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示范教学流程

标签: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教育 |
分类: 物理-教学设计反思探讨 |
摩擦起电现象:从学生熟悉现象(图片引导学生交流)——总结概括出共性:“摩擦”“吸引”
1、带电:带电荷 —— 提出物理名词,为两种电荷铺垫。
演示:玻璃棒不吸引泡沫球,绸子摩擦过吸引泡沫球 ——对比实验,带电不带电区别
疑问:为什么会带电?带电相同吗?——思维引导,吸引注意
演示:——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电不一样。
结论:电荷间有作用,相同电荷和不同电荷作用规律不同
互动活动:检验是否带电,跟谁带电一样?—— 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是否带电
玻璃棒
未知带电体2
2、两种电荷
电荷量 :
验电器 :
疑问:为什么会带电?
摩擦起电的结果: 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 ——释疑,认识摩擦起电
带电体接触验电器时,一部分多余的电荷通过金属球金属杆转移到金属箔片上,说明金属可以传到电荷。什么物体容易传到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到电荷?
演示:图15.1-4. 图15.1-5
4、导体和绝缘体
思考:导电和带电有何不同?
板书设计:
提出学习目标基础上,解读目标时建构学习内容框架(黑体字)
书写顺序:
两种电荷(节题目,重点)——摩擦起电(带电荷起因)——原子结构(摩擦起电原因)——导体绝缘体(静电带电,动电导电)
随着学习的展开(可按照学生疑问的顺序)逐渐补充其他内容
总结时再次利用板书反馈学习目标,补充学习内容细节,提出“带电”“导电”区分,电学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