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安:从记住每一个学生名字做起
http://s15/middle/4edb948dga18afb4246fe&690
(转自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教育人生>>栏目)
这是《教育人生》栏目走进高校制作的节目,这次走进的是南京理工大学。前期拍摄时间非常非常短,几乎是前期采访和小片拍摄同步进行。但是南京理工大学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里的老师都非常实在。这期嘉宾是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黄锦安,是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对学生的爱,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让人敬佩。
他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他又被学生戏称为“名捕”。
他从教三十年,只教授两门课程,却又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黄锦安教授是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一名普通教授。1978年,作为留校任教,被学校安排到了电工教研室工作,1983年他开始独立承担电路课程教学任务。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来,为了教好书,育好人,他专心致力于该课程的教学,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老师,却有着“名捕”的雅号。
黄锦安老师所谓的“约法三章”就是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准时参加实验,及时完成实验报告。他对学生严格是有口皆碑的,对于学生中流传下来的“名捕”这一个雅号,黄锦安也欣然接受。在他对学生严格的背后,究竟追求着怎么样的教育原则呢?
黄锦安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厉,哪怕就是平时一次作业或者一次实验,都不轻易放过.对于一个不完成平时作业的学生,他甚至取消了这个学生的期末考试资格。面对学生的求情甚至下跪他又将作何选择呢?
黄锦安的学生逐渐接受了他的严格要求,他从来不接受学生的求情,然而面对有人托领导来向他的求情,他又将如何应对呢?
黄锦安始终坚持着他自己做人的原则。他的这些做法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尽人情。然而他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位老师。2003年6月的一天也是对他来说是最为深刻难忘的。那天,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的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上,当黄老师从出现在前台那一刻起,全体学生不约而同地起立,响起了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
毕业典礼上学生送给黄锦安老师这经久不息的掌声里,寄托着学生对他的敬重和喜爱。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位老师,能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能记住他这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呢?
黄锦安认为做一个老师首先应该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简单,朴实的行为背后,蕴含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感情和强烈责任心,作为一名教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探索电路课程的教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改革思路。为了把学生留在课堂上,他不仅仅记住了每个学生的名字,他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
黄锦安老师的板书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还给学生留下来深刻的印象,甚至让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想起来也都津津乐道。
黄锦安介绍
1974年9月,黄锦安老师考入华东工程学院(我校以前的校名)随动专业学习。那时期的学员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要通过下连队锻炼、到专业工厂进行生产实习掌握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学习生活紧张而又充实,但不免也会让学员们觉得有些累。每当学习感到累的时候,黄锦安老师总会用农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来鼓励自己。这句农谚还是他上学前在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期间学到的,那期间,一到农忙时,知青们每天早上要4点起床下地干活,一直干到晚上8点,寒冬腊月农闲时还要挖排水沟,艰苦的劳动经历不仅使黄锦安老师练就了较强的身体素质,而且还磨砺了他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每次想起这些,黄老师就觉得学习上的累实在是算不了什么,相反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一边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大量阅读相关书籍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各门功课在班级里均名列前茅。1977年8月底,毕业前夕的黄锦安被选拔出来作为师资后备力量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基础理论学习班”进行强化训练。这个“基础理论学习班”集中了当时全校如王璆、汪庆永、杨泰敏、邹积芳、杜雄等这些最有经验的老师,强化学员的高数、物理、英语等功课。通过这次强化,黄锦安老师夯实了自己的基础课知识。1978年1月,作为留校的基础课教师之一,黄锦安毕业后被学校安排到电工教研室工作,开始了大约5年的助教经历。这段时期,黄锦安在和傅冲、彭国琳、俞天锡、余庆健、康泰兆、孙宪君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电路课程任课老师虚心相处的过程中,深受他们身上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的风范的熏陶,同时,在听他们各自讲授电路课程的时候,又认真汲取了每位老师的治学长处,积累了丰富的课堂第一手资料,为日后走上三尺讲台作了初步准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