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肯媚晚凉,清风匝地随
——解读舒城的《花无缺》
诗人把花作为象征体,古往今来多而有之,因意象蓄含多义性或暗示性而产生诸多联想,比如借花写人的秉赋和心思。舒城不仅写花,而且写花的“无缺”,隐喻情出无归的感叹,这是不同于其他写花的过人机巧。过来人写虚拟情爱故事,常常因事件的强烈冲突而更加引人入胜。
把花“人格化、象征化”即称为花语。为什么要以栀子花贯穿全诗始终?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与约定”,这一份人间的大爱.从冬季开始孕育花苞,直到临近夏至才会绽放,含苞期愈长,清芬愈久远。不仅是情爱的寄予,平淡、恒久、温馨、脱俗的外表下,蕴藏的是美丽、坚韧、醇厚的生命本质。选哪种花为寄语的象征体,舒城是下了番心思的。花自无缺盈,人本有憾事。难怪古人写道:“宁肯媚晚凉,清风匝地随”(《咏栀子花》明·黄朝荐),说的是栀子花儿的缘性和风格。
整首诗不仅写栀子花,还有兰花指、桂树,甚至在第二节里的“秋香”。关于这个“秋香”在句子中出现,我最初以为是巴宝莉Brit风格女性香水,带有忧郁色彩的那种,不然,春天里哪来的“秋香”?后来仔细琢磨,应该是用花香影射内心所虚拟情感的特定旨意,这一双重内涵只有诗人自己知道.写这么多种花儿,并非是营造诗的通感这么简单,更多是企望恒久存在的状态。这么写,衬托栀子花儿就像诗的目光,让我们在合卷后仍感觉目光在内心的份量,所以说诗眼刺人。
“送一束栀子花给你
好不好”在诗中出现了3次,每一次出现都有其不同涵义,不仅仅是抒情旋律的需要。全诗一开始就出现这句,其中的委婉语气反映舒城制造一个对情感附着不自信的书生模样,甚至明白结果的悲剧色彩,为全诗定了调。因第二节完全在迷幻情境下的尾音留白,第二次出现“送一束栀子花给你
好不好”显得中气越来越不足,像戏剧里的旁音复调,试图传递着文本里的不要把戏剧和生活混淆的忠告。这有意义吗?到了第三次出现更是一种无奈、懊悔和惋惜,诗人营造的情节为最后的收尾埋下个伏笔。莫非“恒久的守候和哀婉的喜悦”的花语还有什么隐痛?“你是那么善良那么美
姐姐”,这个交待显然是不忍惊扰心灵中的“姐姐”,这是多么亲切的呼唤,至亲至义,已经不是姐弟情深那么简单了。
回过来看第二节,“在风中写下一首动人的诗歌
然后飞逝”,诗人的唯美思想在这里彰显无疑,为什么努力是空的却还要去做呢?我们理解书生的坦白,“那些渐渐冷却的石头
小鸟和落叶的文字”,心结、自由和忏悔,这是戏剧故事的情节。那位美丽的女子是心中的女神,这时我不得不引用自己的一句旧作,“我们相爱多么不平等,我的女神/你的奴仆在迷幻中遣散肉体”,这是叹息爱之深切,有缘无份啊。什么“左手执扇
右手跷起兰花指/他是想象中的当红小生
好戏连台”,借喻灼己,顾左右而言他。现实的现实与虚妄的现实或现实的虚妄之间总是存在着那么多误差,而时间纠改的只是时间本身。
到第四节,舒城把这一责任制造者都推给了与之共伤的他人。什么“都学会惆怅”、“荣誉归于你”等,实际上是要表现后一句“桂树的影子
一片月光温柔的凝视”。如果现实是虚拟的,那么反之,虚拟可以是现实的,这是相互排斥的二律背反,反而是纯粹理性的过程。舒城制造的矛盾真显得那么脆弱,又那么孤傲,像栀子花,“宁肯媚晚凉”却是“清风匝地随”,虽高高在上,又恍惚触手可及。为什么要在第二节、第四节重复类似的幻想情境呢?舒城留给了我们,一百个人阅读产生一百零一个结果。
这时候,我感慨万千,“秋香”才是文本的象征体,那些花儿只不过是晃人的道具。谁与诗中的女子一道迎来又一春呢?内心的春天花儿正怒放。反映了舒城欲塑造一个圆圈定律,那就是暗恋的情结是打不开的,幻想才是无拘束的、永恒的,一个愿景,一种希望,一次祈求。因为最后一节收尾,语境干净得不容一点杂质。在文字上拼命压制内心的涌动,扩展了时间的动态无常。请注意花朵前的“按捺不住”这句,已经不是“一束”而是“这些”了,外延在悄悄的扩展,指向更加明确。甚至感觉万般无奈,叹花飘零,指望有来世,令人唏嘘不已。世事无常啊,人情无边;花开花落啊,周而复始。
我比较喜欢海德格尔的一句:人,诗意的栖居。抒情成为诗意栖居的工具,这在舒城的绝大多数作品中表现比较明显,善于营造富于感染力和渗透性的语境。书生的情爱注定是浪漫而飘渺的,就像天边那淡淡的云彩,缓缓地来,又悠悠地去。我觉得且把“谁家绾就同心结/难得解人刘令娴”用来慰籍舒城兄最合适不过了。
附:
《花无缺》 舒城
送一束栀子花给你 好不好
在风中写下一首动人的诗歌
然后飞逝
那些渐渐冷却的石头 小鸟和落叶的文字
他从白日梦里醒来——左手执扇 右手跷起兰花指
他是想象中的当红小生 好戏连台
送一束栀子花给你
好不好
这春天里一段浓郁的秋香
路过的人
都学会惆怅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
他骑白马 戴红花
荣誉归于你
赶在泪水和星辰还未滑落 还未体会
忧伤之美 请给予他心平气和的呼吸
桂树的影子 一片月光温柔的凝视
你是那么善良那么美
姐姐 送你一束栀子花
好不好
这些按捺不住的花朵
在天堂的路上
开了又谢 谢了又开
没有一丝尘埃......
舒城后记: 所谓各花入各眼,解语不相同.诗之魅也.感谢诗人寺言的热情.祝朋友们春节好.
寺言简介: 原名高漳,公务员,诗人,福建省诗歌评论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