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iddle/4ee38e98h96effad88edc&690
捐款怎么成了“循环”演出?
核心提示: 11月29日,陈光标为南京秦淮风光带上的一名保洁员过生日,同时给另外49名秦淮风光带的环卫工发红包。一位环卫工称他的红包被上级收走了,还收走了同时发的羽绒服。对此,相关部门回应,当时接受捐助是部分代表,这些善款善物将被用于该景区所有环卫工平均分配。
捐款后被收回,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人的有意为之,还是仅仅为了做出一场表演秀,然后再用这些红包进行再分配,以实现循环往复的表演效果,这可能不是陈的初衷,但是却被某些人利用,最后钱循环来循环去,还是到了少数当权人的手中。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社会中的虚假行为,还有就是打着幌子做着非法事情的人,现在各种捐赠横行天下,真正是为了捐款而捐款的人是很少的,而真正在捐款后将款用于员工或者真正需要的个人的,又能有多少呢?捐的不是钱,而是捐出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途径。
也许在媒体面前,这种表演还会很“真”,真的到了分钱的时候,那些当权者就会很难拿出来,只会推诿,然后将钱充作司费等等。如此捐款,不是帮助弱势群体,而是在富裕人与较富裕人之间的流动,很难达到最真的效果,人与人的真情,只有在媒体关注下,才会略显温暖,循环出来的演出,演出了人间少有的真情,却最纯的演绎出社会的冷漠。
没有哪些钱是真正的为了谁而出的,只有有目的的爱,不会有无目的的恨,打着公共分配的名义,让我们多少有了一点点温暖,虽然短暂,但是于我却是足够,因为社会中太多冷漠,让我冷的异常,这样就足以让我温暖起来。
当捐款都沦为了一场可“循环”的演出,还有什么不会成为演出呢?当我们分不清戏里戏外,当我们分不清社会冷暖,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生活的激情,更多了一份混沌的麻木,更多了一份社会之间的“雾气空蒙”。切莫让真情融入的仪式,成了可以循环的演出,切莫让我们信任的真实,成了难以想象的虚假,我们承受的已经太多,失去的已经不是这些演出所能“讽刺”出来的。
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是社会中比较流行的,从学术论文,到政绩工程,从大学生就业简历,到名人的人生经历,没有哪一个不在充斥着这些社会最虚伪的东西,真情戴上虚伪的帽子,就会成为可循环的演出,我们戴上虚伪的帽子之后,社会就成了一场表演大舞台,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面具,根本就不需要摘下来了,因为我们不再拥有真实。
演出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让民心也加入“演出”的行列,看似温情的一瞬间,却是冷漠的永恒,希望所谓的慈善,能够真正的发自肺腑,而不是只是在表演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