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些思考
(2012-03-25 20:34:14)
标签:
教育于明东心理校园育儿 |
分类: 教育随笔 |
关于小学生偷窃行为的一些思考
于明东
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小学生非常常见的行为。大概只要做过班主任的老师,都会调查过丢失东西的事情。如何解决小学生的偷窃行为,也是许多班主任经验介绍的一部分。以“小学生、偷窃”为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大约会得到一百八十万条相关信息,而在谷歌进行搜索,这个数字是六百六十多万条。这些都说明,这个问题很严重,而相关研究也很多。
我们听过的一些优秀经验,常常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小学生如何主动承认错误上,我想我们不必强求所有这样的事件都能让孩子主动承认错误。作为老师,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孩子的偷窃行为,如果不能查出是谁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怎么办,而查出了有该怎么办?如何与家长交流这一点,是不是一定要与家长沟通?
一、那么如何理解孩子的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呢?
1、小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足,自我控制力不足,当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在冲动之下就会出手偷拿。
有的孩子早期教育不足,孩子的道德发展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家庭教育过分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认为自己喜欢的就可以拿走,即便是有过教育,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没有引起孩子的足够的重视。另外,就是孩子自我控制力发展不足。在这一点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完善,当他们的大脑被一个念头占据的时候,往往很难有其他的想法浮现出来。当然,我们所说的特别喜欢的东西,未必很贵重,而只是可能对这个孩子有特别的意义。
2、另外一个原因,有的小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偷拿别人的东西,成为一种习惯。这样的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不会有选择,他们更在意是活的的过程。甚至会制定计划,创造偷窃的机会。当然,我觉得,这并非是孩子要寻求关注,而是这个过程本身会让孩子满足,这意味着“得到”!
3、确实有的偷窃行为是因为孩子的现实需要,因为家境的贫困,造成为了解决实际困难而进行的偷窃行为,这种类型,在嘉峪关学校肯定是极少的。
4、有的偷窃行为的发生源于对同学的报复。有的孩子在感到被同学欺负之后,有没有办法回击,就借用偷拿或者毁坏别人东西的方式在发泄自己的不满。犯下错误。也有的孩子是出于找弄同学的目的,偷偷拿走别人的物品藏起来而弄巧成拙。
5、小学生偷窃的对象主要就是三类——同学、父母和老师。
二、当发生偷窃行为的时候,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1、我认为所有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首要的是进行两个教育。第一是教育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错的,并且可能引发及其严重的后果。这一部分是每个教师都会做的;另一个是教育全体学生要管理好自己的东西,对自己的钱物负责,这也是不给别人犯错误的机会,也就是对偷拿别人的东西的孩子的帮助。
2、尽可能的及时调查清楚。当然这一工作难度相当大。我们只能尽可能去做。而且,我觉得作为老师,不必以是否能够查清每一次偷窃事件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其实,每个老师都会有一些成功案例,也会有一些偷窃事件是查不清楚的,因为我们教过的每一个孩子都不同。当然,我们也可以知道,孩子毕竟还是天真的,他们也常常会在犯错误后因为心理压力而露出马脚。
三、抓住偷拿别人东西的孩子怎么办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那句老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分析中第一类孩子,他们大多在事后会有反思,会为这件事情紧张。这一类孩子大多不是“惯犯”,只是一时糊涂而已。那么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觉得首先要做到尽可能的保密,让影响尽可能的小。用事情的结果来惩罚孩子就足够了。所谓事情的结果,就是孩子因为偷拿了别人的东西而受到的一系列的压力和自我谴责,并且可以让孩子悄悄为班级,为学校做一些事情来“赎罪”。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和孩子约定,不必联系家长。当然,这也可以成为老师和家长私下里的秘密。因为,过度的惩罚或者影响面扩大带来的往往是不良的效果。当然,如果孩子的偷窃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伤害,那就一定要与家长联络,商讨如何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孩子,上面的教育是不够,实际上这些孩子更值得我们的同情和怜悯。需要我们联络家长,与家庭共同探讨孩子问题的成因。这一类孩子有许多存在家庭照顾不足,父母对孩子有忽略现象,那么我们有必要提醒家庭给予孩子更多关注更多的耐心与细心。尽可能不要让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
对于后面两种类型的孩子,我们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关心与照顾,尽可能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方面要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尽可能解决可能存在的欺负现象。给予孩子恰当的惩罚措施。
四、两个重要的事情。
1、惩罚要合适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批评与惩罚常常是过度的。因为,我们往往担心,孩子不在意我们的批评,所以常常夸大事情的严重性。并因此给予孩子过度的批评或惩罚。这样的结果就是让我们的教育失效。大多数时候,犯错的结果本身就足够了。
2、与家长的联络要尊重
我们在与家长联络的时候,重要的目标是要与家长一起寻求让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方式,而不是羞辱家长,所以我们需要注意我们做法与语气。所以,我觉得,我们永远不认为是孩子的道德品质出了问题,我们只是认为,那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们要让家长成为我们的统一战线,而不是站到我们的对立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