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汪永晨
汪永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569
  • 关注人气:7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9-07-09 22:12:31)
分类: 19文章

文图/汪永晨       编辑/杜陈

2018831日    黄河古灌渠

      8月的最后一天,黄河十年行的队伍又走近了一户要用十年行时间跟踪采访的人家。

2010年,“黄河十年行”在沙坡头景区拉客的人中挑上的张希科。那时,他们农家乐年收入为45万块钱。那年,张希科的目标是挣到10万块。

从那以后,几乎每年金葡萄庄园主人张希科都会骑着摩托在景区门口等候我们。每年见到张希科,他那对生活的憧憬都在感染着我们。

  那年,张希科告诉我们,沙坡头发展起来以后,原本祖祖辈辈种地的村民的生活变得多种多样。不过,像他这样有能力,有头脑做农家乐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种地,种果树。

2011“黄河十年行”采访张希科时,他一直都显得异常兴奋,他说2011年农家乐的目标已接近实现,收入马上就到10万元了。

那年,让张希科高兴的事还不止这一桩。儿子结婚了。张希科邀请“黄河十年行”的一行人去儿子的新房看婚礼当天的录像,场面很喜庆。新娘子陪嫁品里有一台电脑,张希科就请人为自家的农家乐做了一个网站,只是网站还没有备案,尚不能运行。

  2012年我们问张希科家里的收入到十万了吗?他笑得合不拢嘴地说,有了15万呢。

  2012年,家里添了孙女,女儿也终于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3年 抱孙女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4年 祖孙

2013年,我们在张希科家时,院子里的燕子和麻雀飞来飞去,我们好奇地问他:你家怎么有这么多小鸟,它们不吃你的水果吗?

张希科说:“都是为了生存,小鸟也不容易。有小鸟是我家的福气。有小鸟吃的,才有我吃的。我不会驱赶他们,即使它们吃我的葡萄,它们能吃多少?我不会伤害他们,这些鸟儿,你伤害了它,它们回报复你的。

2013年,同行中有人问张希科:当地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如果占你们家这片地要你们搬迁,你们怎么办?

说到这时,张希科的眼睛中流露出一丝阴郁。他说:“是听说了,我们这儿已经规划了,至于怎么规划的,我并不清楚。如果将来,真的要搬迁,哪怕自己花钱从政府手里把这房再买回来也行,因为这里给我们家带来了幸福”。

  2013年,我们问张希科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会回来吗?她说:“我总是要有我自己的追求和生活的,不会回家来的”。

  2014年,张希科说:现在的生活是天天过节。年收入突破30万元不是梦想了。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4年 全家福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6年 拿到景区去卖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小姑娘长大了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 小姑娘又有了一个妹妹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在张希科家的葡萄园里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 “黄河十年行”和张希科一家

    张希科的乐观没有变,但是这几年家里的收益却在下降。一是来吃饭开发票的少了,也就是说公费吃喝的少了,来的人消费也低了,这让家里这两年的收入少了不少。再一个,景区未来的发展还让不让他们继续在这里经营,他们自己做不了主,这自然会更影响着他家的发展。

     我们和这一家人说再见时,张希科的妻子和儿媳对此都有着不小的忧虑。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青铜峡大坝(周嘉宾拍摄)

宁夏平原,一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那里的青铜峡大坝和古渠也是“黄河十年行”这些年一直在跟踪记录的。

    从银川到吴忠的路上,黄河孕育的沃野良田呈现出一派水乡风情。路途所经之处,到处是大小的灌渠。2010年“黄河十年行“第一年时,中科院地理所地貌研究室副主任黄河专家尤联元说:正是这些干渠、支渠、毛渠编织成的网,将本来干旱的塞外浇灌成美丽的人间。

2013年“黄河十年行”走到青铜峡水利枢纽吴忠市青铜峡镇时,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当地学者告诉我们:青铜峡有一座始建于1958年的水坝,但是直到1978年才全部建成。长达694米的大坝将黄河拦腰截断。青铜峡设计库容2亿立方米,但由于多年的泥沙淤积,其库容到2013年已不足4000万立方米。

