图二十九)。齐白石认为篆刻是一件痛快事,不必摹削,“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体现出一种创造精神。“予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求刻字只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其仿封泥之作,印文和边栏相沾时,不同于吴昌硕采用击边手法,而是愈显厚重,如“鲁班门下”(图三十)。
四、 结论
1、三者都是以独特的篆书风格带动篆刻的风格,实践了“七分篆,三分刻”的观点。吴以石鼓文为宗,黄以金文为宗,齐白石则以秦小篆适当参用各种文字,纵横平直,功力惊人,但笔法粗疏,甚至有很多的错字。“吾人欲致力于刻印,首宜临摹古代文字,然后弃去帖本,自行书写,帖本所有者,固能一挥而就,帖本所无者,亦须信手写出,如此用功,始能挥洒自如,不然必为帖本所限也。”
2、吴黄二人取法广,通过入古出新,博大精深,面目多变,而齐白石则个人面目单调,抛筋露骨、粗疏失误之作大量存在,吴黄虽有,但皆为少数,因而可以说,齐和吴黄相比略有逊色。
3、吴齐二者个人面目强烈,并且高寿,风格臻于极限,故有流毒之说,学之易入不易出,而黄英年早逝,加上风格以平正为主,可作为初学入手之范,但不知其妙者,亦会落入板滞之嫌。守之易失,得我难成。看来无论选择何种风格印章学习,都要善于领会、消化和吸收。
【】薛元明
黄士陵是清季篆刻大师,以光洁平正见长,很多作品是平中有不平,正中有险,安排很随意,多见巧思,此乃大家手笔,影响深远。对当代印坛夸张成恶习的流弊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黄遵宪印”(图一)是一方仿汉印,笔画平直,四字空间均匀分割,但留心一下,便会发现此印中变化玄机,“黄、印”二字笔画较为均匀,“遵宪”二字外围边栏粗,内部笔画细,每一细笔画又有明显不同,通过这些变化打破绝对地均匀分布。“杨颐长寿”(图二)亦有异曲同工之妙,“长寿”二字相对笔画要粗一些,“杨颐”二字笔画繁多,相对细一点,“长”字间距则不等,仍有不同变化。
“嗣白言事”(图三)亦是一方仿汉印,不同的是此印将“白”字处理成弧形,方到极处见圆,十分醒目。“莲府”(图四)印章则将走之旁处理成波折状,十分跳眼醒目,这在黄士陵印章中的方圆、曲直对比手法应用的生动体现。
“
单个或两个文字组合已有一定的难度,多字印经营则有更高要求。“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图八)八字笔意流转,疏密自然,方圆相融,“如”、“兮”二字留空自然,极见匠心。“石”字下方留空呼应“兮”字,使整个印面流动起来。“白眼看人非关中酒”(图九)印面极小,章法疏密对比极为自然,“白中人”三字笔画少,正好安排在印面左上方,整个印面疏密对比一目了然,“眼”、“酒”二字间留空更为精彩,使印面流动起来。
在字形笔画上,黄士陵有很多过人的变化方法,与他的广博见识分不开,如“崇徵”(图十)中两字随着印面变化而成流动状。“菊存”(图十一)中“菊”字“米”部中变成不规则的四块状点,形式感极强,与印面线条产生强烈对比。“壶公”(图十二)中“壶”字中“
黄士陵篆刻创作中有一部分印章以金文入印。金文在字形上不象小篆一样规整,章法布局有很大难度,黄士陵则将金文特点应用发挥到极致,化裁一端,惊世骇俗,如“季平”(图十四)中两字疏密处理,“平”字有一粗壮点,既呼应边栏,又同印面线条产生强烈对比。“长相思”(图十五)印中“长”字安排较“相”稍低,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器父”(图十六)章法留空极为自然舒展,观之赏心悦目。除上述之外,黄士陵亦借助瓦当形式布局,仍以金文入印,令人耳目一新,如“外人哪得知”(图十七)。
