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嘉二跟班听课
(2021-09-03 15:16:56)分类: 感悟随笔 |
听课从指导到欣赏,在于角色的转变。重返课堂,作为同行,跟班听课四节,冲击巨大,收获满满。
一、课前,形式各异,但目标一致——时间利用高效
所有课堂,预铃前老师都会到位,站到讲台上。
“预铃是给学生的,不是老师的预铃,老师在预铃前就要做好上课的资源准备......”这是开学前主任的讲话。“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设计课好前活动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是教学副校长在开学教师会议上的讲话中的教学常规与要求的内容之一。或许是“因为没有做到的成了普遍问题才会有要求提出”。期待见到要求与现实的距离。
预铃响起时课堂的状态是这样的:
数学:通过提问进入上课状态。尽快集中注意力。
语文:“课前测”的幻灯片打开,学生在纸面上填“字”或“拼音”
化学:大小考卷在手,修改进行时。
英语;优美的英语歌曲响起,欣赏,美的享受。
英语课的前五分钟简直就是自动化。上课铃响起歌曲关闭,接着语音跟读(同时显示单词幻灯片)1+2,即语音播放1学生跟读2。然后,学生领读1+2+1三组,即学生领读1+学生跟读2+汉语1。
二、课中,教师的学科素养爆表,言传身教,育人无声。
数学:严谨、逻辑,注重思维。深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感觉到教师时时牵动学生思维,分析、操作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一步一结,及时归纳整理,即重过程又重结果。
语文:德育浸润在其中,从课文分析中自然引入做人之道理。
化学:实验设计非常科学,演示操作规范,现象明显。失败的实验也是教学的资源,分析原因,探究评估。跨学科融合,生物和物理中的对比实验、控制变量自然融合。
英语:听过很多课,第一次在英语课上听到“逻辑”。在评价学生的分析课文体裁时指导学生“需要有逻辑,总括-细描”,在这之前我认为逻辑是理科的专利。
更加突出之处——“教是为了学”。
以前在听课中,最理想的画面是陶渊明的“桃源仙境”然而,现实就是现实,地狱般的课极少,大众的课居多,好像理想的境界是虚幻的。今天的听课,我是从一个“仙境”进入另一个“仙境”,舒服惬意。
数学:“抛物线和三角形有公共点吗?如果有怎么求?”问题和任务的完美结合。
语文:关于论据的争辩来自于学生的回答,情境变化,同一句话是否是论据结果就变了。诸如物理定律定理有适用条件一样。“什么是议论文?用你自己的话说”这是理解的含义。“是论据吗?为什么?”
化学:“可不可以这样说?说出你的理由。”
英语:“XX同学用的是反证法”对学生的发言迅速做出判断进行评价。“探究到这一步,还想知道什么?”既是悬念又是探索,对文科教师的理性思维大赞。
三、重过程,结果自然成
在课堂上,并没有看到明显应试倾向,然而,结果就在那里,那种为学习而设计的教的过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品质形成,自然会成为长效的成果生长素。显性的注重结果的做法在语文和化学课上体现突出。语文给出答题结构“引用的话有力论证了,增强了说服力和权威性”。化学“考什么?知识是什么?怎样答更准确?”;学案上规范的语言表述,要求学生遵守。这显性的注重结果的做法是奏效的,学生的确需要规范,教学离不开规范。
四、媒体使用常态化
从课堂上看,数学和英语课上ppt、实物投切换自如,幻灯片上勾画常态,我在使用中切换、ppt上书写还未熟练。
板书和PPt合理结合。语文,板书结构,ppt细节。
好东西亲眼所见,无需挖掘。
“是个做教育的地方”,这是开学第一天来到嘉二的感受。校长开局指方向,领导班子齐上阵,这个团队不一般。学校德育为先,育人为重,一个充满阳光的地方。如今,走进课堂,对学校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