     据这位知情人讲,青铜峡坝体被发现己有多达2000处裂缝,专家研究论证三年多了也未能给出解决方案。年迈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其灌溉能力正在急速下降。

   9年来,“黄河十年行”都会在青铜峡下游不远处看到今天的唐徕渠,奔腾的黄河水在这里倾斜而下,跳动着奔向各大灌区。在唐徕渠的旁边,是另一座同样著名的汉延渠,不管怎么说,这2个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唐徕渠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
汉延渠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古渠边的老铜牛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青铜峡水利博览馆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青铜峡水利博物馆

         2013年“黄河十年行”在青铜峡水利博览馆里,馆长包旺勤细致地介绍了从古代到当代宁夏水利建设的成就,透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我们了解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先民为了水利事业所付出的艰辛。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古渠

         比如,在李元昊时代,水利工程不合格,所有参与建设者是要被杀头的。所以我想,能不能说正是因为这些努力,才有了现在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局面?

       黄河十年行每次走到这里也总会问这个问题:2600多年前修的唐徕渠,为什么一用就是上千年,直至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而我们今天修的大坝,却不但寿命大大减递,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6
古时的灌溉制度

       2018年第九年的“黄河十年行”到水利博览馆时已经关门了,但是一位里面的工作人员看我们那么想进去看看,竟然同意让我们去了,真是意外的惊喜。

我们再进水利博览馆,再看唐徕渠的沙盘模型和上次一样,依旧感概万分。唐徕渠被称为是可以与四川都江堰媲美的无坝引水工程的典范。

      在青铜峡附近,古代水利工程师利用这里的地形地貌,构筑16里长引黄河水入渠,可引黄河20%--25%的水量。后经不断完善,设立溢流堰,水闸,退水闸,使得黄河水根据水量变化自然流淌到渠首中。

经过历代的完善,现在的唐徕渠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等县向北流去,到平罗县终止,全长322公里,有大小渠道五百多条,灌田90亩,居银川平原十四条大渠之首。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
宁夏古渠图

      相比建于现代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区区几十年的历史,便疾病缠身。当然,我们很难对比现代水利与古代水利的优劣,但在尊重自然上,现代工程显然输了。

        20132018年“黄河十年行“在水利博览馆里,我们还拍到了清代用的水法和乡规民约。讲解员特意告诉我们,在清康熙、乾隆年间都大拨银两兴修水利。从放在这里的照片中我们也可看到当时水利设施颁布的制度。只是到了晚清由于腐败,水利设施才有所败落。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
黄河流域图

      2013年,黄河史学者徐海亮先生说,古渠用今天的眼光看当然也有问题,但是它在水的再利用、在冲沙肥田、和水的冲涮减少土地的盐碱化等功能上,都起到着资源循环利用,人与水共生,共存的作用。

      宁夏水利博览馆馆长包旺勤说,从灌渠的发达程度来说,现在无疑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每年分配给宁夏的黄河水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黄河水的时多时少,总归是非常有限。但人类的需求似乎是无穷的,经济是要永远发展下去的。如何去思索水的长远及有效利用,也许,我们还得真跟古人学学。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
黄河水车轴

      2017年第23届国际灌溉排水大会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68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在墨西哥召开。我国推荐的宁夏引黄古灌区工程、陕西汉中三堰工程、福建宁德黄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第四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宁夏自秦朝起就开始屯垦开发。引黄古灌区历经汉代的移民开发、屯垦凿渠,唐代的筑堤引水、垦荒开田,元代的建闸设堰,明代的疏浚修治、改立石闸,清代的地丁合一,奖励开垦,一步一步地推动了宁夏平原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以及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完善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灌排渠系布局合理,目前灌溉面积828万亩。

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十七——黄河古灌渠
2018
拍于宁夏水利博物馆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现己有17个古灌溉渠分四批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灌溉水系是许多古城、古村镇的重要环境保障和文化基因,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研究挖掘其科学技术价值和历史经验,对当前水利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传播这样的黄河文明,“黄河十年行“在边走,边发现,边传播,是记录,也是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