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种电荷》示范教学流程

(2013-09-24 19:56:08)
标签:

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

教育

分类: 物理-教学设计反思探讨

 

摩擦起电现象:从学生熟悉现象(图片引导学生交流)——总结概括出共性:“摩擦”“吸引”

1、带电:带电荷 —— 提出物理名词,为两种电荷铺垫。

演示:玻璃棒不吸引泡沫球,绸子摩擦过吸引泡沫球 ——对比实验,带电不带电区别

       橡胶棒不吸引泡沫球,毛皮摩擦过吸引泡沫球——强化带电体的性质,引发疑问

疑问:为什么会带电?带电相同吗?——思维引导,吸引注意

演示:——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电不一样。

 

          《两种电荷》示范教学流程 —— 初步形成规律

 

结论:电荷间有作用,相同电荷和不同电荷作用规律不同

                                    体会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互动活动:检验是否带电,跟谁带电一样?—— 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是否带电

                                           只有两种电荷的思维逻辑

  

《两种电荷》示范教学流程    —— 提供条件

 玻璃棒 未知带电体1     橡胶棒  未知带电体1 ——从相互作用中体验带电的异同

        吸引?排斥?             吸引?排斥?           

 

玻璃棒 未知带电体2     橡胶棒  未知带电体2——增加学生参与度,释放好奇心

                                                     分析

                                    

      ·······

      带电体或者与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同,或者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同

                                                ——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思维逻辑

               正电荷  玻璃棒(绸子摩擦过)

2、两种电荷

             负电荷  橡胶棒(毛皮摩擦过)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练习:教材3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12  —— 巩固电荷间作用规律,检验带电的方法

                                       思维拓展训练,“吸引”含义相互,可不带电

电荷量

验电器

疑问:为什么会带电?

   3、原子结构

             原子核  带正电

 原子

             电子    带负电

      通常“+ =- 电量 ,不显电性,            摩擦时,电子发生转移

  摩擦起电的原因:  ······

摩擦起电的结果: 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释疑,认识摩擦起电

                                                       补充板书

带电体接触验电器时,一部分多余的电荷通过金属球金属杆转移到金属箔片上,说明金属可以传到电荷。什么物体容易传到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到电荷?

演示:图15.1-4. 15.1-5

      提出任务:观察现象——现象分析——结论        ——物理学科能力训练

                                          电荷的定向移动,瞬间电流形成,预告

 

4、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     容易导电     例:                 ——学生举例,用实际情景支持例子

   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     例:

   导体导电原因: 有大量的自由移动的

 

思考:导电和带电有何不同?

 

 

板书设计:

提出学习目标基础上,解读目标时建构学习内容框架(黑体字)

《两种电荷》示范教学流程

书写顺序:

两种电荷(节题目,重点)——摩擦起电(带电荷起因)——原子结构(摩擦起电原因)——导体绝缘体(静电带电,动电导电)

随着学习的展开(可按照学生疑问的顺序)逐渐补充其他内容

总结时再次利用板书反馈学习目标,补充学习内容细节,提出“带电”“导电”区分,电学概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