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比较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在这里,我试从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三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略作比较。
一、李杜诗歌内容比较
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们一个重在自我,一个重在社会;一个是幻境的描绘,一个是历史的记录。
李白的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的是自我的书写,抒发自我的感情,张扬自我的个性。“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志向的抒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他苦闷的倾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他个性的彰显。
在他的诗中,处处都是诗人自己的影子,即使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他自我思维的再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是描写的是梦游天姥山所见的幻境,“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
砯崖转石万壑雷”描绘的是想象中蜀道的风景。
相反,杜甫的诗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写的内容。在诗中他把个人之愁升华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控诉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揭露了兵役繁重的痛苦……除此之外,《悲陈陶》讲述陈陶斜大败,《收京三首》记录收复两京的历史,《洗兵马》再现九节度兵围邺城,胜利在即时的情景,等等这些诗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了“安史之乱”及乱后十数年的现实生活。如同史册一般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二、李杜诗歌艺术特色比较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上看,他们一个豪放飘逸,是仙人,遗世而独立;一个沉郁顿挫,是老儒,忧国与忧民。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变幻莫测的神奇想象,以及“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秀美,达到了浪漫主义的巅峰。
他的诗感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一泻千里,就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抒发被废逐后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强烈的不平和愤懑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倾泻而出,即使是失意的哀感,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悲中见豪,令人读之热血沸腾。
他的诗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等,匪夷所思,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同时,他的诗是天才的创作,发乎情思,语句浑然天成,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源于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源于他傲世独立的人格。“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源于他自信与进取的志向。而且他作诗,不是词句的锻造,而是感情的倾泻,这些都是只属于他的,后人可望而不可即。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积淀着深沉苍凉的情感,雄浑开阔的意境,刚健遒劲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言调,以及曲折有致的章法,集现实主义古今之大成。
他的诗,蕴含这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深深信奉的儒家思想中中和处世的心态又将那份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从而显得缓慢、深沉。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先叙抱负落空,待到不平之气就要爆发出来时,又撇开个人的境遇,转入骊山奢靡生活的描写,继而由此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又一次的凝聚欲出,但是接着又笔锋一转,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入门闻号啕,幼于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写到自己爱子饿死时,悲痛欲绝的感情达到极致,却在这时笔锋又转,“岂知秋禾登,贫篓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由个人的失落想到了天下百姓的苦难,如此深沉忧思一回三折,读来韵味无穷。
除了感情的抑扬顿挫,杜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词句章法的千锤百炼。“平生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杜甫对他自己诗歌词句特色的最好写照。而章法的曲折有致,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前三联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掩盖起来,严密变为舒畅。杨伦称其为“杜集七言律第一”,而胡应麟更是说此诗“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三、李杜诗歌思想比较
李白和杜甫,一个是集道儒侠于一身多元文化的集成者,一个是儒家思想虔诚的信徒。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
少年时随家迁到四川,
家境富裕。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据他自己说是“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可见他学习的内容十分博杂,
遍及百家。他的诗歌中,既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充满儒家入世进取思想的章句,也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退隐的道家思想。有对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的描写,也有对仙人“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描写。
他一方面热衷用世,
追求功名。自诩“怀经济之才”,
能“济苍生” “安社稷”,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希望成为像管仲晏婴一样的“辅弼之臣”。但同时他又醉心于道家的思想文化。道家思想培养了他遗世独立、追求自由的精神。在他的眼里,
人间是污浊不堪的,
是黑暗和不自由的,
因此他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家文化还造就了李白“不屈己、不干人”,
狂放不羁,
宁折不弯的高贵人格,
使他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极度的张扬,
培养了其特立独行、乐观浪漫的性格。可以说,在李白的思想中,始终交融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的儒家思想,“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曾卸”的道家境界和“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的游侠梦想。
相对于李白的集成百家,杜甫算得上是独尊儒术。。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
祖父是初唐诗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
父亲杜闲,
曾为衮州司马。对这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杜甫曾自豪地说“诗是吾家事”。所以他幼年就发奋读书,
七岁能诗,
九岁善书,
弱冠之年就与文士唱和。正是这种“奉儒守官”的家教传统树立了杜甫“自谓颇挺出”的信念和“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一身始终恪守着这种信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和怜悯同情心。他胸怀天下,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的民本思想和忠君报国之志,使他的诗歌既关心民众饱暖又担心国家的安危。
自中唐以来,一直有“扬李抑杜”和“扬杜抑李”两派纷争。性格浪漫的人,
羡太白之洒脱超俗,
推崇李白。性格沉稳的人,
慕子美之学深品正,
推崇杜甫。至宋代,
严羽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对二人作了评价:“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深郁,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在巨峰脚下,我不敢品评孰优孰劣,我只能说,我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我更愿意摆脱一切束缚,在李白的诗歌世界中,逍遥而游,纵情大笑,放声大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