浏览历代篆刻作品,许多印章经久不衰,十分耐看的原因即在于有平中见奇的魅力,并非刻意为之、娇糅造作。黄士陵篆刻给人的感觉最初是平淡,赏之愈久则愈有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实际上,这一路平直印风才是真正最难的。笔者在临习明清大师的印作时感觉到,黄士陵篆刻给予后世的启示最多,吴昌硕和齐白石因为高寿,风格臻于极致,技法高度成熟,但就丰富性来说,不比黄士陵。平中见奇是对黄士陵篆刻时见巧思的最佳概括。
谈黄士陵对齐白石篆刻的影响 〖〗薛元明 黄士陵和齐白石同为近现代篆刻史中杰出大师。在一般记述中,甚至包括齐白石自述,皆以“浙派丁黄——赵之谦——汉将军印”三个阶段来划分齐白石篆刻生涯,但笔者在临习《齐白石印谱》过程中发现,实际上不仅仅如此。笔者认为,黄士陵对于齐白石影响非常巨大,甚至可以说是不亚于赵之谦。笔者结合黄齐二人印例进行比较。 1、刀法 众所周知,齐白石刀法乃完备的单刀系统,但这并不是齐白石最初的刀法形态。和黄士陵一样,齐白石早年亦从切刀入手,最终皈依单刀法,大刀阔斧,酣畅淋漓。浏览《齐白石印谱》不难发现,齐氏早年已有一些单刀刻成的印章,初显端倪,如“少小爱文词”(图一),笔画形态皆为单刀刻就,但很单调,缺少力度和方向变化。“心空及第”(图二)印中已有一些变化,章法生动空灵,笔画粗细及运刀方向有一些细微变化对比。一般分析者多认为齐白石刀法受赵之谦“丁文蔚”启发,事实不尽如此,“丁文蔚”印乃多次复刀刻就,齐白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复刀的,如果要说“丁文蔚”对齐白石产生了影响,最终只是在笔画形态方面。笔者浏览《黄士陵印谱》中发现,黄氏一些特殊面目的印章,总会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一些印章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双刀形式,如“目怜”(图三),保留了明显的单刀痕迹,黄士陵代表作“鲲游别馆”(图四)印以《天发神谶碑》文字入印,保留原碑文字笔画形态,笔画末端尖锐,齐白石篆书宗《天发神谶碑》,两者之间必定有声息相通之处。 2、部分笔画形态 黄士陵和齐白石除宗法浙派切刀外,二人都直接取法借鉴赵之谦。在二人作品中皆可发现明显模仿赵氏印风的作品。黄士陵刻“穆父学篆”(图五),齐白石刻“瓶士学篆”(图六),齐白石所作与其说是取法赵之谦,毋宁说其更直接胎息黄士陵,这两方印四周留红类似,“学篆”二字更是逼肖,甚至“学”字上方残破都一成不变,可见齐白石对黄士陵的用心之处。 黄士陵印章方圆处理极具匠心,方圆兼融,有时方中寓圆,有时各字皆方,独有一字以圆转出现,化平淡为神奇,耐人寻味,“ 黄士陵常将走之底处理成波折弯曲状,和其它笔画平直形态形成强烈对比,如“莲府”印(图十一)中“莲”字走之底,对照齐白石刻“迟庵”(图十二)中“迟”字走之底,就有相类似的地方,区别在于黄士陵更随意一些,齐白石则将线条断开,两印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3、空间分割 黄士陵印章多以平正面目出现,工稳清丽,这是他明显的个人风格特征。