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民间艺术三度折桂“山花奖”泥塑《坐虎》今年称王

(2009-06-04 22:04:53)
标签:

凤翔泥塑

唢呐

高金爱

冬冬

剪纸艺术

山花奖

文化

分类: 中国剪纸艺术


http://www.xianyang.gov.cn/uploadfile/channel_1/uploadfile/200906/20090604093054731.jpg

坐虎

http://www.xianyang.gov.cn/uploadfile/channel_1/uploadfile/200906/20090604093233520.jpg

子长唢呐

http://www.xianyang.gov.cn/uploadfile/channel_1/uploadfile/200906/20090604093345747.jpg

憨态可掬的坐虎

http://www.xianyang.gov.cn/uploadfile/channel_1/uploadfile/200906/20090604093548367.jpg

抱虎崽的艾虎

http://www.xianyang.gov.cn/uploadfile/channel_1/uploadfile/200906/20090604093905497.jpg

坐虎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共同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终评近日揭晓,来自我省的凤翔泥塑作品《坐虎》以其形态逼真稚拙、造型洗练简约、色彩艳丽喜庆、线条酣畅淋漓、纹饰浪漫神奇的特色受到了诸位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斩获最高奖“山花奖”。这也是继子长唢呐、安塞高金爱剪纸后,我省的民间艺术第三次将“山花奖”收入囊中。无形中再次印证:陕西的民间有奇艺、出巧手、藏大美。
    《坐虎》拔头筹迎合现代人审美
    从5月26日开始,经过六天激烈的角逐,陕西民间艺术家胡新民所做的凤翔泥塑《坐虎》摘得“山花奖”。
    陕西省民协秘书长刘笑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组委会的规定,此次评选要求我省报送三个名额。要求具有代表性,体现地域文化,又遵循‘三老’原则,即老样式,老图案,老色彩。但陕西作为非遗资源大省,件件都是精品,难以抉择之下就带去了7个非遗品种参加‘山花’的角逐。除了首推的凤翔泥塑、马勺社火脸谱,还有千阳布艺、华县皮影、传统木雕等民间艺术品。最终,《坐虎》拔得头筹。”《坐虎》能够获奖,刘笑海称是凤翔泥塑迎合现代人审美,不断更新的结果。“当初被叫做泥耍的凤翔泥塑,是孩子们玩着长大的,体现的都是农耕文化的形象,现在孩子们的玩具虽说已经被变形金刚或者遥控玩具取代,但泥塑的造型和加工与时代依旧是紧密相关的。过去,凤翔泥塑的制作造型简单,形象单一,并且大都为放置在桌上案头的小摆件。而现在是以传统为基础进行创作,迎合现代人的审美为主要特色的凤翔新泥塑。泥塑先后增加了斗牛、12生肖、各种人物等,到达了目前的170多个品种,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不仅增加了许多寓意深刻的主题作品,而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泥塑虎原来是艺人想象出来的
    憨态可掬、生动活泼,带着浓浓的乡土味是泥塑给人们的最直观印象。然而,当真正地走近凤翔泥塑时,才发现外人眼里的童话世界背后竟隐藏着民间艺人们对生命的理解。
    谈到《坐虎》获奖时,刘笑海笑称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恩泽”。
    从凤翔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的泥塑陪葬陶俑可见,泥塑工艺历史之久。据说,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屯扎于此,闲暇无事,来自江西的兵士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做玩具,并且彩绘示人。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
    其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绿色象征万年长寿;红色暗示红红火火;黑色则庄重典雅。在数百年的历程当中,泥塑作品不断的继承和发展着,众多优秀的传统泥塑作品都得以不断传承,尤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
    据记者了解,这些虎又可分挂虎、坐虎等类型。
    此次获奖的《坐虎》,其造型为前腿立后腿坐,形态逼真简单,但不失虎的神韵。《坐虎》的面部紧凑,耳朵夸大,显其威严。躯体饰以莲花、牡丹等纹饰,浓艳大方,很富有观赏性。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到一件令人惊异的事情。据说,当初凤翔六营村的泥塑艺人在创作虎的时候,从未见过虎的模样,他们完全是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了民间百姓心目中大美无边的理想老虎的形象。因此,泥塑出来的虎的造型都与虎的原样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无一不具虎的神韵和气势。
