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课时安排及教学要求
(2013-08-29 12:17:13)
标签:
九年级物理内能课时计划教育 |
分类: 物理-教学标准计划建议 |
第十三章 内能课时安排及教学要求
第十三章 内能 |
课程标准内容 |
1.3.1 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4 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3.3.1 3.3.2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
||
节题 |
课时 |
教学目标 |
教材新变化及教学落实建议 |
|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
1 |
1、知道分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通过演示实验了解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与温度关系。 4、通过演示实验及实例分析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5、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
1、整体结构变化,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框架题目更清晰。 2、物质构成表述:物质由及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3、教材演示实验现象表述清晰,注意教学语言准确 建议:课后练习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当堂课完成。如1题作为分析大小多少的实例例证,2、3题作为分子运动的实例进行实验或说明,4题作为分子力的补充实验,5题在知识的为总结概括在巩固反馈环节进行。 |
|
第2节 内能 |
1 |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能举出实例 3、知道在热传洋过程中,所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通过探究(举例、分析等)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4、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描述实验现象,根据现象作出推断。 |
1、
2、
3、
4、 注意:能够区分实验演示说明的道理和解释现象两种情况的思路不同 |
|
第3节 比热容 |
2 |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定义、单位、意义),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活现象。如海边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小适宜居住、生活中用水来加热和散热。 3、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入手推理得出物体温度变化时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得出热量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装置改变。酒精灯换成电加热器。 2、比热容定义改变。“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之比” 3、增加扩展性实验 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探究实验、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比热容,得出计算热量的公式。第二课时用公式解决问题(比较、计算、解释) |
|
|
复习与检测 |
2 |
见总体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