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淳安自古寺庙林立,有大小寺庵三百多座,主要以宗教为主,也有纪念人物神仙,如蜜山寺、尹山寺、凤山寺等,今选几座有好友余利归考据的寺庵。
一、威坪凤山寺
威坪镇六都(叶家)岭脚村到七都(唐村)青春村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松茂岭,全程约七华里,为青石板铺就的最美森林古道。岭脚村以地处松茂岭脚而得名。从岭脚村向上登岭,岭两侧初为青石垒砌石塝而成的层级状的桑园地,半腰而上则为松树林。到得岭顶,有一座石拱桥式的凉亭,名为同善亭,又名雪洞。由亭而下,石山之间多为翠柏,柏树间多有奇形石景,据传一处为朱元璋歇息之石椅。几近山脚,山弯开阔,则为“石林”,青石砌就石塝而形成的梯地中种满淳安特产山核桃树。冬日无叶,林木通透,石塝梯地层层叠叠,颇具规模气势。
松茂岭北侧即为最高峰凤凰山,海拔557米。凤凰山上有凤山寺。凤山寺分置两处。
由松茂岭同善亭沿山北上,到山腰坪地,即为下庵,寺门朝六都方向,匾额为凤山寺。门前右侧有五猖神庙。门后有庭院,其中有座北朝南的大雄宝殿,相对还有小殿。靠七都方向有民居。
由下庵再沿山北上,到得山顶坪地,又有红色墙体连体建筑,称为上庵。内有观音堂、大雄宝殿。上庵寺门朝北,匾额为凤山古刹。门左侧也有五猖神庙。门前还有一条下山古道,通往山下凤坡村。
关于凤山寺,查阅现存历朝府县志均未记载。《淳安县地名志》在唐村篇有记载:境内的凤凰山,形似凤凰,气势雄伟,怪石嶙峋,林木葱笼。山顶一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名曰大雄宝殿,寺墙色红,今存。
据考察,凤山寺是我县保存体量最大,也是最为完整的宗教场所。这可能得益于凤山寺一直有村民居住看护。我县寺院庵堂有历史记载的不下三百处,几乎全部毁灭。凤山寺保存至今,可谓是不幸中之大幸。
这两年,我们开始征集淳安佛教史料。很多寺院庵堂都找到了宗谱或碑刻记载。很遗憾,凤山寺虽然保存完好,其来龙去脉至今仍然是迷雾一团。
县地名志应该是权威记载,说是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而凤山古刹匾额上却写着洪武壬子。洪武壬子,即明朝洪武五年,即1372年。下庵凤山寺有旧碑,碑文斑驳难辨。与之并列的有一块2011年刻制的功德碑记,为1992至1993年重修寺庵碑记。碑序文句不通。大意是下庵大雄宝殿始建于明洪武间,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建。地名志与匾、碑记矛盾。
凤山寺上下庵是分立的还是同一个?什么时候创建,是谁所建?在没有找到早期历史记载之前,目前仍然是一个迷。期待有心人士再作考据。
二、尹山庵
在尹山之上。据光绪《淳安县志》记载,尹山庵建于宋淳熙七年,其佛为新安汪越国公华第八子,修真化此。庵前有大石板地面和台阶。附近有高大粗壮的银杏树。庵下有悬崖、石门以及红豆杉等古树群。有古道通往鸠坑方向,岭顶有石亭、石人古马等景观。尹山上还分散的民居。自然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另据县志及姜家庄口汪氏宗谱记载,尹山麓在唐代就有尹山庵,僧俗姓汪,为兰溪人,先寄钵界首禅师堂,后至庄口花果山结庵,最后飞锡尹山幻化。
三、威坪云水庵
威坪云水庵,见于光绪《淳安县志》山川志:西山,在县西八十里,远瞻嵬崱,由湖头而上,鸟道险仄,及巅乃复迤平。睛霄烟霁,彻见百余里。山腰为云水庵,徐士讷读书其中。
明清淳安县志寺观载有湖头庵,南宋淳熙七年建。据现存重建碑刻记载,明朝嘉靖间海瑞更名为湖山庵。湖头庵在今黄金村湖山自然村。
徐士讷,金里(现黄金里)村人,清康熙十五年进士,二十五年任河南嵩县知县,三载考最,擢济宁知州,任上殉职。《清代诗文集汇编》收录徐士讷《亦种堂诗集》五卷,内有金里十景诗及其他诗词,其中就有云水庵、湖山寺、法华禅院、乳洞庵等诗。
有关云水庵诗辑录如下:
云水晨钟
自愧风尘未息机,征途扰扰是耶非。
堪悲浊世真长夜,那识浮生似落晖。
梦正酣时忘顿觉,鸡初鸣处欲皈依。
钟声蓦地来云水,大地征夫几解归。
偕童履旋方介文叔六符兄五其云水庵看石
玲珑庵后石,入眼尽涵空。
不异南官蓄,还疑乳窟逢。
画宁施巧笔,石自具天工。
坐久忘归去,探奇迥不穷。
东湖鲍声来游云水庵以诗见示和韵一律
一庵藏绝顶,真觉万缘空。
豁眼恣幽讨,冥心礼大雄。
