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韵之
赵韵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98
  • 关注人气:12,6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农民的孩子就不能上大学?

(2011-03-09 09:35:00)
标签:

王平

中国

农村文化

中华民族博物馆

农业国家

赵韵之

校园

分类: 关注

http://s11/middle/4ee38e98h9e02f4e3af5a&690

为何农民的孩子就不能上大学?

 

 

 

 

    核心提示:“农村孩子就应该祖祖辈辈固守田间地头?每个人往上三辈看,都是农民出生,那还要大学干吗……”昨日信息时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提出“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的观点,在网上引来一片哗然。

    王平认为,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因为我们的地理环境包括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决定我们就是一个农业国家。既然是一个农业国家,就要保护我们中国的文化。”她认为中国的文化也要在农村广大老百姓身上体现,只有他们在农村生存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民族传承的载体,“他们可以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看到这个新闻,我总是感觉心里很难受,生在农村不是我们的错,为何还要关上求知的门呢?从她的角度来看,农民的后代留在农村是为了让文化传承下去,而不是剥夺农民的寻求教育的权利,好像是为了让文化得以传承,但是这样的机械传承,是不能够实现文明的延续和传播的,而只能是延续着农民的文化,而不能为整个人类服务!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农民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群体,不单单是所谓的农村文化的传承,更是国家赋税收入的重要提供者,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生产者。生在农民的身体里,注定要承担着生产的责任,而天然的失去了城市的大学教育,只是因为担负着时代的传承责任,但是责任的履行需要代价,更是需要国家的帮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相等的,都有自己的追求,不能因为农民是农民,而将延续农耕文化完全的推给农民,这是机械的理论,是将城市农村隔开的思想。

    也许,农民的农村文化很充足,但是窝在农村文化上的责任不仅仅肩负在哪一个家族的身上,难道注定一个家族永远都是农民吗?而不能享受到大学的教育,完全可以以大学的教育来带给农村文化的先进,用农村文化的淳朴来点燃大学教育新的元素,实现农村城市的人口的合理流动,这才是实现农村文化全民传承的重要拐点,这样也可以保障农民的权利,当农民是好的,传承文化也是好的,但是机械的分隔开,只会让农耕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很多人都没有见过稻子,更有很多人不知道面粉是从哪里来的,农村文化已经离我们远去,而我们不能让农村文化离我们更远,以大学为载体,进行农村文化的些许教育,帮助城里的孩子接触农村文化,帮助农村的孩子接受城市文明,文明经过互动,才可以实现完美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