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觅那一首记忆中的老歌 ——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赏析

(2008-07-30 06:56:01)
标签:

鉴赏

杂谈

分类: 班级公告栏

[美文鉴赏]:

寻觅那一首记忆中的老歌

                          ——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赏析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贺蓓

 

 

    自小生长在北方,很是向往南方的秀山丽水,偶于文字中读到一方钟灵毓秀的所在,总能使我心驰很久。想着那样的水乡泽国,最好是有着戴望舒笔下的雨巷那般的迷离与朦胧,最好还能象陶渊明眼中的南山,远离尘世喧嚣,自有一种宁静与淡泊。或许再有点王维心中的禅境,就更美了。境界上不需要东坡居士大江东去的壮阔与雄浑,也不要辛弃疾笔下的滚滚狼烟与刀光剑影。这是一方净土,适合都市人在追求淡泊宁静的心境时,可以踏足的心灵净土。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寻觅了许久,终于在汤世杰的文字《一幅烟雨牛鹭图》里寻找到了一个闲适、悠然自得的世外田园,像一首失落在岁月长河中的小令,泛着温馨的记忆。

    汤世杰是“异乡人”,这在他的文章里不止一次的提到。这是读汤世杰散文的一把钥匙。他的长卷散文《殉情之都——见闻、札记与随想》一炮打红,中国文坛这才知道在散文天地里,除周涛写新疆、马丽华写西藏外,还有汤世杰在写云南。汤世杰对云南,尤其是对滇西北民族历史文化的观察、感受和研究,他的思辨,他的追问,在散文里都可以得到舒卷自如的挥洒空间。他用性灵的文字抒写个人的心情,叙写自己的亲人、童年和故乡。在对故乡梦幻似的回忆与描绘中,故乡真实的概念性的轮廓隐去了,代之以朦胧的山水写意似的晕染,在那些饱蘸情感的诗句里,你仍可以清晰地把握到他思想与情感的脉搏。

    读来有以下感受:

    一、结构清晰

    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用饱蘸深情的笔墨描绘出富有诗意的画面,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化的深沉思考。全文用散文的笔触抒写性灵,但文章结构却形散神聚。

    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采用全景式的描绘,用比喻、拟人、白描等艺术手法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形神特点。

    第二段,由远及近,截取烟雨图中的一个片断——“烟雨牛鹭图”,动静结合,描写白鹭飞来在老牛身上翻飞嬉戏的场景,一动一静,相衬成趣。

    第三段,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揣想了从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角度,来体味这幅图丰富蕴藉的内涵。

    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宕开一笔,通过想像那个并未收入画面的 “农人。……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深入挖掘,由此揭示出“老牛木犁”的象征意义:“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而以此为情感的触发点,对这种古老农耕文明逐渐走向没落终将消失的现状,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失落、惋惜以及对它“永远的牵挂”。

    综观全篇,文思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平易中自有动人的力量。文中“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一句,点明主旨,明确地告诉了读者——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

    二、修辞手法及想象、联想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增加文字的感染力。以第二段为例。

    如文中“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句巧用比喻,除了将白鹭的生物特性形象展现之外,更增添了文字的诗意,白鹭是中国古典诗画里的传统意象,选择白鹭作为一笔灵动的亮色,与古老农耕文明的文化象征——老牛一起,巧妙地融合,带领读者瞬间就穿越了时空隧道,遁入迷离、蒙胧的远古梦境。

    如“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将白鹭比喻成“几页湿透的情书”,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情书”二字已能让人感受到白鹭与老牛组合之间的关系之密切,情感之深醇,“湿透的”则更让人体会到一种真真实实的质感,与题目中“烟雨”二字暗合。原来这种情感不光可以用心去体会,还可以其他的感官去碰触的。

    如“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其中“临时风向标”、“淑女优雅的碎步”、“ 一条宽敞的步行街”等一系列拟人与比喻的手法,将烟雨中神闲气定、悠闲自得的白鹭描绘的活灵活现,更写出了这种农耕文明中难得的一种闲适心态。

    三、特殊意象的解读

    农人在这里是实像,也是虚像,或者更是一种文化的意象。现代文明源头所在的农耕文明的伟大与博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文化的根,不论时代发展到任何一种形态,都无法抛却的生命的根基。“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与之总有一种血乳交融的情感。人总有一种寻根的情感冲动,体现在文化上,又有众多寻根的文化形态,相对处在生命本原状态下的古人,我们今人又何尝不是在穿越时空出行的游子?叶落要归根,文化上要寻根,生命路途的孜孜跋涉中自我认同同样也会有回溯本原,归根母体的冲动。于是:

    老牛

    广袤的水田

    静穆

    在烟雨中,淡然

    一不小心就站成了一个世纪的

    回想

    四、文化品味

    从本文中更多体会到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无奈与感伤,由此想起汪曾祺《胡同文化》中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无可奈何的没落,郁达夫《故都的秋》中那种旧时代独有的轻闲与落寞随着时代的变迁再难寻迹,心中不免又多了几许叹惋与感伤。想起戴望舒笔下的雨巷似乎也只有在老照片的旧色中去怀想了。

 

          (本文近期已发表在《青苹果》杂志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