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命题哪些事儿(四)

(2021-02-05 11:25:43)
分类: 测试评价

 发布命题意图引导教学,发挥测试导向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测试卷命题哪些事儿(四)

 

 2021年八年级期末测试命题意图。

 1、命题意图

(1)引导教师关注课标,促进教师深入理解教学

    课标中的科学内容属于知识范畴,在教学中,首次教学需要准确到位,通过后续的教学加深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而科学探究的内容属于能力范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循序仅仅的进行,首次次教学中教师以最高的标准进行示范不能因为学生达不到最高的水平而降低教师的水准,但是在巩固练习方面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如教师呈现或示范设计实验记录表格,需要全面准确,并告诉学生的最高的标准,但并不需要学生设计完整的表格。同理,科学探究的其他要素要求也是一样的,在教学中能力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本学期的期末试题中体现如下:

科学内容考查覆盖面大。材内容中六章、26节内容全覆盖;课标中对应的八上科学内容全面覆盖。

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考虑教学渐进性,考虑八年级的教学实际,学生群体的科学探究能力达不到初中学生的毕业水平,所以在设题时通过题干描述适当的提醒。

如考查设计实验给出表格填写实验需要的记录的内容323),突出探究中要根据实验目的明确搜集数据的内容,表格中记录的物理量需要单位,这样在记录表中的每个数据可以呈现数值。

考查分析论证突出主体,如324)“由图像可知冰熔化时的变化规律是    ”提出重点通过图像分析,关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再如334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a.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b.分析表中的第          数据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大小随物距的减小而增大。针对探究中两个问题的结论考查的内容不一样,a考查得出的结论,b是考查通过哪些数据得出结论。

考查“评估”的题问题指向明确且避免语言的表述漏洞影响评估能力的考查,如31(4)“这会导致测得的酸奶密度比实际值     (偏大/偏小/不变)33(4)分析实验序号4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小同学得出当像距等于物距时,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这个结论。你觉得可以吗?请说明理由     前者考查对测量实验结果的评估,后者考查探究规律过程的探究考察,二者相互补充。

如课标上描述的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要求是初中毕业水平,才会有诸如中考的形式,描图像——自己处理数据。得结论——条件+规律,得出规律需要有相应条件。得出结论的依据——知道分析什么数据、怎么分析。而这些能力并不是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学就能够达到的初中要求的最高水平。

 (2)引导教师深研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编写的依据都是课程标准。在所有的教学资源中,教材是最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教材只能够的文字、插图、活动、习题,无不体现对落实课程标准和考虑学生实际的设计,内容和内容出现的顺序都是具有实践论证的。然而,实际教学中忽视教材习题,大量的练习来自于各种各样的练习册,有些练习册的质量难以保证,如选用大量的中考试题更新充实其内容。很多教师在使用练习册习题时不会自主处理,超前练习现象严重。如中考图像的考查涉及到画图像、借助图像分析论证,识别图像,运用图像解决问题等,八年级上学期的内容中第四章中出现图像,介绍图像是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在教材温度(课后试题)、熔化和凝固(实验)、汽化和液化(实验)三节内容中分别涉及到图像,中考常常出现运动中的s-t图像、物质属性中mV图像等,那是在数学(八下)进行专门的图像学习之后才广泛运用图像解决问题,学科融合相互助力,但是发现老师们在第一章的教学中就引入图像,甚至做图像的专项练习,导致教学方面的困难,导致图像教学失去应用的教学价值。本次图像的考查两题12324),12题考查识别图像的能力,并不是常规的路程时间图像,而是位置时间图像,考查侧重能力,从作答情况看,识别图像的能力任重而道远。

以教材《运动快慢》一节为例,在建构速度的概念之后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设计到一道例题和两道课后习题,例题给出物理计算题的规矩,课后习题重在平均速度的理解。教材中34两题都是指向实际问题,在显性的教学上中,同是达到理解速度、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但是有很多可挖掘的隐形的教学部分,如两道题中都是在求平均速度,却没有给出所要的速度的单位,在不同的情境下选用速度的那个单位更合适?对于百米跑用m/s,列车运行用km/h, 那么第4题中时间化成小时就不言而喻了。当告知教师速度计算题考察教材习题中两题之一时,教师提出第四题时间单位换算麻烦会影响学生答题。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领会教材习题的含义,将速度计算作为唯一的训练点,忽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过程的优化。从检测数据看,教师对于本题处理的差异依旧很大。

(3)引导教学进行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

  20161月份的期末测试题中,我设计了通过计算分析漂在容器水面上的冰熔化后水面是否变化一题,看到题就有教师质疑为什么考没有学过的浮力的内容,实际上命题的意图就是将冰化水、水结冰体积变化的问题换一个情境,同时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浮力教学难,是没有分析出浮力的难的原因,很多浮力的问题是建立在密度应用的基础上,浮力新的教学点是排开液体、物体的浮沉,而实际教学中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之前密度、力的知识没有突破,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形成,浮力教学重点又不突出而导致了教学上难度。

  本次测试中的27题,依旧选取了教材中浮力习题为载体,计算排水量,分析船从河开到开海中浮起来还是沉下去,在题干中介绍了排水量、排开水的体积的概念,扫除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问题。命此题的意图之一是让教师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之二是情境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解决过程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良好途径;之三是提前渗透浮力问题,减弱学生对学习浮力的为难情绪;之四下学期教学的前侧设计的渗透。

(4)促进教师校内合作研究、沟通交流。

本学期最后一次教研活动内容是“期末复习课前后测的命题实践培训”。提前布置任务,各校进行命题设计,然后通过教研评价过程指导命题。并提出,期末复习要有针对性,大家的命题必须指向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前课后测试卷、课堂例题要有机结合在在一起,强调考题和练习题的不同,考题注重结果,练习注重过程。同一个知识点变化不同考查形式,考查点将会发生变化。经过指导后再次修改变成质量较高的单元复习的课前、后测,大家在复习教学中共享。同时提出“命题7:2:1”中的“7”全部出自大家共享的资源。“2”和“1”的命题通过大量的刷题达以不到最好的结果,需要通过期末复习课前后测、课中练习题的设计中领会思想,进行实践。在测试之前通过小打卡、组长群向老师发布信息,重在指导“应试”教学,以期望纠正教师一开始教学就进入应试忽视知识建构与理解理解,正确理解“应试”也是教学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通过教师的留言、回答问题侧面了解校内交流情况,同时激发教师的校内交流,如“需要测试细目表的可以向我要”“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跟我交流”等,通过测试数据分析,也发现校内沟通交流的问题,如同一所学校多位教师的教学班的同一道题得分率差异很大。我期望的是备课组长可以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在校内展开交流,看大家的理解是否达成一致,谁的方法更好等,但期望和现实有差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