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大校长抄袭门是被“幸运”砸出来的吗?

(2010-10-28 08:21:29)
标签:

王洪瑞

宋体

抄袭

中国国家图书馆

赵韵之

校园

分类: 关注

http://s15/middle/4ee38e98493a2b3b1967e&690

 

河大校长抄袭门是被“幸运”砸出来的吗?

 

 

 

 

 

   核心提示: 早在今年3月中旬,署名“求是”的网友就在“新语丝”网站刊文称,河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洪瑞教授涉嫌论文与著作抄袭。网友“求是”指称,王洪瑞博士论文第七章绝大部分内容与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生吴健珍的硕士学位论文相关部分几乎完全一致。

  昨天,早报记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借阅了两人的学位论文。经过详细比对后,早报记者发现,王洪瑞的博士论文第七章与吴健珍的硕士学位论文第三四章相关部分内容确实存在高度相似之处,多数段落甚至一字不差。

  另外,早报记者还发现,王洪瑞曾是吴健珍的硕士论文副导师。吴健珍于20018月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而王洪瑞则在200210月拿到了工学博士学位,两者毕业时间前后相差一年零两个月。

  相似段落竟一字不差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博士学位论文显示,编号“TP242.2王洪瑞博士论文《液压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第七章的绝大部分内容与编号“TP273”的吴健珍硕士学位论文《6-DOF并联机器人非线性鲁棒自适应控制》第三四章相关部分内容存在高度相似。

  据早报记者统计,王洪瑞博士论文正文共123页,第七章共六节(92-121),版面字数约2.9万字,除了部分小标题、“7·1”节结尾一段约270字、“7·2”节约300字、“7·6”节小结约120字和结论约1000字没有在吴健珍论文中出现,该章超过90%的内容(2.7万字)与吴健珍论文的第三四章相关部分基本相同,多数段落甚至一字不差,主要差异也仅在于“因此”、“我们”、“我们知道”等过渡性词语的有无。

  在两篇论文接近结尾的部分,两位机器人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异口同声称“对于像6-DOF并联机器人这样高自由度的机器人系统而言……有着极大的优越性”。

  此外,王洪瑞和吴健珍两位燕山大学的毕业生对于导师的描述都极为相似。在论文致谢部分,两位作者都称他们的指导教师有着“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建()的学术思想”。

  不过,在王洪瑞博士论文附录参考文献部分,列有数位燕山大学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但吴健珍的硕士学位论文并未出现。

 

 

     看完这个新闻,内心多的不是震惊,而是更多的是泰然处之的心,越来越多的事件背后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越来越多的真实背后存在着水分。

     车祸牵连校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能够涉及到博士论文抄袭可不是偶然性的了,假如不是被这事件给牵连出,迟早还会有其他事情将你拉出来,做过亏心事,以后一定也会得到回报,至少方舟子之类会站出来,帮助人们澄清真相,这位校长是被“幸运”砸出来的,假如没有这个事件存在,也许我们还会一直蒙在鼓里了。

     从校长到学生,很少有论文是自己原创的,现在的抄袭功夫可谓是出神入化,嫁接转移换词,任你是孙悟空,不仔细看也看不出这个是不是真的,人们常说学术难以出成果,就连校长时期的论文也曾抄袭,更何况是这些大学生,这些大学老师呢。

    当任何事情成为集中爆发的势头时,这个背后往往积蓄了许久的压抑,从大学行政化的发展至今,社会腐败思想慢慢侵蚀学校,享乐思想慢慢占据着大学生,他们都在抄袭着别人的作品,他们都在延续着享乐思想,他们都在考虑是不是在未来的岗位上捞一笔。

     社会腐败思想也在导致着学术腐败思想,随着扩招的开始,各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疯狂增长,人才成良莠不齐的趋势不均衡发展,而对于一个原本能力不是很强,但又要写出那么高水平的文章,实在是不容易,怎么做呢,那就需要找一些途径,找一些文章来提升自己的文章水平,而那些所谓的导师就是通过抄袭上去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时候专门定制论文的网站兴起,各种期刊网的出现,期刊网和定制出的论文也是经过抄袭的,而学生们写的论文也是可能会发表在期刊上的,所以抄袭成了一个大范围的,已经深入骨髓的事情,这是非常危险的。

    当所有人都在热衷抄袭的时候,原创的文章也就被认为是抄袭的,抄袭的时候人们在堕落,会越发的不信任自己,会越发让自己学术思想颓废掉,形成出的整体抄袭氛围,会让中国的学术发展处于一个画圆的阶段,虽然一直在走,但永远是在自己的圆形上转,很难去发现新的图形,走出新的路途。

    学术抄袭,源于长期的学术研究的不规范,源于长期教育发展呈现的表面化,没有一个实质的教育水准,没有一个能够踏实的心去研究,很难会出成果。如今中国大学的气氛越发不如从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抄袭”已经在学生心中植根。

    抄袭别人的作品,抄袭别人的性格,抄袭别人走过的路,抄袭别人的颓废,抄袭别人的堕落,大学生一直都在抄袭,但是抄袭的永远是不良的东西,很难会有人说就学习一下别人优良的品格,去学习一下先贤努力研究的品质,这是学术抄袭下呈现出来的大学生的“抄袭”惰性,就是失去了个性,片面的追求集体的共性,在共性中有时最容易失去自信,最容易放任自己了,不管是论文,还是某些重要信息,都在抄袭中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只是成了一张无关紧要的纸,成了大学生允许自己沉沦的借口。

    一个车祸,就能砸出一个抄袭者,以后中国社会的震动中,还会有多少“抄袭成功者”顺利现身呢,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如何严肃学术氛围,减少学术抄袭现象,最根本的就是降低学术文章的“通货膨胀”,不要对数量追求太过,而是追求真正的学术价值,建立学术文章和所谓期刊网文章的审核制度,严密防止抄袭现象的出现。

    抄袭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我们沦为了习惯“抄袭”的人,这样的人生抄袭才是最可怕的,端正自己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行,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尽量不要抄,不要放任自己,做到有个性,有理想,去制造属于自己的原创人生,这不是更好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