平正容易造成板滞,所以必须通过空间分割来打破平衡,使平中有不平,稳中有险,平中见奇,所以细心观察黄士陵的印章,皆有多种变化,“颐山”(图十三)入印文字乃金文,充分发挥字形优势,形成欹侧变化,呈现错落之美,对照齐白石刻“重三”(图十四),“三”字明显低于“重”字,打破平衡,观之有味,这是齐白石借鉴黄士陵,食古而化的又一例证。有些笔画形态作不等距分割,如黄士陵“芳衡馆”(图十五)中“衡馆”二字笔画多,安排在一列,形式密集,“芳”字草头密集,下半部分则极疏,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对照齐白石所刻“寿鈢”(图十六)印,两印虽一朱一白,却精神暗合,在笔画形态上打破均匀分布,疏密一任自然,“鈢”字金部中三角形块面这一装饰形态也是取法黄士陵,“芳衡馆”印中“馆”字“食”部便有一红块面。 4、审美意识 黄士陵篆刻风格光洁劲挺,追求自然大方,不以巧饰为能事,“奈何要效西子之颦”,齐白石的篆刻理念则是“昆刀截玉露泥痕”,反对做作,雕饰成病,这是黄士陵和齐白石篆刻相通的最核心的部分,审美观点决定了创作思想。“祗雅楼印”(图十七)体现出黄士陵篆刻最常见的古朴宁静、平淡悠远风格,对照齐白石刻“牵牛不饮洗耳水”(图十八)印章,全无一般印章常见的单刀形式,笔画浑厚,这是齐白石篆刻的另一面,在此印中,通过笔画粗细变化来调整印面,质朴无华,见证了两位大师精神相通之处。 通观以上所列各印,证明黄士陵对齐白石影响至深,并非虚言。至于未曾见有评述,原因不得而知,或许这是一种文人常见的玄虚心理,就象米芾说“一扫二王恶札!”“欧柳为恶札之祖!”,但他对上述诸家都曾有过研习,是一种批判的眼光,再如王铎常说“书不入晋唐,终入野道”,实质上,晋之下的唐之颜鲁公、怀素,宋之米元章、黄庭坚,都致力很深,对这些要辨证地看,齐白石印风形成也有同样的情形。 |
谈黄士陵对齐白石篆刻的影响 〖〗薛元明 黄士陵和齐白石同为近现代篆刻史中杰出大师。在一般记述中,甚至包括齐白石自述,皆以“浙派丁黄——赵之谦——汉将军印”三个阶段来划分齐白石篆刻生涯,但笔者在临习《齐白石印谱》过程中发现,实际上不仅仅如此。笔者认为,黄士陵对于齐白石影响非常巨大,甚至可以说是不亚于赵之谦。笔者结合黄齐二人印例进行比较。 1、刀法 众所周知,齐白石刀法乃完备的单刀系统,但这并不是齐白石最初的刀法形态。和黄士陵一样,齐白石早年亦从切刀入手,最终皈依单刀法,大刀阔斧,酣畅淋漓。浏览《齐白石印谱》不难发现,齐氏早年已有一些单刀刻成的印章,初显端倪,如“少小爱文词”(图一),笔画形态皆为单刀刻就,但很单调,缺少力度和方向变化。“心空及第”(图二)印中已有一些变化,章法生动空灵,笔画粗细及运刀方向有一些细微变化对比。一般分析者多认为齐白石刀法受赵之谦“丁文蔚”启发,事实不尽如此,“丁文蔚”印乃多次复刀刻就,齐白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复刀的,如果要说“丁文蔚”对齐白石产生了影响,最终只是在笔画形态方面。笔者浏览《黄士陵印谱》中发现,黄氏一些特殊面目的印章,总会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一些印章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双刀形式,如“目怜”(图三),保留了明显的单刀痕迹,黄士陵代表作“鲲游别馆”(图四)印以《天发神谶碑》文字入印,保留原碑文字笔画形态,笔画末端尖锐,齐白石篆书宗《天发神谶碑》,两者之间必定有声息相通之处。 2、部分笔画形态 黄士陵和齐白石除宗法浙派切刀外,二人都直接取法借鉴赵之谦。