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园志愿者:每周绿家园江河信息综述(1月18日-1月22日)
(2021-01-25 23:00:49)
标签:
环境新闻绿家园 |
绿家园志愿者:每周绿家园江河信息综述(1月18日-1月22日)
特别声音:
声音一——江河湖海
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发展关系国家发展全局,涉及长江上中下游不同流域的统筹协调、一二三产不同领域的转型发展,亟需围绕农业、工业、城镇化等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深入分析流域发展面临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发展。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近“半壁江山”,是我国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辐射区域最广的流域经济带。在长期开发建设过程中,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出现了森林退化、湿地萎缩、物种濒危现象。农业、工业、城镇化等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面临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影响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制约“十四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农村及农业污染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治污水平相对低下,导致农村成为绿色转型短板。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及农业污染已经成为当前长江流域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沿岸农村治污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相对薄弱,导致城乡生态环境差距日渐拉大。
1. 经济日报——坚持“共抓”促长江流域绿色发展
http://www.chinanews.com/cj/2021/01-19/9390921.shtml
2. 新华每日电讯——船上的油污水流动污染母亲河 越积越多逼近存量红线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1/01-19/9390690.shtml
3. 中国新闻网——农业农村部:加强长江流域垂钓管理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1/01-20/9391761.shtml
4. 人民网——今年黄河生态调度范围扩展
http://env.people.com.cn/n1/2021/0121/c1010-32007198.html
声音二——大气
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其中,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平谷、昌平、房山、顺义等8个区PM2.5年均浓度率先达标(35微克/立方米),占北京市域面积的近80%
这是记者从18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获悉的。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于建华表示,“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五年。
2020年PM2.5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
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2.6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保持最优,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其中,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平谷、昌平、房山、顺义等8个区率先实现达标,占北京市域面积的近80%。
其他三项主要污染物均稳定达标
2020年,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在2019年首次达标后继续下降,分别为57、2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4微克/立方米,稳定达标并连续四年保持个位数,与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水平基本相当。
2020年优良天较2015年增加90天
2020年,北京市累计优良天数276天,占比75.4%,比2015年增加90天;其中,一级优106天,比2015年增加54天。重污染10天,比2015年减少36天,重污染发生频率、峰值浓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
下一步,北京市将坚持PM2.5和臭氧(O3)污染治理相协同、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协同、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相协同,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 中国新闻网——北京近80%市域面积PM2.5年均浓度率先达标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1/01-18/9390299.shtml
2. 新华财经——“十四五”时期北京将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等“三个协同”
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08385-1.html
3. 河南生态环境——本周有中度至重度空气污染过程 河南多地启动橙色预警
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08387-1.html
4. 科技日报——地球吸收人为排放物能力30年内减半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1/21/content_461580.htm?div=-1
声音三——森林动物资源保护
1月1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外发布了全球唯一一只白色大熊猫野外活动的影像。自2019年5月红外线相机首次在野外记录到这只白色大熊猫以来,截至2020年底,四川卧龙野外布控的红外相机仅在去年2月份有2次拍摄到这只白色大熊猫的活动,画面异常珍贵。
画面中,白色大熊猫或在雪地漫步,或在“打坐思考”。它紧贴着安装红外线相机的大树坐下,全程背对相机,像个文静的“小姑娘”若有所思了3分多钟。3天后,它穿过密林和小河沟,出现在1公里外山脊上的另一台红外线相机里,然后用了大约10分钟到达山脚,山脚的红外线相机记录下它离开的背影。
1.新华社——罕见!全球唯一白色大熊猫长大变金白色,网友:确定不是北极熊?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084333399117428&wfr=spider&for=pc
2. 中国绿色时报——金钱豹“四口同框”游秦岭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01/18/content_3347525.htm
3. 科技日报——青藏高原发现美洲鼹族新属种“墨脱鼹”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1/18/content_461311.htm?div=-1
4. 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中华白海豚|资源保护不容乐观
https://mp.weixin.qq.com/s/r9aAEHShQJPOz-SlyqYQzw
声音四——全球动态
近日,由英国赫尔大学和赫尔约克医学院共同牵头的一项关于人类食用的海鲜中存在塑料污染的研究发现,在海产品中,贻贝、牡蛎和扇贝受微塑料污染水平最高。
据估计,每年有11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预计在未来20年,这一数量将增加两倍,每年可达2900万吨,相当于世界每米海岸线就有50公斤塑料垃圾。到2040年,海洋中塑料的累积数量可能会达到6亿吨,相当于300多万头蓝鲸的重量。有模型预测,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超过海洋中鱼类的重量。世界各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已经遭到塑料垃圾的蹂躏。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下口罩、个人防护设备和一次性容器使用激增或处置不当可能让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变得更糟糕。
为了扭转这一趋势,科学家认为,彻底改革支离破碎的垃圾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1. 科技日报——治理海洋塑料污染 全球协议亟待制定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1/18/content_461323.htm?div=-1
2. 新华网——蒙古国严冬迫使草原黄羊“闯入”首都郊区越冬
http://www.chinanews.com/gj/2021/01-18/9390227.shtml
3. 中国新闻网——智利基尔普埃地区发生森林大火 蔓延超3000公顷
http://www.chinanews.com/gj/2021/01-19/9391248.shtml
4. pengpai新闻——科研人员发现白垩光萤科:缅甸琥珀中揭示发光甲虫的早期演化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86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