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乐水行 |
文图/汪永晨 编辑/杜陈
2020年2月26日, 我们走完了拒马河支流琉璃河上的琉璃桥后,正在记录中国古桥的昨天与今天的史华建议,我们去找一找永定河上的金门闸。
志愿者张健在导航上没有找到怎么去金门闸,但是标识了金门闸所在的房山窑上村。
从琉璃桥到金门闸要穿过很多村子,在这非常时期每过一个村儿都要查下体温,登下车号,留下手机号和 姓氏名谁。非常时期的乐水行带上了非常时期的特色,查的人态度都很好。估计也就都是村民担负起了保护全村人健康安全的这份责任。
金门闸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建立在京西永定河卢沟桥下游 31公里处右堤的一座著名的水工建筑,它的建立在永定河水利工程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为永定河的分洪减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历史价值不容置疑。
永定河史称浑河。 《金门闸浚淤碑》上有
创建由来:永定河水性湍悍,挟沙而行,沙淤河高,河高坝下,故必数年一小修,其间乾隆三十八年(1773)、道光四年(1824)、同治十一年(1872)均为大修。唯宣统元年(1909)之重建的金门闸,是废草闸而建石坝之一百七十年后,又复还其闸,并保存至今。
我们按当地人说的在走上一条大堤时有点儿疑惑,这是永定河吗?一望无际,没有水,只有沙坑和稀稀拉拉的树,几个戴着口罩的村民站在那儿你一句我一句的聊天儿,我们问他们知道金门闸吗?他们顺手一指,原来就在眼前。
当我们站在古老的金门闸前,精良构筑的水工设施,雄伟的气势,真可以说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
如果不是史华,有对古桥研究的兴趣,如果不是张健导航的准确,我想乐水行是很难走到永定河上这座让人难以释怀的古闸的。
金门闸共计十五空,南北长100.6米。1937年,改南端两空为铁闸门,作农田浇灌之用,其余各空均废。
金门闸是 典型的清代水工建筑物。在上下游八字翼墙的端部,装有两对石刻卧犬和卧牛。所有架桥的梁板和闸板都以红松或黄松为材料。如今木结构已面目全非,倒是那些大石墩子不离不弃的屹立着。
当地的村民说这两个大卧牛,也就是十来年前被当地什么部门给拉走了?中国的文物被什么部门拉走的,不知有多少。
这位40多岁的村民说他小的时候到这儿玩儿,永定河是河,有水。几十年的时间让一条大河成了今天的荒野。
当年,金门闸的位置,正是全河堤距最窄处,又当凹岸,所以多次加高改建用来分泄洪水,其历久不废的原因,是由于位置选择适当。其多次改建,主要是由于河道淤垫加高的缘故。
此闸在古代为保卫永定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曾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聪明智慧的结晶。
网上有介绍说如今闸虽废但旧迹犹存,其宏伟之气势,建造之精良足以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永定河上的古代建筑文物,除了卢沟桥之外,就要数金门闸了。
金门渠作废,金门闸无人管理了,现在石闸周围荒草萋萋,碑倒桥断,桥板遗失,无人过问。
几个村民指着古闸前面的一所房子,他们说你们一定要进那儿看看,里面有很多石碑,有个老头在那看门。我们去了,敲了半天也没敲开门,有人说老头生病了,昨天走了,这么重要的一些古碑就一个老人在看守着吗?
网上对此也有记载:现存的五块石碑,已有两块倒地。其中四块石碑都是各年的修缮纪要,只有乾隆癸巳(1773年)立的一块石碑,规模最大,上刻乾隆的《金门闸隄柳》一一首,今录于下:“隄柳以护隄,宜内不宜外;内则根盘结,御浪隄弗败;外惟徒饰观,水至堤仍坏。以理本易晓,倒置尚有在;而况其精微,莫解亦奚怪。经过命补植,缓急或少赖;沾标兹小助,探源斯岂逮。”
网上有人呼吁:金门闸是我国水利史上有研究价值的文物,石碑又是宝贵的古迹资料,任其荒废,实在可惜。呼吁文物部门给予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保护。
而对于非常时期乐水行的我们来说,更为担忧的是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在这么大的一片流域所在地无水!
我们临走前那位村民说,政府正在调水,要不是疫情可能会调来水了。
疫情过了,我们还会来这里乐水行。希望那个时候能像这位村民说的永定河在这儿就有水了。
北京的大河小河,我们绿家园乐水行在记录。
汪永晨 永定河金门闸
2020 2 26日
部分照片由史华拍摄,在次感谢!要感谢的还有志愿者司机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