在二人作品中皆可发现明显模仿赵氏印风的作品。黄士陵刻“穆父学篆”(图五),齐白石刻“瓶士学篆”(图六),齐白石所作与其说是取法赵之谦,毋宁说其更直接胎息黄士陵,这两方印四周留红类似,“学篆”二字更是逼肖,甚至“学”字上方残破都一成不变,可见齐白石对黄士陵的用心之处。 黄士陵印章方圆处理极具匠心,方圆兼融,有时方中寓圆,有时各字皆方,独有一字以圆转出现,化平淡为神奇,耐人寻味,“ 黄士陵常将走之底处理成波折弯曲状,和其它笔画平直形态形成强烈对比,如“莲府”印(图十一)中“莲”字走之底,对照齐白石刻“迟庵”(图十二)中“迟”字走之底,就有相类似的地方,区别在于黄士陵更随意一些,齐白石则将线条断开,两印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3、空间分割 黄士陵印章多以平正面目出现,工稳清丽,这是他明显的个人风格特征。平正容易造成板滞,所以必须通过空间分割来打破平衡,使平中有不平,稳中有险,平中见奇,所以细心观察黄士陵的印章,皆有多种变化,“颐山”(图十三)入印文字乃金文,充分发挥字形优势,形成欹侧变化,呈现错落之美,对照齐白石刻“重三”(图十四),“三”字明显低于“重”字,打破平衡,观之有味,这是齐白石借鉴黄士陵,食古而化的又一例证。有些笔画形态作不等距分割,如黄士陵“芳衡馆”(图十五)中“衡馆”二字笔画多,安排在一列,形式密集,“芳”字草头密集,下半部分则极疏,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对照齐白石所刻“寿鈢”(图十六)印,两印虽一朱一白,却精神暗合,在笔画形态上打破均匀分布,疏密一任自然,“鈢”字金部中三角形块面这一装饰形态也是取法黄士陵,“芳衡馆”印中“馆”字“食”部便有一红块面。 4、审美意识 黄士陵篆刻风格光洁劲挺,追求自然大方,不以巧饰为能事,“奈何要效西子之颦”,齐白石的篆刻理念则是“昆刀截玉露泥痕”,反对做作,雕饰成病,这是黄士陵和齐白石篆刻相通的最核心的部分,审美观点决定了创作思想。“祗雅楼印”(图十七)体现出黄士陵篆刻最常见的古朴宁静、平淡悠远风格,对照齐白石刻“牵牛不饮洗耳水”(图十八)印章,全无一般印章常见的单刀形式,笔画浑厚,这是齐白石篆刻的另一面,在此印中,通过笔画粗细变化来调整印面,质朴无华,见证了两位大师精神相通之处。 通观以上所列各印,证明黄士陵对齐白石影响至深,并非虚言。至于未曾见有评述,原因不得而知,或许这是一种文人常见的玄虚心理,就象米芾说“一扫二王恶札!”“欧柳为恶札之祖!”,但他对上述诸家都曾有过研习,是一种批判的眼光,再如王铎常说“书不入晋唐,终入野道”,实质上,晋之下的唐之颜鲁公、怀素,宋之米元章、黄庭坚,都致力很深,对这些要辨证地看,齐白石印风形成也有同样的情形。 |
〖〗薛元明
黄士陵和齐白石同为近现代篆刻史中杰出大师。在一般记述中,甚至包括齐白石自述,皆以“浙派丁黄——赵之谦——汉将军印”三个阶段来划分齐白石篆刻生涯,但笔者在临习《齐白石印谱》过程中发现,实际上不仅仅如此。笔者认为,黄士陵对于齐白石影响非常巨大,甚至可以说是不亚于赵之谦。笔者结合黄齐二人印例进行比较。
1、刀法
