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011-12-07 05:53:00)
标签:

机械效率

学习活动

素材

用教材教

教教材

教育

分类: 物理-教学设计反思探讨

     课改以来,同一课标下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就大连地区而言,物理教材从人教版换成了上科版,从上科版又换成了人教版,这对于教师重新熟悉教材利用好教材还是比较困难的。课改专家的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似乎不能解决教师的困难。教材是专家成分理解课程的基础上的编出来的有深刻的含义在里面,让教师达到专家的水平不很现实,教师不理解教材怎能用教材?

     连续几日,听了五节机械效率的课,对于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栏目的利用出现了不同的效果。

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以下是五位教师的对于教材前面的想想议议的利用和处理

    例一:

    教师直接用了教材图下面的语言。

    提问:“如果让你把重为100N的沙子运上三楼,图中三种办法,你选哪种?”

    学生:第三种

    教师:为什么?

    学生:省力。

    教师:你再从功的角度去分析

    课后教师说,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从力的角度去分析。我说,学生的回答是在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虽然功和机械省力学生都接触到,但是对于机械省力的熟悉程度大大的高于对功的熟悉程度。

 

    例二:

    教师:同学们看教材“想想议议”三幅图,小组合作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运沙子必须做的功是多少?

          2、运沙子不得不额外做的功是多少?

          3、人总共做的功是多少?

          每个小组完成一种情况的讨论,将计算的结果写在小白板上,小组汇报。   

    学生马上行动起来,教师巡视,检查小组活动情况。

    六个小组汇报,学生配合小白板的书写,讲的很好。教师给与评价。从学生的汇报中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

    我很纳闷,学生怎么区分“必须做的功”和“不得不额外做的功”。在课后研讨的时候,教师说不明白学生为什么不会做,第一个问题是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必须做的功是对沙子做的功,才解决的。教师的没有发现自己在实际问题的时候将“有用功”的含义不清楚,有用功和额外功必须做的,是有用无用之分。因设计了小组活动,教师有单独指导的机会。弥补了课堂的不足、

 

   例三

   教师:我校装修需要将沙子运到三楼,像教材想想议议三种情况,看书

   教师:第二种情况,人对沙子做的功是多少?(考虑第一种情况人克服自身重做功不好处理的原因吧,从第二种开始,教师对“沙子”加重语气,且重复了两次)

   学生:720J

   教师:再想想,其他同学?

   学生:780J

   教师再次强调是对沙子做功,然后给出W沙=G沙h。

   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三种情况计算对沙子做功、对桶做功、对袋子做功、克服人的重力做功,引出三种功的定义。总功是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在做习题的时候出现了普遍的问题,学生用W=Gh计算出有用功,用W=Fs计算出的功当做额外功,总功前两者之和,一看就是对于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不清导致的。

   课后分析教学问题的时候,我提出,学生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强调对“沙子”做功,教师脑中有对整个事件的了解,学生不知,如果将情景介绍完后,统一出示问题(计算出对沙子做的功、对桶做的功、对袋子做的功)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先独立计算在交流,学生由于有了整个事件的整体认识,又同时有了对沙子、桶、袋子的对比,通过交流会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例四

    在讲评了第三位教师的课后,第四位教师采用了建议的方法。但是得学生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还是以教师讲为主完成教学。

  

    从上面四个例子看,同样的素材,教师都在用,差异很大,对于教学的研究的确不仅仅在教材,理解教材的前提下,有对教学的理解才能高效的完成教学的过程。

   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需要有理念的支撑,让学生自主、不敢让学生能够自主,活动设计的是否有价值,都是在教师的对教学的理解的基础上,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不断的深入的探讨、研究,让教师真正的理解教学,才能实现从理念转化成行为,“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才不是空话。

 

 

   如果将“想想议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想想议议,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如看沙子多少的问题决定用什么方法,解决人力、物力问题,如果仅有100N的沙子,就不用再去按滑轮,也不用两个人配合,上到楼上的人一样要做客服自身的重力做功。如果需要运送的沙子的量大,再考虑方法的问题,讨论出用不同的方法省力、省时、节能情况不同。利用这样一个素材,将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然后在确定从能量角度考虑计算一下也未尝不可。一个好的素材,单一目的使用,忽略了学生自身这一教学资源,说到底还是对教学的理解,虽然新课程实施已久,但是重知识的倾向还是很明显的,因为考试内容还是知识内容居多,如果不是对教育教学深刻理解的教师,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讨论。

 

   建议:将本素材放在复习课中,真正的让学生能够讨论起来,功的问题、机械省力的问题、功率的问题、效率的问题都可包括在其中。教材素材再利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