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汕博客
金汕博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792,882
  • 关注人气:190,5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爷爷讲清末北京足球的故事

(2014-02-12 12:34:45)
标签:

体育

 

北京国安所以能场场沸腾,表面看是年轻人为主体在“呐喊呐喊喊呐喊呐”,而实际上有一种深厚的积淀。不少年轻球迷是从他们的父辈甚至祖父辈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安有三位大爷级球迷看球都有半个世纪以上,而且至今场场必到。他们是69岁的“国安老大爷”刘东生,64岁的“国安大刀”杨震,67岁的国安安大爷。他们事迹的感人之处是“做一个球迷不难,难得是一辈子都是球迷,那才是最难的啊!”他们已经没有年轻人的身子板儿和精力,但有一颗永不眠灭的童心。今天介绍的陈金贵老先生也69岁,他向我讲述了他爷爷100多年前迷恋足球的故事。

 

听爷爷讲清末北京足球的故事

清末通州潞河中学足球队

 

听爷爷讲清末北京足球的故事
    陈金贵老先生来到爷爷100多年前常来的地方

 

清末通州潞河中学的足球很兴盛,那时候的球迷怎样呢?今年69岁的陈金贵老先生从爷爷那辈儿就在通州住,后来父亲带着他们进北京城,陈金贵从16岁当学徒工一直到60岁退休,前些年思念故土,又回到爷爷生活的通州度过晚年。爷爷陈宝山出生于1887年,陈金贵的父亲回忆,在民国年间爷爷常说“我和蒋总裁同岁”,一解放就不再说了。陈金贵小时候听爷爷讲,清末潞河中学足球队远近闻名,他就是潞河中学的铁杆儿球迷。他爷爷那时候在运河码头干活儿,只要一收工就直奔潞河中学,自己揣着窝头咸菜,有滋有味地边看边吃边欣赏。爷爷跟金贵说,那时候清政府还没垮台,所以球员都留着辫子,赛前都把辫子困扎好了。

陈金贵还听爷爷说,潞河中学足球队在北京无敌手,记忆中就输过一次,还因为老赢对手,上了几个替补。爷爷说,因为喜欢看足球,狠心买了一辆“除去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就是为了跟着潞河中学足球队去看球。潞河中学足球队到市内比赛都坐马车,球迷也不能跟队员搭车,于是用半年的收入买的自行车。爷爷得意地告诉陈金贵,那时候别说通州,就是北京城里有自行车的人比解放后的汽车还少。像这样跟着球队骑自行车去市内的也有七八个人,至于在在潞河中学踢,有几百观众是经常的。后来潞河中学的足球水平也传到租界,喜欢足球的英法驻军常年找不到对手,听说潞河中学有球队,也多次相约,这种比赛成为北京足球赛事的“传统节目”。驻军球员人高马大,中国学生则以巧取胜,双方各有胜负。陈金贵还记得爷爷说最解气的是有一次潞河中学足球队发挥的特别好,加上对方新来的一批驻军水平比不上上一拨儿,而潞河中学斗志高昂加上运气好,灌了对方10个球,把场外的球迷乐坏了。爷爷特别说,潞河中学其实并不都是中学生,因为有大学部,所以基本都是成年人。后来陈金贵发现一张潞河中学足球队的照片,看模样还真没有一个中学生。陈金贵惋惜爷爷文化不高,仅读过两年私塾,都凭记忆没留下文字,陈金贵怕有误,怀着对足球的热爱与爷爷的思念,终于查到那场球的文字记录,有位以记载旧京而闻名的厢红旗学者唐鲁孙曾经记载,潞河中学那场比赛是以9比0大胜驻军队,赛后主教练佟锦标请所有球员到煤市街清真馅饼店吃了一顿牛肉馅饼,在100年前已经算很丰厚的赢球奖金了。陈金贵说,爷爷1965年故去,自己作为一个球迷在年轻时候听到爷爷的口述,没想到如今成了听珍贵的口述史了。

(本文摘自《咱京城球迷那些事儿》,王文策划、主编,金汕、张嘉晟撰稿,燕山出版社3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