众所周知,齐白石刀法乃完备的单刀系统,但这并不是齐白石最初的刀法形态。和黄士陵一样,齐白石早年亦从切刀入手,最终皈依单刀法,大刀阔斧,酣畅淋漓。浏览《齐白石印谱》不难发现,齐氏早年已有一些单刀刻成的印章,初显端倪,如“少小爱文词”(图一),笔画形态皆为单刀刻就,但很单调,缺少力度和方向变化。“心空及第”(图二)印中已有一些变化,章法生动空灵,笔画粗细及运刀方向有一些细微变化对比。一般分析者多认为齐白石刀法受赵之谦“丁文蔚”启发,事实不尽如此,“丁文蔚”印乃多次复刀刻就,齐白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复刀的,如果要说“丁文蔚”对齐白石产生了影响,最终只是在笔画形态方面。笔者浏览《黄士陵印谱》中发现,黄氏一些特殊面目的印章,总会给人以一定的启发,一些印章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双刀形式,如“目怜”(图三),保留了明显的单刀痕迹,黄士陵代表作“鲲游别馆”(图四)印以《天发神谶碑》文字入印,保留原碑文字笔画形态,笔画末端尖锐,齐白石篆书宗《天发神谶碑》,两者之间必定有声息相通之处。
2、部分笔画形态
黄士陵和齐白石除宗法浙派切刀外,二人都直接取法借鉴赵之谦。在二人作品中皆可发现明显模仿赵氏印风的作品。黄士陵刻“穆父学篆”(图五),齐白石刻“瓶士学篆”(图六),齐白石所作与其说是取法赵之谦,毋宁说其更直接胎息黄士陵,这两方印四周留红类似,“学篆”二字更是逼肖,甚至“学”字上方残破都一成不变,可见齐白石对黄士陵的用心之处。
黄士陵印章方圆处理极具匠心,方圆兼融,有时方中寓圆,有时各字皆方,独有一字以圆转出现,化平淡为神奇,耐人寻味,“
黄士陵常将走之底处理成波折弯曲状,和其它笔画平直形态形成强烈对比,如“莲府”印(图十一)中“莲”字走之底,对照齐白石刻“迟庵”(图十二)中“迟”字走之底,就有相类似的地方,区别在于黄士陵更随意一些,齐白石则将线条断开,两印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3、空间分割
黄士陵印章多以平正面目出现,工稳清丽,这是他明显的个人风格特征。平正容易造成板滞,所以必须通过空间分割来打破平衡,使平中有不平,稳中有险,平中见奇,所以细心观察黄士陵的印章,皆有多种变化,“颐山”(图十三)入印文字乃金文,充分发挥字形优势,形成欹侧变化,呈现错落之美,对照齐白石刻“重三”(图十四),“三”字明显低于“重”字,打破平衡,观之有味,这是齐白石借鉴黄士陵,食古而化的又一例证。有些笔画形态作不等距分割,如黄士陵“芳衡馆”(图十五)中“衡馆”二字笔画多,安排在一列,形式密集,“芳”字草头密集,下半部分则极疏,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对照齐白石所刻“寿鈢”(图十六)印,两印虽一朱一白,却精神暗合,在笔画形态上打破均匀分布,疏密一任自然,“鈢”字金部中三角形块面这一装饰形态也是取法黄士陵,“芳衡馆”印中“馆”字“食”部便有一红块面。
4、审美意识
黄士陵篆刻风格光洁劲挺,追求自然大方,不以巧饰为能事,“奈何要效西子之颦”,齐白石的篆刻理念则是“昆刀截玉露泥痕”,反对做作,雕饰成病,这是黄士陵和齐白石篆刻相通的最核心的部分,审美观点决定了创作思想。“祗雅楼印”(图十七)体现出黄士陵篆刻最常见的古朴宁静、平淡悠远风格,对照齐白石刻“牵牛不饮洗耳水”(图十八)印章,全无一般印章常见的单刀形式,笔画浑厚,这是齐白石篆刻的另一面,在此印中,通过笔画粗细变化来调整印面,质朴无华,见证了两位大师精神相通之处。
通观以上所列各印,证明黄士陵对齐白石影响至深,并非虚言。至于未曾见有评述,原因不得而知,或许这是一种文人常见的玄虚心理,就象米芾说“一扫二王恶札!”“欧柳为恶札之祖!”,但他对上述诸家都曾有过研习,是一种批判的眼光,再如王铎常说“书不入晋唐,终入野道”,实质上,晋之下的唐之颜鲁公、怀素,宋之米元章、黄庭坚,都致力很深,对这些要辨证地看,齐白石印风形成也有同样的情形。
