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园志愿者:每周绿家园江河信息综述(1月11日—1月15日)
(2021-01-18 21:19:58)
标签:
环境新闻绿家园 |
绿家园志愿者:每周绿家园江河信息综述(1月11日—1月15日)
特别声音:
声音一——江河湖海
“作为长江沿岸居民,我希望马上搬走!但身为南通港口集团15年的老职工,我不想搬!”在吊机师傅黄亮眼里,港口搬迁,不仅是搬家的问题,还是饭碗的问题。
对于整座城市而言,这不仅是发展定位的选择,更是改革再出发的考验。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南通,港口是其开放的象征,也是城市发展的引擎。造船、化工等产业沿江聚集,奠定其经济强市地位。但长期以来,港城矛盾日显:临港产业挤压着城市空间,狭小的腹地又限制了港口发展,堆场等带来环保问题,直接污染了长江。
黄亮的老家,紧邻江边水泥厂和港口堆场。曾经,机器的轰鸣震天响,空气中飘浮着污染物……
“践行新发展理念,护好长江入海口!”面对码头林立、污水横流的长江岸线,以及“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的城市面貌,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后,南通决定调整沿江产业布局,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以五山(狼山、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及沿江地区企业搬迁,带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将五山及沿江地区14公里长“黄金岸线”的生态修复、还绿于民,作为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突破口。
这涉及上千户民居、数百家企业。其中,历经政企分离、外资控股的港口集团,拥有亿吨大港和3000多名职工,体量庞大、腾挪艰难。
“既稳定职工岗位,又让企业转型发展!”南通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渠平介绍,“我们先在上下游陆续新建现代化码头,让职工看到新南通港的希望,再研究制定港口搬迁期安置办法,让职工吃下定心丸,解决好每个人的实际困难。”
2018年8月,集装箱公司首批300名员工搬至海门通海港区;2019年,又有1000多名员工分流至各港口。两次搬迁过渡期的安置办法,均由职工代表会全票通过。2020年,国内最先进的散货装卸码头在南通港天生港区交工,港区又迎来一批新员工……企业实现平稳有序转移、更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护好长江入海口
http://env.people.com.cn/n1/2021/0111/c1010-31995454.html
中国环境报——“十年禁渔”全面启动长江开始休养生息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01/13/content_61894.htm
中国环境报——四川南江:筑牢生态屏障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01/13/content_61868.htm
科技日报——长江保护法3月1日起施行
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21-01/14/c_1126980956.htm
声音二——大气、土壤、固废
2020年是湖北省精准灭荒和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的收官之年,全省克服疫情、汛情影响,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重点工程。
2020年,湖北共实施精准灭荒造林63.5万亩,3年累计完成209.1万亩,超额完成了原定3年208万亩的总任务。全省实施长江两岸造林22.7万亩,其中护堤护岸林9.71万亩、岸线复绿4.58万亩、森林质量提升8.41万亩。全省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141.2万亩,较2019年减少4.5万亩;病死松树96万株,较2019年减少20.2%。
湖北省近年来坚持绿化为民、绿化惠民,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提质增效、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乡村绿化美化,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实现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居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林业产业基地不断壮大。
中国绿色时报——2020年退耕还林还草十件大事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01/11/content_3347439.htm
中国绿色时报——湖北2020年精准灭荒造林63万亩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01/11/content_3347426.htm
中国新闻网——钟花杜鹃灌木年轮揭示喜马拉雅高山地区冬季持续变暖
http://www.chinanews.com/gn/2021/01-12/9385185.shtml
中国环境报——高排放情景下全球城市到2100年或升温4.4摄氏度
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21-01/13/c_1126976731.htm
中国新闻网——重庆主城被大雾笼罩
http://www.chinanews.com/tp/2021/01-12/9384934.shtml
声音三——动植物保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宣布,“十三五”期间,中国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等措施持续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苏铁、西藏巨柏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
5年来,通过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中国建立了占国土面积18%的各类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
“十三五”期间,中国为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其中,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实现快速优质增长,繁育成活大熊猫258只,人工圈养种群总数达到633只。对大熊猫、麋鹿、朱鹮、林麝、白颈长尾雉、黑叶猴等一大批野生动物实现放归自然,并不断扩大放归区域和范围,特别是曾在野外消失的野马、麋鹿,已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9只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目前,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
通过对德保苏铁、华盖木、百山祖冷杉、天台鹅耳枥、普陀鹅耳枥等近百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使部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目前,全国建有近200个各级各类植物园,收集保存2万多个物种,占植物区系的2/3。基本完成了苏铁、棕榈和原产中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野外回归约120个物种,其中多为中国特有种。
@北京动物园——北京动物园:大熊猫“吉妮”因年老肾衰引起腹水,致心衰死亡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743156
人民日报——中国珍稀濒危物种实现恢复性增长
http://env.people.com.cn/n1/2021/0113/c1010-31998543.html
中国新闻网——大兴安岭首次从空中采集到野生动物活动画面
http://www.chinanews.com/sh/2021/01-13/9386117.shtml
中国绿色时报——普氏原羚现身青海大草原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21-01/13/content_3347466.htm
声音四——全球动态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11日举行的“一个星球”峰会上,呼吁国际社会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气候行动。
古特雷斯说,从新冠疫情中恢复的过程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改变前进方向的机会,以使人类走上一条与大自然不相冲突的道路”。
他指出,人类在不断污染空气、土地和水,并使海洋充斥着塑料。“大自然正在报复我们:气温达到创纪录的高位,生物多样性正在崩溃,沙漠正在扩大,大火、洪水和飓风变得更加频繁和极端”。
古特雷斯提醒各国关注新冠疫情造成的毁灭性后果。他强调:“从新冠大流行中恢复是我们改变前进方向的良机。依靠明智的政策和恰当的投资,我们可以规划出一条道路,为所有人带来健康,恢复经济,建设抵御能力并拯救生物多样性。”
人民中国公众号——日本再次发布“紧急事态宣言”,疫情下大熊猫宝宝温暖人心
https://mp.weixin.qq.com/s/lt0NsD_mGCBGszTT8GrX-A
新华社——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气候行动
http://www.chinanews.com/gj/2021/01-12/9385112.shtml
人民日报——非洲国家积极推动能源绿色转型
http://env.people.com.cn/n1/2021/0112/c1010-31996888.html
中国环境报——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成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
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1-01/08/content_101196.htm
经济参考报——绿色转型将成日本经济新动能
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21-01/13/c_1126976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