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2017-11-10 18:17:45)
分类: 教研工作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4.4  光的折射     

姓    

胡爽

工作单位

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学科年级

物理初二

教材版本

人教2011课标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为第四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后的另一种光现象,既是本章光现象的后续课程,又是色散,以及第五章《透镜》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不知道产生折射现象的原因更不知道折射的规律。所以,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折射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亲身观察折射现象的实验与已有经验建立链接,通过分析概括折射共同特点,定义折射的概念。再通过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得出折射规律,最终运用折射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整个过程体现出物理学习的思维:现象——规律——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观察折射现象,描述折射特点

2. 通过实验得出光的折射规律,经历有序操作、搜集证据的、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3、

3、能用语言和图示表示光的折射规律

4. 会根据折射规律画光路图。

5. 能从一些光现象中识别出光的折射现象,有自己的判断方法。

6.有初步的解释光的折射现象的方法——分析像的形成及位置,把看到的现象用学过的理论来解释。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数据,学会分析方法,得出折射规律

难点:能够根据折射产生的条件,辨别折射现象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在学生探究活动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五、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激光笔,半圆形玻璃砖或装有盐水、水的半圆形水槽,带有角度标识的实验过程记录纸

              烧杯、铅笔

教师演示器材:磁吸式激光笔、玻璃砖,叉鱼游戏(鱼缸,直管、叉子)、折射演示圆盘水槽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课2min

叉鱼游戏

教师粗调直管瞄准

提出困惑

两名学生配合完成细调瞄准、固定,叉鱼的活动

1. 初步感知折射现象

2. 引起学生好奇

3. 无意注意,物体在下方

二、建立折射概念3min

(观察实验)

1.光传播时穿过了不同的介质

2.在分界面方向改变

1.提出观察活动的要求:

(1)将铅笔放入烧杯中

(2)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铅笔在水中的部分

(3)手机拍摄你看到的水中铅笔

(4)图片发送到聊天组内

2.边提要求,边通过动作演示如何多角度观察

3.引导分析看到水中物体光经过的路径做出在界面偏折的猜测

4. 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从空气斜射入水

5. 板画:语言——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在界面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

 

 

分小组观察铅笔在水中的部分

拍照、发送

 

 

 

 

观察光的传播过程

 

1. 学会有序观察

2. 表述观察到的现象

3. 让学生经历观察现象——分析猜测——验证的猜想——概括过程,体现物理学科学习的思维过程。

概括找到共性特点:穿过不同介质、方向改变。从形象到抽像的思维过程

 

 

三、探究折射规律20min

1.明确问题

3min

1.提出问题:光在空气和其他介质间传播时,折射光线向哪偏折?

2.介绍基本概念,同时渗透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的信息(线、角)

3.提供两个光路图,提问学生判断折射角

1.思考如何描述折射光线偏折情况

2.判断入射角和折射角

1.建立学习联系,迁移光的反射学习过程

2.强化角的概念,为实验探究辨别记录角度打基础

2.设计实验

4min

1.介绍器材

2.播放视频

3.布置探究任务

(空气——玻璃;空气——水;空气——盐水,每种四组,分别让入射光线从四个区域入射)

观看视频,明确实验过程

 

用视频示范正确操作,为有效搜集数据奠定基础

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的思路——有方法有预设、有顺序

3. 收集数据

5min

1.巡视观察学生实验过程

2.手机随时记录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不及时标识、没有紧贴玻璃砖入射)

 

 

3.拍照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痕迹及数据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进行数据搜集

 

实验快的可进入分析得结论的过程

1.模仿实验操作,有序实验、优化实验操作意识。

2.会搜集证据并及时记录

3. 记录数据,第三次强化折射角

4.提供分析证据

4. 分析论证

6min

1.提出任务:根据本组收集到的证据,回答回答探究问题“折射光线到底向哪偏折”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能说明如何得出结论的。

 

2、出示几组实验搜集证据(照片),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A、B、C、D区各一个。

3.总结,实验结论的条件、结论表述的清晰性,得出结论的方法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简要书写提示,语言表达结论

1min

 

小组汇报。5min

 

 

 

1、让学生经历分析数据的过程:根据探究问题回答得出实验结论,表述简要准确,有结论成立的条件。

2、教师对学生进行分析论证指导

3、分析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有初步的评估的渗透

5.评估3min

实验中我们会发现新的问题,对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会发现以外的收获。

演示

1、垂直入射

2、全反射

3、光路可逆

 

 

观察

思考

体会

1、发现新问题也是评估,提出探究“评估”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进行学科思想方法的有意渗透

2、完善折射规律

四、练习3min

光路图作图

1.演示规范的作图(界面竖直,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

2.来自水中鱼眼睛的两条光线(垂直、斜射)射向水面,画出折射光线,提醒学生关注角度大小关系

1. 跟着教师一起规范画图

 

2. 完成练习

 

1.规范作图技能

2.巩固折射规律

3.用不同方式表达这身规律——用语言、图示

4、为解释插不到鱼做准备

五、生活中的折射现象6min

1.分析插不到鱼的原因(结合作图)

从鱼身上出射的光进入我们眼睛才看到“鱼”

人看物体总有直线进入眼睛感觉

我们看到鱼(鱼眼一点)实际上在逆着折射光线的延长线上,交点处就是我们看到的“鱼眼”是上移了的像。

2.介绍解释折射现象的方法:用光的折射规律找到像的位置,说明成像原因及位置。

3.PPt动画找潜水员空气中物体的光路

4.PPt动画呈现海市蜃楼光路

5.叉鱼实践:在玻璃杯中放物,预设一个目标点,用铅笔“插”到。

6呈现折射现象呼应课前)说明为什么是折射现象,像可能在什么地方。

 

 

和教师同步在学案上通过光路图找到鱼眼像的位置

 

观看教师演示找像的方法

 

1. 插鱼释疑

2. 解释折射现象,并教授解释现象的思路

3. 能用光路图辅助解释现象,判断像的位置

4. 插鱼实践,学以致用

 

 

 

 

 

3.扩大学生对折射现象认识的范围提炼出判断方法

六、课堂小结1min

1、围绕学习目标,问学生达成情况

会了那些?学案目标上打“

2、通过课堂学习还想告诉学生的事情:

探究的相关内容

 

不只回顾知识,也在回顾课堂上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七、课堂检测

5mi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