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物理-教学设计反思探讨 |
11月26日 71中
听《质量》节课,研讨一节课。
71中今天没有课,单独调出来一节,由组长亲自上研讨课,并提前准备了研讨的问题。
优点:
1、可移动的实验台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装实验器材都非常方便。解决了没有实验台,教师不能规范演示的问题和演示可见度不高的问题。37中最早配备该装置。
2、提前准备了教研问题,直面现实,提出问题,反思自我,寻求突破口。
研讨问题:我们组老师搭档好、教学像以前一样,努力、用心感觉良好,但通过测试比较并没有达到的预期,我们想探索备课内的教研的各个方面欠缺了什么?是配题?研讨氛围?教法?或者其他的什么方面。
通过交流发现,老师们愿意在课后补差方面寻求措施。我的意见是亡羊补牢为不得已而为之,一次丢失了羊,再去补牢,当然不晚,天天补牢那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在教学前端做充分的准备,把精力放在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方面。做教学,首先是科学的设计,用心的实施之后,那么要补的窟窿就小得多。甚至是没有窟窿,后期只是美化和加固。
针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三个思考问题。
1、被一节课的程序是什么,(先做什么在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2、在备这节课的过程中,在哪个问题上纠结过如何解决的。
3、你认为这节课你所做的哪一点与预想的,结果是一致的,上完本课后你有不满意或者遗憾的地方是什么想到改进方法了吗?
三个问题分别围绕着教师的前端备课、课堂教学实施、课后反思。
打卡呈现记录当时收获所思所想。
教师反馈:
71中任红娇:
今天袁老师来到学校进行下校指导,我们备课组的杨世凯老师上了《质量》这一节课,课中采用了课前测、课中采用了实验教学为主的模式,学生接受效果非常好。研讨过程中袁老师对备课的思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学生会了什么、怎么会的、会了吗?让老师去反思自己的课堂,用备课中“你纠结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那个地方达到了预先的设计,是如何呈现的;还有什么遗憾”,让老师从反思一节课的角度,去获得如何对待之后的每一节课,反思中去提高自己。一个老师努力想提高自己、如何提高自己、自己提高了吗?其实和学生学习是一个思路,把想法付诸于实际,实际中用行动去历练自己。多去看看,看看课、看看书、写写点滴心得。一切做起来。。。。。
71中杨世凯:
昨天,袁老师下校指导,我们准备了质量一课,又准备了我们困惑很久的问题,基础教学与能力提升之间的衔接。看得出,袁老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和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虽然没有直接评课,但是袁老师肯定了前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重要,亡羊补牢的思想要不得。要把教学成绩的提高,打在课堂,优化教学设计,简化教学程序,科学的取舍教学中的环节。我们每年的教学对象都在不断的变化,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接触的事物也在悄然的变化,一成不变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现在孩子的学习,我们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设计出最优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实现。
11月30日 6中
听《质量》一课。研讨。
听课蛮享受的,老师沿着规划好的路线一路行进,“风景”美好,为又有新路线开发提供了条件。
质量定义自然引出,自主学习单位,素材丰富促生活中质量大小的熟悉。30分钟时间用于质量测量的实践。
当日,继续优化,再次录像记录,期盼更优路线。
6中张楠:
袁老师下校指导,受益良多。
《质量》这节课,重难点是天平的使用,我们计划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董晶上完,在袁老师的指导下,我又上了第二次。感觉更顺畅的地方:
1、质量概念的引出,将图片换成实物,更直观,在讲解中一句话带出物体和物质的区别和联系,进而给出质量定义。
2、天平的构造老师不讲,学生自学完成,能自学的老师不讲。
3、天平的使用边演示边讲解,带出称量和感量的概念。
4、学生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必做实验,测量一个金属块的质量,第二部分为选做实验,分别测量橡皮泥、硬币、盐水的质量,为质量属性教学做铺垫,也为密度教学做准备。
整节课一气呵成,顺畅自然不生硬,感觉还是很舒服的,非常感谢袁老师的指导。
6中董晶:
在准备《质量》这节课时,我们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天平的使用上。原计划让学生分组测橡皮泥的质量,盐、水、盐水的质量,多枚一元硬币的质量,觉得这样就已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袁老师的指导,我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又加入了一个每组必做实验——测金属块的质量,并引入各组的比赛。结果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的举手反馈本组的测量结果。可见即使是这种放手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也要有统一的评价反馈,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