    子长唢呐折“花”洋货的黄土味儿
    陕西的子长唢呐曾荣获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唢呐手焦养亮荣获“十大民间吹歌大王”称号。从此,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呐,不但吹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还在中华大地吹响。
    据记载,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说从波斯和阿拉伯一带,于金元时期经西域龟兹一带传入中国 (唢呐是波斯原名suvna的间译)。后经改造与发展,被我国称之为“喇叭”、“大吹”。唢呐在明代已经发达,明代最早有王磐的《咏喇叭》之《朝天子词》,借“喇叭”讽刺1510年阉寺弄权作恶。之后,名将戚继光将唢呐用于军中。他在《纪效新书》之《武备志》中曰:“凡掌号笛,即是唢呐”。明代后期,王圻著《三才绘图》曰:“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民间多用之。”清代用以“回部乐”,取名“苏尔奈”。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民间称为大唢呐),即我们现在的陕北大唢呐——子长唢呐。
    千百年前传入的“洋货”如今已沾满了黄土高原的味道,曲调沧桑悲凉又孕育着希望。它以五人一组,分别是上手、下手、鼓手、敲锣和击钗。唢呐曲牌多为上声性雅乐调式,其中雅宫、雅徵调式较为多见,音乐舒展、宏厚。
    据悉,子长唢呐杆粗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旋律清晰。欢快时热烈奔放,悲凉时如诉如泣,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它的艺术魅力很强,男女结婚时的前奏《大摆队》,使人耳发热,脸发烫,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顾一切地跳动起来。人亡而葬时,一曲《苦伶仃》,如泣如诉,余音震颤,使人怅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绪。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令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产生失落感,也会揪心裂肺。
    剪纸《艾虎》折“花”没有“王”字的王者
    安塞民间艺术大师高金爱的剪纸作品《艾虎》曾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本报在5月10日报道的《剪出来的地上文物》中曾对安塞剪纸有过详细的报道,如今再提剪纸,关注的却是剪纸大师高金爱的作品。
    安塞有四个剪纸大师,白凤兰、胡凤莲、曹佃祥和高金爱,她们的作品被国家美术馆、美术院校和30多个国家艺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到2008年四位“民间艺术家”只有高金爱还健在,另外三位早已作古。高金爱老人是“陕西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民间艺术家”称号。
    高金爱老人能荣获“山花奖”,不只是功力,更是个性使然。相比那些花花草草剪纸,高金爱却独独对老虎、狮子等大家伙情有独衷。她说,她有一种“虎”的情结。她剪的虎形态生动,稚拙可爱,线条粗壮,外形浑厚大气。从上山虎、下山虎、回头虎、笑虎、飞虎、走虎、卧虎、花虎……老虎在她的剪刀下呈现千姿百态。有人甚至说,高金爱老人剪出的“老虎眼睛睁得大大的,让人看了能抖起精神”。
    据悉,她的代表作《艾虎》已成为中国民间剪纸中的代表作之一。民间传说中的“艾虎”是一种比“老虎”更凶猛的动物,而高金爱剪出的“艾虎”则变成了“爱虎”,可爱的虎。笑眯眯,胖乎乎,粗粗的尾巴翘在背上,肚子上还剪了活蹦乱跳的小虎崽,增添了许多生活的情趣和寓意。
    高金爱的作品和见过真老虎的青年人剪的完全不同,古朴天真。这是因为她剪虎有个特点,就是只剪出虎的外轮廓,从来不做细处理,有的作品连毛茬茬都不修,她认为这样的虎才显得大气而拙朴,浑厚而威武,还有,她剪的虎的额头从来不把“王”剪出来,但没有“王”字的虎,却更像是一个王者。
    新闻链接
    “山花奖”为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是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共同颁发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是中国民间文艺界走向民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次有益尝试和重要实践,对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民间文艺卓越品牌具有深远意义。“山花奖”旨在推动民间文学和民间文艺的作品质量和品位,每两年评选一次。评奖内容包括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民间文学作品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和民间文艺成就奖等五大类别共70个奖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