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园志愿者:每周绿家园江河信息综述(4月12日—4月16日)
(2021-04-19 17:20:38)
标签:
绿家园 |
绿家园志愿者:每周绿家园江河信息综述(4月12日- 4月16日)
特别声音:
声音一——江河湖海
很多老南京人都有在长江看到过“江猪”的经历,“江猪”就是长江江豚。
作为全国唯一可以在城市中心常年稳定看到长江江豚的城市,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14年1月,南京市提出对江豚实施保护;当年9月,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建起来了,可公众对“江猪”仍一知半解,人们聊起这种生活在长江里的哺乳动物,似乎倍感陌生。
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宣传项目负责人王世成向记者讲述令人难忘的一幕——5年前,他第一次以“老师”身份去一所小学宣讲“江豚保护”。“当时我问孩子们:你听说过江豚吗?全班50多人,举手的不到30个。课堂渐入尾声,孩子们为长江江豚濒临灭绝的处境深感同情,这时我再次发问:那你觉得,南京有江豚吗?只有不到10人举手。”王世成说。
这样的场景,也让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的成员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更坚定的信心:要让更多人认识江豚、喜欢江豚,也通过江豚,重新认识“家门口”的长江和这座美丽的城市。
如今,长江江豚越来越多地走入公众视野,全社会形成保护江豚的共识,这与诸如像南京江豚保护协会这样的社会团体的努力分不开,他们也是无数保护者的缩影。
中国环境报——保护江豚,重新认识家门口的长江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04/14/content_65103.htm
中国环境报——长三角三省一市立法推进长江流域禁捕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04/13/content_65035.htm
中国新闻网——长江重庆段水位走低 河床大面积裸露
http://www.chinanews.com/tp/2021/04-12/9453116.shtml
人民日报——长三角 法治协同护长江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412/c1004-32075493.html
声音二——大气
北京4月16日电 (记者 阮煜琳)15日,中国北方地区出现沙尘污染,截至16日晨,中国92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小时值达严重污染水平,北京、石家庄等36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小时浓度一度超过每立方米1000微克。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及时跟踪本次污染过程,解读当前污染形势。
14日午后,在蒙古气旋和冷高压天气系统作用下,蒙古国中南部沙源地起沙。在强西北风作用下,沙尘主体持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并在15日进入中国境内。沙尘途经之地颗粒物浓度快速上升,截至16日8时,沙尘已先后对内蒙古大部、陕西北部、宁夏大部、甘肃大部、山西大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部、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北部造成影响,全国92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小时值达严重污染水平,首要污染物为PM10;呼和浩特、北京、石家庄、济南等36个城市PM10小时浓度一度超过每立方米1000微克。
专家认为,此次沙尘天气具有移动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的特点,但强度较3月中下旬的两次沙尘暴过程偏弱。从14日凌晨起,前后也就半天的时间其活动范围已经从内蒙古西部转移到了华北平原。另一方面,今年3月底至4月初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西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多,加上植被覆盖增加,地表状况偏好,所以本次沙源地起沙量偏少,过程期间PM10峰值浓度较3月中下旬的两次沙尘暴过程要偏低一些。
中国环境报——全国大部扩散条件有利,空气质量以良为主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04/16/content_65212.htm
中国新闻网——中国90多个城市沙尘严重污染 北京济南等PM10小时浓度破千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1/04-16/9456583.shtml
中国天气网——气象台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新疆、青海等将有扬沙或浮尘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197851
中国新闻网——4月下半月中国大部扩散条件有利 局地有臭氧污染
http://www.chinanews.com/cj/2021/04-15/9455786.shtml
声音三——森林动物资源保护
日前,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林草局获悉:西藏自治区今年将通过实施重点区域造林项目,计划完成营造林110余万亩,其中营造林先造后补建设任务20万亩,乡村“四旁”植树行动建设任务10万亩,飞播造林实验50万亩,全自治区义务植树13.9万亩,并争取落实2021年“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拉萨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任务16.61万亩。
据介绍,今年西藏植树造林工作将以拉萨、日喀则、山南3市为重点,重点突出拉萨周边、高等级公路沿线和雅江沿岸等重点区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和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努力形成集中连片有规模的植树造林成效,巩固和提升消除“无树村”“无树户”,开展乡村“四旁”植树行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构建优美洁净的乡村人居环境。
中国新闻网——玛可河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监测新增10种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1/04-13/9453710.shtml
人民日报——西藏今年计划造林110余万亩
http://env.people.com.cn/n1/2021/0412/c1010-32075632.html
中国绿色时报——我国草原进入加强保护修复新阶段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04/15/content_3349446.htm
环保网——自然资源部严格耕地保护措施 补充耕地项目与地块信息首次公开
http://www.chinaenvironment.com/zxxwlb/index_55_113099.html
声音四——全球动态
每年许多来自彗星和小行星的尘埃会穿过地球大气层并形成流星,其中一些尘埃会以微陨石的形式到达地面。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年约有5200吨这样的微陨石落到地球上。该研究结果于4月15日发表在学术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
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等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过去20年中先后在法国、意大利合建的康科迪亚南极考察站附近开展了数次考察,充分收集了尺寸从30微米到200微米不等的微陨石。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测算微陨石每年在地球上积累的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将上述测算结果应用于整个地球,那么每年落在地球上的微陨石的质量合计约5200吨,而每年落到地球上的陨石的质量总共不到10吨,因此微陨石是地球上“地外物质”的主要来源。研究还发现,约80%的微陨石可能来自彗星,其余来自小行星。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些行星际尘埃粒子在向地球提供水和碳质分子方面发挥的作用。
科技日报——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成功测试两种绿色太空燃料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4/13/content_465804.htm?div=-1
人民日报——韩国努力减少塑料垃圾
http://env.people.com.cn/n1/2021/0413/c1010-32076557.html
中国绿色时报——加拿大投资扩建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04/14/content_3349432.htm
中国新闻网——新研究发现每年5000多吨外星尘埃落在地球上
http://www.chinanews.com/gj/shipin/cns-d/2021/04-16/news886093.s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