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峄山碑》欣赏(转载)

(2010-01-19 16:09:01)
标签:

书法

峄山碑

小篆

结字

李斯

文化

http://s8/middle/4ee4e51ft7d7fff5ca667&690
http://s12/middle/4ee4e51ft7d8007a5e91b&690

 http://s6/middle/4ee4e51ft7d80143e4325&690

相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而立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均为李斯所书。从文学的角度看,这几处刻石大抵是歌功颂德的内容,而且千篇一律。从文体上说,是西周雅颂的沿袭,文学价值不高,有价值的是书法。
    
    《峄山刻石》的文学内容为秦始皇诏,计144字。“皇帝日”以下为秦二世诏,计79字。
我们可以从李斯书写时的心态来看,这种有着政令教谕性质的文字,是极其理性的产物。理性使书写中规中矩,尽在法则的樊篱之内。赵宦光评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可见,李斯是按着非常严密的要求小心下笔的。理性的书法是一种制约,摒弃或力戒情绪化,一经刻画,必求落入蹊径。这样的书写必定意在笔先,严谨筹划,而非任意所为,任笔成形。由于理性,一切尽在安排规定中进行,没有舛误,笔笔完整。当然也没有神来之笔、奇崛之调。
    
    《峄山碑》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这种结构法给了欣赏者一种“平安”的感觉,它的造型是很符合人在世俗生态中的审美需求的,符合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口味——安稳牢靠,和谐平等。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李斯在结构上的从容调节,笔画多者不嫌浅密,笔画少不见空虚,牢牢地掌握着结构的中正。这样的结构对于书写者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进一分则紧则密,退一分则松则疏,要充分地把握结构的重心、中心,使之字字如山岳安稳,首尾一致,是对书写者持恒心态、功力的检验。
    
    《峄山碑》的用笔是笔笔中锋,线条浑圆如“玉筋”,故也有“玉筋篆”之美誉。一方面是这样的笔画缺乏粗细快慢之变化;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不易达到的功夫,是一种纯粹的功夫字。
   
    李斯小篆的出现,使线条削弱了象形的写法和意味,重视字在于“写”而非“画”字。当然,有些圆弧的出现也过于人工化了,它们的装饰性多多少少还是存在的,辅助着字形外在的美感。时至今日,我们也许要用今日的审美观念提出疑问:一件作品过于循规蹈矩,也就束缚住了变化的可能。但是,像《峄山碑》这一类刻石的形成,是功利性质的,它作为一种文字统一的标准,一篇而为“天下式,昭示煌煌功绩而树立”。理性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部分,它将比较简单的结构模式凝固化,而忽略这种模式的中介环节、中间层次。这种唯理的书写的社会作用是易于摹仿、易于按部就班地把握。所谓的官告就是如此,它的尊严、崇高,说明了只有这种形式适合表达。而书写者的情绪却必须收敛起来,藏于幕后。

————————————————————————————————————---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李斯小篆墨迹不复流传,我们现在临习《峄山碑》,其实是以笔追刀,力求用笔墨来还原李斯小篆的精神面貌。临习此碑,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秦朝用笔,皆为狼毫,日常的书写材料为竹木片、绢和丝织品,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不必担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峄山碑》的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墨的选择以不浓不淡为好,太淡伤神,太浓易燥。纸的选择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峄山碑》的线条质感强。因此,线条在纸上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光洁通畅,婉转温润的。《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粗细一致。把握好线的方向,不能偏离中轴。弧线在《峄山碑》中大量的出现,要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转折的地方慢行,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出现墨猪。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篆尚婉而通”是篆书的美学法则,线条的书写要遵循此规律。
  

《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碑阴的字中宫稍紧。结构因字立形。上下结构在《峄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两种。也有上中下结构,但在《峄山碑》中很少,如“莫”字就为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如“臣”字)和全包围(如“国”字)。独体字在《峄山碑》中比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在小篆中反而归入其他结构,如“在”字。《峄山碑》的结字工稳对称,把握规律,才能为艺术创作打好基础。《峄山碑》的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峄山碑》字势纵长。在临摹的时候,将纸折成长方形用朱砂打界格实临,既可以训练自己对章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装饰美。
  

李斯的小篆被称为“玉箸篆”,在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峄山碑》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临习《峄山碑》可以为我们学习小篆打好基础,深刻体会小篆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美感,追源溯流才能取法乎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习字(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