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园志愿者:每周绿家园江河信息综述(11月15日-11月19日)
(2021-11-22 19:40:11)
标签:
环境新闻绿家园 |
绿家园志愿者:每周绿家园江河信息综述(11月15日- 11月19日)
特别声音:
声音一——江河湖海
近日,在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涪陵区农田内,一个自动化灌溉模型正初步建立起来。新奇的是,这些灌溉水源来自经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
整套装置正式运行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覆盖率将达93%,年节约灌溉水量约23万立方米、氮磷肥用量130余吨,能够破解农村面源污染入河难题。
这是重庆在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中探索出的一个新模式。为推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更细更实,近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召开了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调度暨全市次级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启动视频会,部署下阶段整治工作,并率先启动次级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
入河排污口是连接岸上和水里的关键节点,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
2019年2月,生态环境部决定在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以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太湖为重点,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重庆渝北和两江新区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已率先完成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4个环节的排查整治试点任务。借助试点经验,重庆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继续系统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截至目前,在整治入河排污口方面,生态环境部交办给重庆的4228个排污口中,已完成点位溯源3292个,分类3221个,命名编码2696个,监测2067个,树立标牌100个,取缔82个。整治进度达到时序要求。(中国环境报)
1.中国环境报——重庆将率先启动次级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11/15/content_71305.htm
2.中国新闻网——三江源腹地黄河出境水质始终保持在类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1/11-17/9610972.shtml
3.人民日报——一起留住长江“微笑天使”
http://eco.cri.cn/mobile/2021-11-16/58115e8c-6f05-c3af-b6b8-e010e50b9a69.html
4.半月谈网——每年少向黄河排沙680万吨
http://www.banyuetan.org/jrt/detail/20211118/100020003313499163704669
声音二——气候变迁与空气质量
随着近日《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的印发实施,2021至2022年重点区域的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面展开。根据《行动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仍将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等重点区域开展大气监督帮扶,确保重污染天气和PM2.5浓度实现双降。
据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督察专员李天威介绍,截至今年,生态环境部已经连续5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监督帮扶。5年时间共帮助地方发现了28.4万个问题,全面摸清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环境问题,全力保障了“十三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的圆满完成。
李天威指出,今年秋冬季,生态环境部将派出专业的监督帮扶队伍围绕自动监测、排污许可等重点领域,强化监督执法,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实施精准打击。
5年发现28.4万个问题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东十里循环经济园的宿州市皖神面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皖神公司),主要生产淀粉,建有一台60t/h燃煤锅炉。按照环评批复要求,皖神公司锅炉废气需经SNCR脱硝、布袋除尘以及脱硫湿电除尘一体化装置处理后,通过安装有自动监测设备的新烟囱排放。
然而,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派出的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组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却发现,皖神公司部分废气不是经过脱硫湿电除尘一体化装置处理,而是通过未安装自动监测设备的废弃旧烟囱直接排放。皖神公司的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以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污染环境。
无独有偶。同一时间,阜新市辽宁众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应急管道偷排大气污染物,晋中市山西德盛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大气污染物直排,河北省唐山市荣义炼焦制气有限公司通过旁路排放大气污染物等一批问题均被查实。
为推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9月上旬,生态环境部派出16个专业组和46个常规组,深入重点区域开展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包括皖神公司、阜新众辉生物、晋中德盛达、唐山荣义等企业的违法问题,都是在这次监督帮扶中现场发现的。
据李天威介绍,由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的大气监督帮扶早在2017年就已开始,到今年已经整整持续了5年时间。
“自2017年开始,生态环境部统筹全系统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和骨干力量,在重点区域创造性地组织实施了大气监督帮扶工作。”李天威说,通过开展40多个重点专项任务排查,共帮助地方发现了28.4万个问题,全面摸清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环境问题,查明了政策法规标准制定“最前一公里”和任务措施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差距和症结,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涉气环境问题。
据李天威介绍,进入“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对监督帮扶机制进行了优化调整。今年夏天,将这套新机制运用到了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监督帮扶工作中,聚焦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城市,对钢铁、焦化、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深挖细查,发现了一大批旁路偷排、超标排放、未安装或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自动监测不正常运行或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交办地方各类涉气环境问题1万多个,实现了新机制的预期目标。
据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吴险峰介绍,2017年以来,通过实施秋冬季大气攻坚行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其中。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比2016年同期分别下降37.5%、35.1%,重污染天数分别下降70%、65%,长三角已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
由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等10部委以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7省(市)政府联合发布的《行动方案》显示,2020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细颗粒物(PM2.5)浓度与2016年同期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
《行动方案》同时也指出,秋冬季攻坚虽取得积极成效,但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还不稳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仍高发、频发,既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的完成。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说,虽然我国大气环境呈现持续快速改善态势,但与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期盼,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PM2.5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性控制;臭氧浓度呈缓慢升高趋势,已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重污染天气过程依然时有发生。此外,虽然结构调整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还没有根本转变,大气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然存在。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行动方案》指出,今年上半年“两高”行业产品产量、煤炭消费量等出现明显反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增大。据吴险峰介绍,今年的攻坚行动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降低PM2.5浓度为主要目标,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工作基础上,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对攻坚范围、攻坚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坚持标本兼治,推动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等治本之策的同时,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同时,科学合理设置相关城市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和重污染天数目标;在大气治理攻坚的同时统筹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和民生保障,突出做好煤、电等能源保供和保障温暖过冬相关工作。
