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想想再说
想想再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346
  • 关注人气:4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摩擦起电演示不成功想到的

(2019-09-20 21:23:10)
分类: 物理-教学设计反思探讨
        看了一节《两种电荷》的课。课堂上教师仅仅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失败了。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没张开。老师卖力的摩擦,做了三次,实验都没有成功。原因不是橡胶棒没带电,而是教师不知道橡胶棒何处带电,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的中部,却用一端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这位教师工作10年以上。更加戏剧的是,这位教师在将导体与绝缘体时,说了橡胶棒被毛皮摩擦过后带上负电,摩擦一端带电荷不能移动到另一端。老师知道带的多余电荷在摩擦处不能跑,却不知道怎样让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有明显的箔片张开的现象。
     这个现象我曾经在另外一位教师的课堂上看到过,她的问题是用力摩擦后,不是迅速地从毛皮中抽出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包着橡胶棒“许久”,二者带电后又中和了。
    实验的不成功,反映出教师对于物理知识并没有理解。

    多次实验得出结论、分析论证、发现问题、评估,这些所谓的物理学科教学的能力要求,在教师的身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怎么能够指望他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如果老师多次做摩擦起电的现象,通过成功、不成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不分析就不难发现问题。为什么不成功?改变了什么条件成功了?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换物体.......就是不想自己亲自探究,搜索资料、问询他人,也能够找到结果。
     
   要想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学科素养。
    
        课是做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照本宣科,不能称之为师。

      第一次上市级展示课是《摩擦起电》,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课的成功在于演示实验和“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为了准备课,几乎半个月泡在实验室。光是做演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支起或悬挂就实践了若干方法。最后用自制蜡模支架完成的(利用小磁针座、蜡、摁扣),现在都有了现成的支架或者吊架。为了能够做出明显摩擦起电的现象,自制了一个“烤箱”,在一个纸盒里底部安装上灯座,扭上100W的灯泡,中间用铁丝搭上支撑层,放置毛皮、绸子、橡胶棒、玻璃棒,包括验电器。上课时,不断地从冒着光的纸盒中取出器材,挺神秘的。
      为了推理出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找了塑料尺、有机玻璃尺、包装泡沫等。让他们跟其他物体摩擦带电。分别靠近支架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观察现象。通过现象进行推理论证。
     那时候没有课改,等课改到来时,我便迅速的接受了新课程之新。教学,关键是对于教学的研究与理解。
       

    附:     摩擦起电的演示实验:
     1、摩擦起电现象:
     气球(实现拴好线) 在衣服上摩擦几下:1)接触黑板,粘到黑板上。2)靠近头发,头发飘起来。3)把气球挂起来,手靠近气球,气球跟着手走。(做任意一个)
      演示成功的技巧:保持干燥,磨哪里靠近哪里、贴哪里。因为只有摩擦的地方才存有多余的电荷,找准带电的部位。
    “玻璃丝”绳,提前劈开像扫把状,用手捋几下,便散开了。成功技巧,手干燥。用梳子梳也行。
      像有时候梳头发,头发随梳子飘起。发生这种现象是头发干净、干燥。
      绸子摩擦玻璃棒吸引纸屑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纸屑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用毛皮同时摩擦两只橡胶棒后,将其中一根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去靠近(注意摩擦过的一端)——排斥
     2)用丝绸同时摩擦两根玻璃棒,将其中一根放在支架上,用另去靠近(注意摩擦过的一端)——排斥
    分析:同样的毛皮摩擦同样的橡胶棒,两个橡胶棒一定带有同种电荷,同理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带同种电荷的两个物体靠近出现排斥现象
    3)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支架上带负电的橡胶棒——吸引(两个棒带电不一样)
   4)丝绸摩擦的有机玻璃尺,靠近支架上的橡胶棒——吸引,靠近玻璃棒——排斥(与玻璃棒带电相同)
   5)丝绸摩擦过的泡沫条,分别靠近支架上的橡胶棒、玻璃棒,观察现象,记录。、
   五次实验的现象以列表的形式记录在黑板上,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只有两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