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家园志愿者:每周绿家园江河信息综述(1月25日-1月29日)

(2021-02-01 23:05:35)
标签:

环境新闻

绿家园

绿家园志愿者:每周绿家园江河信息综述(125-129日)   (编辑:杜陈)

 

特别声音:

声音一——江河湖海

从日前召开的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获悉:截至2020年底,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长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类国控断面全部消劣;长江干流历史性地实现全类及以上水体;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圆满完成2020年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洋垃圾”被彻底挡在国门之外。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人民日报——长江干流实现全类及以上水体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125/c1004-32010171.html

2. 人民日报——用法治力量守护好长江母亲河

http://env.people.com.cn/n1/2021/0125/c1010-32010740.html

3. 人民日报——同饮一江水,共护长江美

http://env.people.com.cn/n1/2021/0126/c1010-32012125.html

4. 中国环境报——岷江流域首次实现全面达标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01/28/content_62839.htm

 

 

声音二——大气

120日起,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污染过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中北部、汾渭平原和辽宁南部等多个区域出现PM2.5重污染。

125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消息称,未来三天华北、黄淮等地的霾天气仍将持续,其中河北南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等地有重度霾。预计26日,受弱冷空气影响,华北中北部、黄淮东部的霾天气有所减弱,28日起,受较强冷空气影响,上述地区霾天气自北向南减弱消散。

就其污染成因,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分析称,近日,全国范围内大气扩散条件总体不利,受积雪消融等因素影响近地面相对湿度较高,容易造成污染物累积和持续转化。其中,120-22日,全国大部地面风速在2/秒以下,静稳特征明显,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和山东西部还出现辐合现象,易导致污染物向此地区汇聚;日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京津冀部分城市受积雪消融影响相对湿度在80%左右,山东中西部从22日早晨起出现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局地有能见度不足50米的特强浓雾,相对湿度接近饱和,加速气态污染物转化,持续推高PM2.5浓度。

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高强度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也是造成此次污染的重要原因。卫星遥感结果显示,120日我国东部地区对流层NO2SO2柱浓度高值区分布与PM2.5浓度空间分布大致相同,表明工业和民用燃煤、柴油车、工程机械的污染排放,是造成PM2.5污染的主要原因。

 

 针对本次污染过程,重点区域各省市积极采取预警应急措施。截至122日,全国已有15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34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各地根据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应急减排措施。

 

1. pengpai新闻——大范围雾霾来袭:高强度大气污染物排放叠加不利气象因素所致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931366

2. 中国环境报——北京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01/25/content_62711.htm

3. 中国新闻网——中国中东部持续大范围污染 65城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

http://www.chinanews.com/sh/2021/01-26/9397226.shtml

4. 晋江生态——福建晋江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100% 蓝天保卫战显成效 收获好气质

https://www.hbzhan.com/news/detail/140216.html 

 


声音三——森林动物资源保护

中新网西宁125日电 (李江宁)25日,记者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了解到,根据最新调查显示,确定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及周边地区分布有黑颈鹤80(其中53只成鸟和27只幼鸟),充分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是黑颈鹤重要栖息地之一,并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黑颈鹤迁徙研究方面取得丰富研究成果。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物种(VU),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在高原完成整个生活史的大型涉禽,是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是指示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的风向标

  据介绍,在前期调查研究基础上,2020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北京林业大学郭玉民研究团队在取得国家林草局批复的猎捕15只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黑颈鹤行政许可后,为15只黑颈鹤佩戴了GPS跟踪设备,幼鸟进行了有效跟踪,经过5个多月的动态监测,祁连山国家公园黑颈鹤迁徙研究丰富的研究成果。

  历时一个多月,踯躅青海湖畔、飞越唐古拉山,“拖儿带女”辗转1500多公里,历经艰辛,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佩戴跟踪器的黑颈鹤终于抵达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雅鲁藏布江流域,顺利完成了秋季迁徙。通过黑颈鹤迁徙研究,初步掌握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黑颈鹤的迁徙路线以及越冬地点。

  据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的黑颈鹤种群与我国其它地区黑颈鹤种群的迁徙策略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迁徙历时较长,迁徙路线呈剪刀型,同时,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黑颈鹤的迁徙路线,是目前已知黑颈鹤迁徙路线中最长的,达1500公里以上(从祁连县野牛沟至日喀则的年木乡,仅直线距离就达1470公里)

 

1. 中国新闻网——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黑颈鹤种群迁徙研究取得丰富成果

http://www.chinanews.com/sh/2021/01-25/9395998.shtml

2. 中国绿色时报——广东河源再次发现野生中华穿山甲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01/25/content_3347626.htm  

3. 中新网——甘肃通报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调查: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情况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946799

4. 中国新闻网——广东韶关始兴现“四不像”中华鬣羚

http://www.chinanews.com/sh/2021/01-27/9398111.shtml 


声音四——全球动态

地球上的氮是从哪里来的?美国莱斯大学一项新研究表明,氮的原始来源其实近在眼前。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1日消息,铁陨石中氮的同位素特征表明,地球可能不仅从木星轨道以外的外太阳系收集氮,还从内太阳系原行星尘埃盘中收集氮。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上。

  氮是一种挥发性元素,像碳、氢和氧一样,使地球上的生命存在成为可能。知道其来源不仅有助于研究内太阳系岩质行星如何形成,还为研究原行星盘的动力学提供线索,对研究系外行星的潜在宜居性也意义重大。

  有研究表明,现在木星与太阳的距离要比形成之初近4倍。研究人员一直认为,在太阳系内部,木星轨道内的温度太高,因此氮和其他挥发性元素无法凝聚成固体,这意味着木星内挥发性元素处于气态。论文主要作者达曼维尔·格雷沃说。

  因为现在的岩质行星(也被称为原行星)的种子,是通过本地尘埃的积累而在内部圆盘中生长的,所以人们曾以为,它们似乎不含氮或其他挥发物,这类物质必须从外太阳系获得。但最新证据清楚地表明,地球上只有一部分氮来自木星以外的外太阳系。

 

1. 中国能源网——中国可再生能源规划和日本氢能战略,谁将赢得未来

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08760-1.html  

2.国际商报——持续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

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21-01/26/c_1127025152.htm

3.科技日报——地球大部分氮或源于内太阳系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1/26/content_461817.htm?div=-1  

4.科技日报——以色列自然和公园管理局徽章动物:努比亚山羊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1/28/content_461995.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