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欣赏(转载)

标签:
书法峄山碑小篆结字李斯文化 |
http://s8/middle/4ee4e51ft7d7fff5ca667&690
http://s12/middle/4ee4e51ft7d8007a5e91b&690
相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而立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均为李斯所书。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几处刻石大抵是歌功颂德的内容,而且千篇一律。从文体上说,是西周雅颂的沿袭,文学价值不高,有价值的是书法。
我们可以从李斯书写时的心态来看,这种有着政令教谕性质的文字,是极其理性的产物。理性使书写中规中矩,尽在法则的樊篱之内。赵宦光评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可见,李斯是按着非常严密的要求小心下笔的。理性的书法是一种制约,摒弃或力戒情绪化,一经刻画,必求落入蹊径。这样的书写必定意在笔先,严谨筹划,而非任意所为,任笔成形。由于理性,一切尽在安排规定中进行,没有舛误,笔笔完整。当然也没有神来之笔、奇崛之调。
————————————————————————————————————---
《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碑阴的字中宫稍紧。结构因字立形。上下结构在《峄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两种。也有上中下结构,但在《峄山碑》中很少,如“莫”字就为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如“臣”字)和全包围(如“国”字)。独体字在《峄山碑》中比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在小篆中反而归入其他结构,如“在”字。《峄山碑》的结字工稳对称,把握规律,才能为艺术创作打好基础。《峄山碑》的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峄山碑》字势纵长。在临摹的时候,将纸折成长方形用朱砂打界格实临,既可以训练自己对章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装饰美。
李斯的小篆被称为“玉箸篆”,在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峄山碑》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临习《峄山碑》可以为我们学习小篆打好基础,深刻体会小篆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美感,追源溯流才能取法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