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4ee38e98h94a901761bde&690
大学“高薪养贤”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
核心提示:记者昨日网上检索发现,国内多所高校针对师生在全球顶级学术刊物《科学》和《自然》上发表论文都有“天价”奖励规定,中国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奖励金额高达100万元。
据报道,为鼓励科研创新,产生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成果,2003年,总金额达1000万元的北京大学东盛科学论文奖设立。从2003年到2011年的9年间,每年有100万元奖励在《自然》、《科学》等全球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北大学者。
多所高校对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奖励,与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的额度不相上下。有的甚至直逼国家科技成果奖的奖金标准。武汉高校对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论文奖励额度不一,有奖20万元的,也有奖10万元的。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上月在访问华中农业大学时称,该杂志每年会收到1.4万份论文,最后被接受刊发的只占投稿总量的8%。其中,瑞士的用稿率最高,而中国论文的拒稿率非常高。
看过新闻,总是感觉发的文和赚的钱总是成了正比,而且天价的“高薪养贤”也催生了不少垃圾学术,也诞生了不少浮躁论文,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因为“高薪养贤”的高薪而写出来的论文,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大学的本意就是“以高促高”,用大钱来吸引人写大文章,试问如果真的想写重磅论文,即使没有这么大的奖金也会有人去做,关键是现在中国的学术氛围浮躁了,失去了一条主线,难以正常的发展,发论文绝大多数牵扯到学位的获得,牵扯到职称的评定,那种潜心研究学问的人也因为不断扩招的学位队伍而改变,一个博士生导师基本上要带20多个博士生,如此繁重的压力,怎么能让人踏实学习研究呢,而现在从本科走到博士的人有几个真正写过论文,有几个真正进行过研究,大多迫于就业压力,总之中国的写论文的人很少有人是真正用心去写的,很少有人真正发自肺腑去写的!
高薪是很高,但是如果让人只盯着高薪,而忽视了高质量的论文,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挽救一个人的研究之心,金钱是挽救不了的,因为纯净的研究心灵,是不应该沾染上太多金钱的,想一想以前的中国,那时的条件虽然很苦,但是踏实研究的人很多,所以出现了很多大师,人们就是这样,苦的时候懂得艰苦奋斗,努力进取,当条件好了,当各种欲望满足了,他就会越发的堕落,就会越发的浮躁,越喜欢享受安逸,而不光是一个人,是社会上的多数人都这样,整体氛围的萎靡,整体研究氛围的堕落,也让人只沉寂在享受中,即使研究,也是只为骗取经费了,请客吃饭花完了,再花钱在刊物上发个文章了事,我们都浮躁了,我们的心都浮躁了,我们的激情已经消失了。
单纯的用钱是不能唤醒氛围的,因为这种氛围就是因为钱才出现的,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严肃学术氛围,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必须严格进行限制,如果不能达标,就不许毕业,国家可以设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刊物,一个最高级别的刊物,这里的刊物是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发表,与金钱一点边都挂不上,现在中国最缺就是能够踏实研究的人,缺乏那种为学术奉献的人,学术被社会的影响了,学术已经失去了最真纯的一面。
“高薪养贤”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是又一次的重蹈覆辙,又一次的失去方向,中国的高校出发点是对的,但是唤醒人们内心的不是金钱,而是一种情怀,我们需要一种为研究而研究的情怀,我们需要一种为国家而学习的情怀,当金钱都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即使社会在腐化,社会在萎靡,我们的学术也会破冰前行。
以古代的圣贤思想来挽救学术,或许是一个好办法,因材施教,从小抓起,让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用一种温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下一代教育,用仁义道德等思想重建社会氛围,重建学术氛围,只有挽救了社会的氛围,才会更好的实现学术氛围的优化。中国的学术与社会一样走入了一个非生态的误区,只有以远离我们的先贤思想,才有可能挽救我们。“以仁养贤”是一条出路,但是需要长时期的轮回,长时期思想的更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真正的贤人会不断的出现,会不断的来挽救我们这个学术氛围,这样才会出现更多的极品论文,我想这样的路应该行得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