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诺贝尔化学奖颁布的日子。早在一个月前北美网就在风传华裔美国科学家钱永健极有可能获此殊荣,从那天起内心就和国人一起有了些亢奋,开始了期盼,今天果然实至名归。作为一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人,尽管非常清楚钱永健博士从小在美国长大,在美国受教育,文化上是个地道的美国人,但多少带有点中国符号,我还是为博士的获奖感到由衷地自豪。高兴之余,也知道钱教授的获奖无疑会又一次刺激国人的神经,又会问那个已经被问了千百遍的问题: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还无一人问鼎这项大奖?毕竟自诺贝尔奖自设立以来已有700多人已榜上有名,毕竟诺贝尔奖是科学界公认的最高荣誉,毕竟诺奖也意味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再说就连我们东边的弹丸小国日本都有多达15人榜上有名。本人因为时间的关系一般在博客中对国内外实时新闻很少作反应,但这次坐不住了,想破个例,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上个月给美国学生上中国文化课的时候,一个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出于好奇,突然在课堂上问了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现在代表中国最高成就的科学家是谁,他现在在干什么?”当时一时语塞,待缓过神来,我不得不坦承咱们暂时还真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尽管举国刚刚欣赏完神七的太空高难度地杂技表演,或许还沉浸在兴奋之中,但毕竟不算创新。不过,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老师,我必须得给出回答。记得我是勉强从中国文化的角度作了些解释,作了些“开脱”,大意上说了些诸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把大自然当作研究征服的对象,讲究“天人合一”。在古代中国,我们也有对科学探索的尝试,比如“格物致知”,也作出了很多贡献,比如火药和造纸术,但传统上我们更重视社会的伦理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修身,修炼内心,因此科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鼓励,如此等等。但解释归解释,毕竟那是古代,现在中国已经是经济大国了,毕竟还是说不过去,还是让我很是尴尬。另外一个原因,是自己在美国的教育体制下观察了两年,感性上找到了一些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会有新意,但都是自己有亲身体会的,权且作为外行人的巷议。
我想:如果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对“科学精神”普遍崇尚的氛围;如果科研工作者在大学里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的尊严;如果科学家还没有一个轻松自由的研究环境;如果大学依然只把科研人员作为管理对象;如果我们的学者还继续像商人,像明星到处走穴;如果我们大部分的学者还不把忠实于真理作为自己唯一的原则,做独立的研究,而是充当喉舌;如果我们年轻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需要先装孙子,论资排辈才可能拿到经费;如果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像美国真正尊重知识产权,以创造为荣;如果我们还不从制度上根本去制止学术垃圾化,泡沫化;如果学术腐败还不是过街的老鼠;如果我们的大学继续像个企业,不去打造大学的精神;如果我们的大学还继续像官场;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还不远离政治;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氛围还不能从小学到大学精心呵护学生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如果我们的教育还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独立思考,依然只能鹦鹉学舌;如果我们的社会还是那么的浮躁;如果我们的社会还不能良性发展。。。。。。如果我们好多中小学生家长还无奈地交钱让孩子参加老师在家里的补课;如果这个社会大部分的人攻读博士还不是真正出于对科学的兴趣,而是作为某种敲门砖;如果我们大部分的博士毕业了都不想继续从事相关的研究,而是都想去政府部门;如果我们还像南方某大学40个教授还想拼命去争一个处长。。。。。。我们可能距离诺贝尔奖还很远。
对于诺贝尔奖,我们甚至还可以继续做这样的设想,假如那个于凡夫俗子的我们近乎于精神病患者的爱因斯坦生活在我们的环境下,假如钱永健教授在国内接受教育,他们会怎么样呢?他们会得到重视吗,他们会得到科研经费吗?他们还是爱因斯坦钱永健吗?
不过,我可以先提醒一下,第一个拿诺贝尔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一定要准备好了,至少一定要有超人的心理素质,不然,社会上接踵而来的各种荣誉会把他/她活活压垮,可以理解,因为诺贝尔科学奖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