吴险峰表示,2021年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里面专门安排了清洁取暖运行补贴,已经全部发放到了地方,以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查办违法案件近20万件
据李天威介绍,2016至2020年,全国共查办涉气环境违法案件19.33万件,罚款总计140.51亿元。5年来,涉气行政处罚案件数和罚款金额占全部行政处罚案件和罚款金额比例逐年提高,其中,涉气行政处罚案件数占全部行政处罚案件数的比例从2016年的11.7%提升到2020年的36.5%,罚款金额从22.9%提升到30.0%,特别是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等突出案件数量大幅增加,涉大气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今天秋冬季大气监督帮扶将统筹衔接两项任务。”李天威说,一项是推动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任务落地见效;另一项是根据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情况,及时开展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排查,推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削峰降频”。
李天威同时透露,从部级层面组织全国生态环境执法队伍直接开展现场排查的同时,生态环境部也在深化“千里眼”大气环境远程监管应用。“解析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高值区,识别秸秆焚烧火点和扬尘源等点位,将这些报警信息推送给地方,由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组织核查,发挥地方积极性,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李天威说,“千里眼”通过利用卫星遥感、地面微站、大数据等综合手段,将重点区域39个城市42.8万平方公里区域划分为6万个3km×3km网格,从中筛选出5000个PM2.5浓度较高的热点网格进行“千米级”监控,进一步精准识别出1000个500m×500m的小网格实施“百米级”监管。
据李天威介绍,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累计向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39个城市生态环境部门推送环境异常信息6.5万条,指导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排查企业7.5万家,发现各类涉气环境问题5.1万个。
李天威指出,今年秋冬季,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锚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特别是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目标,在重点区域继续组织开展监督帮扶工作,推动“十四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开好局、起好步。(法治日报)
1.法治日报——我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环境问题全面摸清
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11119/Articel05002GN.htm
2.中国环境报——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顺利闭幕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11/15/content_71323.htm
3.中国新闻网——研究:气候变化致鸟类体型变小翅膀变长以助降温
http://www.chinanews.com/gj/2021/11-15/9609512.shtml
声音三——森林动物资源保护
近日,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黑龙江省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以保障单位和个人因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依法享有政府补偿的权利。
《办法》规定,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员身体伤害未丧失劳动能力的,支付医疗救治费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补偿金最高额为上年度全省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倍;造成人员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支付医疗救治费及一次性残疾补偿金,一次性残疾补偿金最高额为上年度全省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倍;造成人员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支付医疗救治费及一次性残疾补偿金,一次性残疾补偿金最高额为上年度全省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造成人员死亡的,支付死亡补偿金以及丧葬费,总额为上年度全省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
陆生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经济林木损失的,损失部分按上年度当地市场平均价格的50%给予补偿;造成家禽家畜受伤的,按该家禽家畜市场价值的30%给予补偿;造成家禽家畜死亡的,按该家禽家畜市场价值的50%给予补偿。符合《办法》要求,造成其他财产损失的,具体补偿标准由县级以上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确定,补偿标准不高于损失部分市场价值的50%。
对人工繁育、经营利用及运输野生动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因管理不善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由人工繁育、经营利用及运输单位或者个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1.CCTV——关注!青藏高原保护地球系统科考平台初步建成
https://mp.weixin.qq.com/s/weVqHSM0KBDdZ20AWtQMtg
2.中国绿色时报——伊春森工开展护鸟行动应对暴雪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11/16/content_3354233.htm
3.中国绿色时报——黑龙江出台陆生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办法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11/19/content_3354326.htm
4.中国科学报——预测中国森林水源涵养量约为2326亿立方米
http://paper.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11/366602.shtm?id=366602
声音四——全球动态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17日报道,日本政府于2000年制定了《特定放射性废弃物处理法》,近年来,日本政府一直在寻找核垃圾的最终处置场,曾有几个地区表示愿意参加审查计划,但由于当地民众反对而迟迟没有结果。寿都町及神惠内村是日本政府首次展开实地调查的两个地区。
由于核电站所产生的核垃圾存在很强的放射性,需要将其埋在地下进行处理。核垃圾处理场的审查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资料审查环节,由日本原子能发电环境管理机构(NUMO)执行,为期两年,主要确认该地是否有活断层,及土地有无被侵蚀状况(编者注:活断层是地质历史中最新活动的产物,与地震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并且还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愿意接受调查的地区及周边地区最多可获约2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1亿元)的补助金。
北海道寿都町及神惠内村的资料审查于2020年17日启动,尽管两个选址地的地方政府在这一年间设置了供居民交换意见的场所,但当地及邻近地区的反对意见仍十分强烈。
报道指出,在今年10月的寿都町町长选举中,虽然推动加入日本核垃圾最终处理场审查计划的町长片冈春雄再次当选,但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候选人得票率约为片冈的80%,当地针对该问题的意见出现分歧。此外,报道还称,寿都町及神惠内村周边有部分地区因反对核垃圾处理场的审查,提出了相关宣言,并拒绝接受补助金。
报道指出,自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部分日本国民对于核电的信赖感已动摇。东京电机大学教授寿乐浩泰认为,日本应在完全尊重当地居民意见的情况下制定核垃圾处理场的相关制度,但目前政策仍有不充足的地方。
此外,报道还称,就算通过了审查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概要调查”还需要北海道知事的同意,但目前北海道知事铃木直道对此仍持反对意见。
1.九派新闻——全球污染最严重首都新德里陷危机:在家得带戴口罩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S2VDDP0552DNJF.html
2.中国新闻网——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抵日
http://news.cri.cn/20211116/59f9dca8-8c01-e2b9-26ab-6983e15e41dc.html
3.CCTV——蒙古国气象部门发布六项恶劣天气预警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5eV1u6Ywr8
4.The Paper——日本北海道两处核垃圾处理场选址审查逾一年,居民意见仍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