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元素的提取和再生
(2008-10-11 01:14:23)
标签:
建筑书法艺术品彩画中国古典元素提取和再生杂谈 |
分类: 关于环艺 |
古典元素的提取和再生
内容提要:近来有多方人士讨论建筑与艺术品的关系,本来对于建筑来说艺术品似乎是“身外之物”,于是可多可少,甚至可有可无。其实并不尽然,艺术品之予建筑绝非如此无足轻重,从建筑的发展的历史有了记载之时起,建筑与艺术品就结上了不解之缘。与建筑有关的艺术品,可以具有建筑构成部分或装饰构件的属性。且不说那些不仅美化了建筑而且与建筑不可分离的艺术品,就是那些品种可以更换,位置可以变动的艺术品也可以赋予建筑特有性格和生活气息。本篇就艺术品从古至今以及中外在建筑上的应用作浅谈。
■雕塑与建筑
建筑与雕塑历来关系密切,在环境中两者都是“硬件”,前者注重实用功能,后者讲求精神效应,就整体环境来讲,它们相互依存,缺了谁都不太自在。纵横中外建筑史,建筑与雕塑的关系大体有三种:一为点缀,二为空间媒介,三为建筑构件本身。然而建筑与雕塑两者都是整体环境的组成部件,该显则显,该隐则隐,不能无主次之分,不能不讲究对话关系,只是在戏里扮演的不同角色而已。雕塑的位置本是可以移动的,正因为如此,它的位置就更为重要,而且由于雕塑本身在视觉上所具有的分量,它就可以不仅仅起到装饰作用,更能成为构图的一部分,它可以平衡建筑构图,限定属于建筑的空间,形成所希望的视觉焦点,揭示建筑的主体并创造气氛,或在恰当的位置强调某一特定的方向性。
希腊古典雕塑是西方雕塑艺术的典范。古希腊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家,建造大规模的神庙是出于对神的崇拜,这些神庙成为雕塑的主要载体。公元前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的古希腊开始大量地运用雕塑来装点城市和建筑。包括三角楣墙雕刻、雕塑间板和饰带雕塑在内的巴特农神庙上的雕塑艺术,无疑是希腊古典雕刻遗迹中最伟大的作品。楣墙雕刻的高雕塑近乎于圆雕,;占据饰带矩形空间的是为数不少的雕塑间板,它们描绘了勒庇底人和堪陀儿、神祗和巨人、希腊人和阿马戎人的战斗场面。这些显然出自不同学派艺术家之手的雕塑间板,尽管雕刻风格和手法各不相同,但都能将多样丰富的内容巧妙、得体地安排在特定的平面空间中,没有生拼硬凑之嫌希腊雕塑艺术建立在卓越的写实基础之上,其人物造型结构严谨,解剖准确,表现出希腊人在写实造型方面的高超技巧。古希腊雕塑为西方艺术创造了一种美的典范,并在西方艺术史上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
文艺复兴时代,在新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一种不同于中世纪表现性艺术的新艺术风尚应运而生,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人生和社会生活,努力将科学、艺术结合起来。雕塑家以理学的明智去认识世界,在肯定希腊、罗马写实雕塑的基础上,注重透视、解剖等科学的艺术研究,促使雕塑艺术日趋发展和繁荣。在创作为数众多的精美艺术的大师巨匠中,很容易可以举出米开朗琪罗,他是一位雕塑家、建筑师与画家,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一直以来,作者对他比较崇拜,他将建筑艺术结合的天衣无缝。
建筑装饰雕塑是指依附于建筑,为配合、适应并装饰建筑表面空间而存在的雕塑形式。根据建筑物的功用性及装饰角度和装饰部位不同而又可划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三种雕塑类型。作为对建筑妆点美化的装饰性雕塑来说,同样更多地依附于建筑主体并因此而存在。装饰性雕塑,一般总是雕刻在某座建筑物的部件或局部的表面,例如门框、窗边、梁柱、墙面、转角等或其它建筑物的表面。巴特农神殿的三角客墙和长浮雕饰带;巴黎凯旋门的浮雕和法国阿尔弗雷德、穰尼埃设计的巴黎现代艺术馆浮雕,都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装饰性雕塑与主题性和纪念性雕塑的区别,主要在题材的处理和意境的表现上。装饰性雕塑一般不重情节描述和叙事性,也不着意于表现重大主题,而更多地是追求抒情性和赏心悦目的形式感,内容形式和装饰部位也相对地自由和活泼。它更强调对装饰对象的依附和烘托,更强调空间形态上的适应性功能,以及对平衡、对称、条理、反复等形式美的规律和装饰艺术语言的运用。20世纪以来,装饰雕塑的风格经历了从简约、抽象到多元繁荣的变化过程,被广泛地运用于城市建筑空间,起到了装饰建筑、美化环境的作用。
