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汪永晨
编辑/杜陈
2018年8月28日
走近黄河源寺庙边驼铃带来的民族
2018年8月28日,“黄河十年行”,从甘肃碌曲到循化,路上“雕塑”的大山让我们几次停车。

2018年山雕
每年“黄河十年行”走在这儿,我总是心存矛盾,一方面觉得这么美的景色,因知名度低,来分享大自然的奇特的人太少。一方面又觉得,哎呀,还是让它藏在大山中吧,不要被我们人类惊扰。她的美,是伟岸与娇柔相间,红绿搭配。

2018年循化的大山

2018年行驶在循化的大山中
循化,是撒拉族的故乡。今天我们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研究员易华的带领下,先到了传说中撒拉人坐着骆驼来到的地方。
这里的骆驼泉就是800年前撤拉人在这儿落户的见证。今天的这里,正在大兴土木的要发展旅游。
撒拉族所居住的地方,是一个民族融合得非常好的居住地。在建筑中既可以看到藏族,汉族的风格,也可看到撤拉非物质文化遗产篱笆楼的精巧。

2018年篱笆楼
保留古树,是撒拉人的习俗。所以在这里,百年的古树随处可见。它们和清真寺的宣礼塔一起召示着自然与宗教在撤拉人心中的地位。
从民族习俗来看,过去撒拉人结婚时往往表演“骆驼舞”或“骆驼戏”,其内容就是追述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迁来的经过。

2018年撒拉人迁徙的经历
撒拉族的族源,根据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从土耳其来的,一说是从哈密来的,一说是从撒马尔罕来的。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撒拉族源自中亚撒马尔罕。
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的历史,近年来被一些历史学家证实。其祖圣尕勒莽、阿哈莽的坟墓与《古兰经》手抄本仍在街子清真大寺内保存。
今天“黄河十年行”到了1964年在北京唱过花儿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撤拉婚礼传承人韩占祥老人的家中,看到了这本写在羊皮上的《古兰经》的复印件。78岁的老人在家中挥毫,为我们写下了苍劲的五个大字:黄河十年行。

2018年78岁的老人挥毫书写

2018年撒拉族清真寺

2018年循化黄河边
撒拉族祖先到循化定居后,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杂居融合、繁衍,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撒拉族。
今天,当地的名人,对撒拉文化和齐家文化都颇有研究的马林义专门带着我们“黄河十年行”的一行人进了河源寺庙。

2018年黄河源寺庙
河源寺庙(汉语,原名河源神庙),意为黄河源头的神庙;藏语称其为“拉康赛饶”,意为橙黄色的神庙。
当年河源寺庙是奉清雍正皇帝,“建庙以祀河源之神,在黄河源头修建一座水神庙”的圣旨,于雍正九年(1731年)从国库中拨白银5183两,在循化县城北部黄河南岸的木匠滩修建了该寺庙,历时一年竣工建成,占地面积约20亩。建了殿阁上下两层,左右配两庑,大小两道门。大殿为望河楼,内塑有面临黄河的神像,姿以巡阅,守护观望着东流的黄河。意为守护黄河安澜,滋润大地,造福黎民。
建成后,朝廷每年从河洲厅国库中赐予河源寺庙所需的口粮、衣着、香火钱。每年给白银66两,粮食122石,约9760公斤(年给香蜡银24两,衣单银首僧4两,僧众每人2两,首僧口粮8石,僧众每人6石),作为寺庙的管理费、祭祀和僧人的生活费用。这一制度(待遇)延续至民国18年,即公元1929年,被县长年冰如取消,后再未恢复。
河源寺庙的原20亩土地,由于厉史久远,黄河时常泛滥而冲失了一部分,加之2006年县政府征用了7.23亩,现只存有6亩多土地。

2018年寺庙里的小僧人
很有意思的事,在黄河源寺庙里,有两个穿着喇嘛服的小男孩在诵经。问他们后得知,每天要诵经六个小时。整个寺庙里都能听到他们的诵经声,之大声,之认真,之童意,不禁让我们想到,这是下一代人,对黄河的祈祷,对黄河的祝福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