【】薛元明
清朝印坛对当代篆刻影响最大的印人当数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和黄士陵,细加分析对比,黄士陵篆刻的影响而且不局限在某一个方面。笔者在相关文章中已有详细论及,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印人的具体创作来加以分析。
易大厂、李尹桑皆为黄氏入室弟子,两者相比较而言,易大厂创作更胜一筹,李尹桑开拓性要逊色些。“爱莲居士”(图一)为易大厂中年时期作品,依稀可见黄士陵篆刻风貌特征,如“莲”字走之底笔画,笔画工稳,从气息上来说,也有吴昌硕的浑厚之风,易大厂晚年跳出黄士陵印风,将吴黄二人嫁接,笔画不像黄士陵一样劲挺,结字大小不拘,深见古玺遗韵,这是他的过人之处。李尹桑风格上基本上保留了黄士陵光洁劲挺的特征,如“黄节”(图二)。总体上来说,多以秦小玺形式入印,化裁为一家风格。
乔大壮与易李二人不同,独持大篆金文入印,将黄士陵金文一路印风发挥到极点,形式别致,从“物外真游”(图三)可见一斑,章法疏密自然,点画穿插避让、各得其所,“真”字上方横画稍缩短而留出红面,“真”、“物”和“外”三字各有点画相呼应。“外”字左右两部分欹侧取势,十分灵动。
齐白石受黄士陵印风影响提法鲜见。从创作形式上来说,黄士陵双刀和齐白石单刀差异很大,且两人篆书风貌差异迥异,但两人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强调自然,极端地反对做作。分析篆刻家创作,不仅仅要看成熟期风格,对形成期作品也要研究。笔者浏览《齐白石印谱》时发现,齐白石早年取法积累期,对黄士陵篆刻有很多默契之情,齐白石的一些作品存在所谓“单刀不单”的情况,如“牵牛不饮洗耳水”(图四),可见黄氏神韵。
陈师曾乃吴昌硕弟子,篆刻风格深受缶庐影响,诸多作品可看出苍茫风韵。实际上,陈师曾篆刻借鉴黄士陵处颇多。“安居乐年”(图五)可见黄氏风范,将陈师曾和易大厂对比不难发现,陈师曾是“六分吴,四分黄”,易大厂是“六分黄,四分吴”,两人皆不以残烂为能事,可谓得黄氏神髓。
王福庵作为民国印坛重镇,篆刻风格工稳持重,深受黄士陵影响,“意与古会”(图六)乃王氏临摹黄士陵的作品之一,悉心静气,儒雅风流,只是黄士陵的劲挺已经变成了醇正,面貌相似,精神不同。
邓尔雅相对乔大壮来说,面目较驳杂,黄士陵印风只是其中一脉,“君子所其无逸”(图七)线条劲挺,得黄牧父三味。总的来看,个人面目不显,是为不足。寿石工与邓尔雅风格接近,“墨者不尊”(图八)风格类似,得黄士陵光洁劲挺的一面,同邓尔雅一样,个人风格不明。
陈子奋篆刻取法多元,法浙派、赵之谦、徐三庚、吴昌硕及黄士陵诸家,总得来看,篆刻个人独立风格缺失,分得很清楚。其中宗法黄士陵一路创作深明黄氏印趣。黄士陵篆刻以工稳见长,创作多打破平正得手法,以免有刻板之失,陈子奋篆刻自有会心之处,得其灵动巧妙之姿,“在是斋藏”(图九)即见此意,各字皆有夸张之笔,不拘一格,此所谓善学者。
吴子复地处岭南,篆刻自然深受黄士陵印风熏染,某些篆刻创作手法上相似,求拙弃巧,得穆父真趣。“饥凤”(图十)便是一方直接在形式上借鉴创作的印章,“饥”字“食”部有明显的“▲”装饰化符号,印文两字逼肖。
傅抱石为当代著名画家,金石亦不凡。风格工稳清丽,见黄氏风范。“抱石山斋”(图十一)章法自然,疏密对比强烈,线条劲挺,边栏残断较甚,显存古意。
受黄士陵印风影响得印人除上述之外,私淑者不计其数,立足一端,各有所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