云拖天外碧,日透佛光红。
乘兴构攀跻好,裁诗应满筒。
偕童履旋方介文又中叔六符兄五其伯上弟懋哉旭光登云水庵分赋
细筱蒙茸晓雾开,高岩飞瀑似轰雷。
山僧结宇安禅地,野客看云舒啸台。
百里心知同铸砚,廿年良晤共衔杯。
他时招隐仍于此,得遂初衣鸟不猜。
据威坪镇调查,西山即湖山村西山岗,七都湖山村、黄金村、汪川村、飞源村、屏村等都称为“西岗石岩里”,因为这里的山在山脚都是悬崖绝壁,如刀削一般,附近称为“剁头山”或“断头山”,“远瞻嵬崱,乌道险仄”。
西山有山岭古道,名为“胡(五)台岭”,七都由溪头、太医家(大医坞),或由杨家过桐溪,或由横村到良岸而上,过胡台岭到六都方宅。云水庵就在胡台岭山腰,海拔约500米,坐西朝东,依山而居,居高临下。杨家《璜坡杨氏宗谱》里居图有标示。
上世纪四十年代,云水庵并入湖山庵,渐趋荒废。千岛湖形成后,有三户人家不愿远迁移民,在云水庵基筑泥墙屋居住生活。六十年代再次逼迫移民外地。云水庵真正成为荒芜之地。
另据方宅谱记载,胡台岭上还有羊马庵,传说为云水庵支庵。
四、汾口龙翔寺
遂安古城位于汾口镇武强溪畔,山环水绕,地广人稠,是一处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历史上很多世家大族都迁徙居住于此。这里拥有许多人文古迹,龙翔寺就是其中之一。
汾口有个寺下村就因龙翔寺而得名。《淳安县地名志》据清光绪八年余氏宗谱记载,余文二(武)公于元至正年间迁居龙翔寺下(长兴),名村为寺下。还说龙翔寺建于唐末宋初,毁于清朝末年。
关于龙翔寺,现存最早的文献大概属南宋《严州图经》,内有遂安县境图,在龙津乡有龙祥院,应该就是龙翔寺的前身。明朝万历《遂安县志》列有七寺,十二都一图龙翔寺为其中之一。
龙祥院或在南宋即改为龙翔寺。民国《遂安县志》介绍宋状元詹骙:
詹骙,字晋卿,淳熙二年廷试第一人,孝宗赐诗归第。诗见艺文。官龙图阁学士,知定国军府事。按:晋卿高祖,安,浦江簿。曾祖,至,中奉大夫,封建德县男。祖,攸之,右从事郎。父,绍祖,永嘉丞。累世科第,先茔皆在吾邑。赖仙《旅寓集》:詹状元祖地在遂安龙翔寺,即安墓也。《绍兴志》乃以为越产,谓京其曾祖,林宗其父,殊误。今考詹谱世系,止及骙兄弟。盖晋卿服官后,昆从十一人,皆迁越。会稽旧有詹族,故未详考耳。
赖仙,名赖文俊,南宋相地专家(风水先生),与郭村詹氏关系密切,其《旅寓集》指明詹骙高祖詹安墓在龙翔寺。
据郭村《东源詹氏宗谱》,詹骙高祖宣奉大夫詹安葬遂安永昌之故里,揽管(琅琯)岭下浪苑牛皮形。詹安生五子林、至、厚、柽、棫,皆中进士。詹仪之父亲正议大夫詹棫葬十二都永昌龙翔寺(西)前黄龙奔江形(墓志铭注碑存寺殿前,谱载墓图在十六都西山)。此例佐证,南宋时汾口即为詹氏旺族钟情之地,龙翔寺为当地崇拜之处。
五、宋村云仙庵
光绪《淳安县志》载:云仙庵在县西六十里。与此相关的记载还有两条,一条是:鱼梁桥,在县西七十里云仙庵上,宋梅峰建。再一条是:景贤斋,在邑西六十里。宋梅峰课子处。陈若沂诗:为爱溪山静,流连云水乡。埙篪欢迭奏,兰桂待争芳。架插缥缃润,杯浮琥珀光。状元峰顶日,返照入虚堂。
万历严州府志也有记载,图有标示,文字记载在县西四十里,万历四年里民宋文臣等修葺。
史料指向云仙庵与宋氏有关,按方位距离大概在今天宋村乡境内,在状元峰(鱼口尖)附近。
据松林自然村宋金才介绍,云仙庵确实在宋村乡,为下宋松林村所建,位于鱼口尖东向,境头自然村对面,面积约400平方米。解放前住有三个和尚,后还俗,庵堂中有数百精致的菩萨。庵堂还拥有一些山地,周边有古樟古柏和银杏。父辈传说还有一个嫩和和尚,会武功杂耍。庵堂每年正月十五舞龙灯。庵堂、古木于文革期间被毁,原址被改造为农田。鱼梁桥为古石拱桥,在庵堂上面2华里处,土名鱼梁坎口,现仍保存。
县志记载:鱼口峰,在县西五十里,冲举天表(海拔1070.5米,属昱岭山脉),与儒学棂星门对望,又名状元峰。旧志记载,县城儒学棂星门西向鱼口峰,有明一代人才辈出,胡拱辰、徐贯、商辂即其代表。县志还附录多首鱼口峰诗。
汪若濬鱼口峰诗:
孤峰宛鱼口,遥耸乱山头。暮吸残霞落,朝嘘细雾浮。追风如出浪,倒影欲吞舟。彷佛飞腾势,朝天几万秋。
方士颖鱼口峰诗:
兀对龙山远,昂霄势欲翻。鲲飞从海窟,鲤跃向津门。怪吐云光冷,雄吞日气昏。文明时启秀,赖尔一峰尊。
宋勋状元峰诗:
状元之峰高莫偶,儿孙罗列群山走。支筇百尺踞其巅,东望金紫如拱手。夕阳斜处晚霞明,金鸟戢翼当鱼口。莫笑此峰在穷坞,春雷奋起鲸鳌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