架上表现性雕塑是指依赖于建筑而存在,更注重雕塑家个人情感与观念表达的一种雕塑类型,它可作为架上陈列也可独立置放在特定环境中,在空间表现上独立性较强,题材表现也非常广泛,是一种较自由功用审美雕塑是适应、并装饰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一种雕塑形式,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通常适应大众审美心理,适合工业和手工业生产,是物质生产与精神表述的综合产物。一般情况下它完全依附于载体,是一种在有规定和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的艺术创造,但同样也可以表达艺术家个人的审美创造。它是古往今来一直倍受钟爱和重视的雕塑表现样式。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雕饰随着建筑构件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日益丰富多彩。从屋顶、梁架、柱子、门窗、台基以及建筑内外的各种构件和小品除了满足其结构要求和使用功能外,都采用了多种雕饰材料和做法,分有木、竹、石、砖、陶、玻璃以及铁、铜等。
木雕装饰不仅在外檐装修如门、窗、楣子、花牙子和内檐装修如天花、藻井、隔断等构件中得到充分展示,而且在结构件上如花梁头、雀替等也做了许多雕刻纹饰图案。木雕的做法有线刻、浮雕、透雕、圆雕等。雕刻内容多为花鸟虫鱼、人物故事、自然山水、吉祥图案。石雕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有的部位石材构件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有的则主要作为装饰构件,许多石材构件的造型和雕饰是仿木雕的。砖雕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屋脊宝顶吻兽砖檐门头窗套和影壁等部位都有各种砖雕装饰。在某些建筑上作成仿木仿石构件。陶雕在我国南方地区一些居民祠堂和宗教建筑上比较常见。玻璃雕饰也非常广泛独具特色,屋顶的脊饰瓦件吻兽以及墙壁上的玻璃雕饰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甚至有的建筑饰面完全采用玻璃饰件。
现代雕塑运动在持续的空间突破中,于80年代进入往往被称作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去辨析各种风格间的关系。支持人们作出确切判断的艺术规范,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创新的,都已不存在也未再产生。其实,多元化本身已无形地成为反规范的“规范”——任何一种东西,无论它怎样极端怎样地缺乏认同者,只要被谁认作“艺术”它就是艺术。在此情况下,艺术只剩“艺术”这一词语形式,而毫无足以界定它的实质性的内涵。观念综合型雕塑也已处在难以规范和界定的境地,并在后现代主义的元化趋势中逐渐向对雕塑自身以至艺术自身的彻底消解。
现代建筑中应用雕塑的很多,例如维也纳的一座楼房上,四尊雕像由墙面“长出”,是与建筑无法分离的雕饰。大连开发区的童丽宫外墙上贴附着体量硕大的圣母与圣婴的塑像,几个小天使则歇息在屋顶上,这是典型的将雕塑和建筑的融合。
在各类艺术品中,雕塑因其大多是三度空间的艺术,与建筑有更多的共通之处,因此建筑与雕塑两者之间的关系本应是更为密切的。但目前的现实却不尽如此。贝聿铭就曾说过:“这已是一个久远的传统,他始于希腊,后来当然就是文艺复兴,建筑与艺术从来没有相距很远,只是在近代这两种训练似乎分离了。”
■绘画与建筑
在古代西方,许多教堂宫殿的整面墙壁或天花穹顶都被精美的绘画覆盖着。历史上很多画家都为教堂宫殿作过壁画。保存下来的当然堪称是精品。这里不在多说,每个学艺术的都对其有所了解,只提供图片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上的彩画,为了保护木材增加美观,在梁枋、斗拱、天花等构件上用漆料涂绘装饰性图案,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彩画多以土红土黄等暖色为主,比较简陋,经不断演化,色彩逐渐丰富,有暖色调向冷色调转化,一直发展到定型化、程式化。清代官式彩画可分为和玺、旋子、苏式、吉祥草、海漫五大类,其中应用较广泛等级较高的是和玺、旋子、苏式这三类。后来许多彩画还吸收了文人画宗教画和民间画的技法,并大量用金箔点缀。其中故宫和颐和园中的彩画保存的还是比较好的。见图
