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
(2015-05-02 11:40:01)
标签:
苏教版唐宋诗词语文教案 |
分类: 教案 |
边塞诗
一、目标引领
二、教材引领
三、学法引领
四、学程引领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边塞诗的基本知识
学程之一
自南朝以来,边塞征戍题材就引起诗人们的关注,到盛唐时期,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这类诗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题材。
对边塞征戍诗的阅读鉴赏就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分析其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内容,评价其观点态度。
学程二 边塞诗鉴赏要注意的要点
※边塞征戍诗的思想内容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这类诗作或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或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
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
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高适的《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当然,在展示边塞山川景物的过程中,也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5. 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这类诗作多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南宋诗人较多)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
将
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鉴赏时要体会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字里行间洒满斑斑血泪,令人闻之而发指。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如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内容和作者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这些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
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但一般说来: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2)情感: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报国豪情;壮别感奋
(3)风格——雄壮豪迈。
※边塞诗鉴赏常见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第二课时
导学重点:复习边塞诗的知识,完成巩固练习
学程三:完成下面练习。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互为补充,班内展示,小组举荐发言人负责讲评。
第一首: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僻字难典]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第二首: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②。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③,身老沧州④。
【注释】
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②貂裘:貂皮大衣。③天山:即祁连山,这里指抗金前线。④沧州:指隐士住的地方。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
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第三首:从军行七首(其五)
1.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
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第四首: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思乡的情感。
第五首:
烽火照西京j,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k,铁骑绕龙城l。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m,胜作一书生。
1.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的。上联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下联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第六首: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饮琵琶马上催②。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①夜光杯:传说中白玉制成夜间泛光的酒杯。
②催:通嗺(cuī),劝酒。
1.分析“欲饮琵琶马上催”句的意思。
战士们正欲饮酒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劝人举杯痛饮。“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因为在西域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
2.三、四两句,有人认为是悲伤之语,有人认为是豪放之词,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作简析。
同意后者的看法。这两句是欢宴痛饮时的劝酒之语,意谓: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莫笑,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所以这不是厌恶战争,哀叹生命的悲伤语,这里表现出来的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
第七首: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释]
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现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第八首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
②龙钟:泪流的样子,袖被泪湿。
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