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精英变草根
贺岁片纷至沓来的时候,网络、报纸、电视、电台……到处却都是关于“烂片”的口诛笔伐。观众期待张艺谋的出场,因为他是大师,是品牌,让人们有信心,让人们寄予厚望。可是到头来一部《三枪拍案惊奇》却让人们都表示了极度的失望,各大网站专题打分中给60分以下的高居第一。
国内现存排名居首的大导演,作品就是这个样子吗?这是一部什么电影?张艺谋继照搬《雷雨》弄出个《满城尽是黄金甲》之后又照搬美国导演科恩兄弟25年前的《血迷宫》,照搬《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照搬小品,照搬电视栏目,照搬网络流行语言……没有创造也就算了,整部影片竟像装满血腥、凶杀、偷情、虐待、暴力、偷盗、惊悚、扯淡、耍宝、搞怪、癫狂的泔水桶,让人不适应让人倒胃让人崩溃。市场普遍认为,看《三枪》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生命,不值,还怄气,被欺骗的感觉强烈。
张艺谋是大师,人们却看不到与大师身份相衬的东西,货不对板还可以退货,可是看《三枪》却是花钱买难受。这远不是中国老百姓习惯“恨铁不成钢”的问题,被愚弄的感觉搁谁都不会好受,于是到处声讨张艺谋的不实诚,到处是“追究精英社会责任”的声音。人们可以谅解张大师从一个不错的导演慢慢变成到处“印象”的造景师以及谁时髦找谁的追风大师,可是人们不能原谅一个大师拿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来抢钱骗感情。
电影人程青松、导演张江南等人批判《三枪》是一帮毫无创作诚意、毫无职业道德、毫无对“电影”和“电影观众”表现出哪怕最低限度尊重的“电影投机商人”,对观众和电影本身极尽亵渎和侮辱之能事的,对善良观众进行极其廉价而狂妄的明目张胆且大张旗鼓的公然诈骗行为。这样的定性是否公允权且不论,但“三枪”还是“三鹿”的质问值得深思。“三鹿”什么下场?“三枪”只是一堆贴着“张艺谋”标签的什么也不是甚至叫人恶心的垃圾,可以免责么?电影消费者没有权益么?抢了金融危机下老百姓的精神文化花费,只要你面对市场和老百姓,就应当没有豁免权。侯耀华成了“侯药华”再没资格上春晚,张艺谋实际上也该叫“张亿谋”或“张刈谋”,他只为上亿票房谋,只为刈割百姓谋。拍一部烂一部,烂了多少年了,善良的人们原本以为也该结痂长点新皮肤了,没想到结果竟是穷凶极恶。不能对消费者权益负责就该封杀,这个社会不怕草根装精英,最怕精英变草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