到了近代绘画就很少在建筑上应用拉,其应用形式也变的多元话,比方说,在全国政协北戴河修养所大厅内,利用我们自己由石板厂采石现场搜集起来的,不能成批生产却是色彩斑斓的石板碎片,按预想的构图拼接切割,有工人师傅“对号入座”的将切割后石板贴到墙上,自己在添加树木,喷出云雾,制作成一幅具象的、具有传统意味的山水壁画(图)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和故宫那样的彩画应用到现代建筑上作者还没亲眼看到过。
现在,在住宅的客厅、卧室里,在旅馆的客房、餐厅中,在办公楼的办公室、过厅墙上,悬挂尺寸不同、风格各异的绘画,与其他陈设相配合,取得某种预期的效果,已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真正决定其优劣的当是绘画作品本身,还有与其搭配的陈设质量,以及选择、布置、欣赏他们的人的美学修养之高下。
■书法与建筑
说起书法与建筑,恐怕做的最好的要数中国了,中国传统书法与建筑相结合是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在古代书法艺术以匾额、楹联等形式附于建筑之上,其实并不仅仅是去装饰建筑,同时还可以加深建筑的内涵与意境,使人更好的理解感受建筑与环境之美感。
匾额一般置于门楣、梁枋上,形状以竖放或横放的长方形为主,样式有书卷匾、斗子匾、册页匾、扇页匾、蕉叶匾,秋叶匾等。匾额的题名一般是点明建筑的用途等级或环境特点,有的则反映房屋主人的情趣或宿愿,有些造型基本相同的建筑,因其匾额具有不同内涵寓意的题名,会创造出完全不同的建筑艺术意境。
楹联一般置于建筑明间入口檐柱或金柱上,有的置于门框上,有的直接书写在柱壁上,也有的因用一幅对联未能尽表其意,在次间以及梢间的檐柱或金柱上挂二、三副对联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此作法多见于寺庙的主要殿堂。亦有置于厅堂室内中堂两侧,多为言志,称对联。
到了现代,将名家题字以广告的形式去命名或装饰建筑,是在建筑上运用书法的新发展,同样为许多人所喜闻乐见。然而在具体处理时。决不可草率从事。一方面,中国建筑从古代的形体轮廓之起伏飞舞诼渐演变到今日的几何体块之间简洁挺拔,另一方面,书法艺术千百年来始终是字体大小参差,笔画自由舒展,现代建筑与书法艺术如何相适应是难题。如今,在许多建筑顶部,竖立起以各种不同书体书写的硕大的字,在天空背景的衬托之下,字型极其醒目,然而总体效果一般不佳。有学者提议应该将书法与建筑有机的、稳固的、永久的结合在一起,情况可能得以改善。
作为建筑构成部分的艺术品,可以精致小巧,亦可尺度庞大,但他们对建筑的装饰作用和构成作用均不可小视。古人对艺术品在建筑上的应用可以说是达到了极值。但现代建筑师把艺术品作为建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为自己设计的建筑增色生辉的机会。在建筑室内外壁上布置一组浮雕或覆以一幅壁画,在室内外空间的某处点缀一座雕塑,可以说成了一种时尚。
现在再来看看我们周围的情况:一座保龄球馆的山壁上,嵌入表现球连续动作的浮雕,创议无疑是好的,内容也绝对切题;剧院大厅里设计京剧脸谱的装饰,艺术品的题材与建筑的功能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海洋餐厅入口处的外墙面上,蛰伏着立体感,真实感极强的巨大龙虾,对顾客来说既醒目又有诱惑力;学校的建筑的石墙面上镶嵌巨幅壁画,不仅美化了校园,而且对学生的美学教育也提供了直观的范例……只是在这些结合于建筑的艺术品中,有的自身美学质量尚需加与提高。
在我国,建筑与艺术品之结合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和国外一样,这种传统后来被削弱了。如今,人们又重新意识到建筑与艺术品之间的共生关系的重要性。相信建筑师和艺术家持续的密切合作,以及建筑、环境和艺术品相辅相成达到内在沟通的水平,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驶循序渐近,诼步提高。作为学环境艺术设计的我,处出茅庐,在此不敢高谈阔论。更不敢向当代的建筑师、艺术家要求什么,只想能通过写这篇论文了解更多的知识。在此还要感谢精心辅导我的周媛媛老师。
参考文献
王天锡·建筑的美学评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谢玉明·中国传统建筑细部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邹德哝·中国现代建筑论集·机械工业出版社.
还有些资料、图片从网上搜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