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黄河十年行”纪事之九——留住古柽柳,我们不放弃

标签:
黄河行 |
分类: 19文章 |
文图/汪永晨
2018年8月25日
第九年“黄河十年行”,大家最关心的,可能还是要数黄河边的那片古柽柳林了。2010年年,“黄河十年行”第一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片古柽柳有四个世界之最,但因要修羊曲电站,600棵老树即将被淹没在水库中。
青海同德黄河边的这片古柽柳林2010年年被发现,是占据四个世界之最的古柽柳林。树龄最长,最长者超过300年。胸径最粗,最粗者达376cm。高度最高,最高达16米。野生分布海拔最高,海拔2700米。
数百株的古柽柳在一起,形成了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默默守护着黄河东流去。
2018年 黄河滩上的古树群落 (周嘉宾拍摄)
2018年 古树边的大山
一直在关注这片古柽柳的民间环保士邵文杰在我们出发之前写了了一篇文章:再见吧,古柽柳。
文章中说,命运之锤终于对它们宣判了,这锤子本该在两年前落下,两年来,无数人希望可以改变这把锤子的轨迹,现在看来,一切徒劳。
8月7号,青海省宣布了位于同德县然果村,黄河滩地上一片古老的柽柳林的最新安置方案为:迁地保护。
所谓的迁地保护就是移植,对于这片举世无双的柽柳林来说,等于判了死刑。而且这个方案和之前的并无明显区别。
“黄河十年行“从2010年采访了这片古柽柳的发现者吴玉虎以后,就一直和他一起,为保护这片古柽柳而呼吁。
可是今年,“黄河十年行”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采访吴玉虎的时候他说的是:“尘埃落地,我能做的事情都做了”。
羊曲水电站还在规划中的时候,吴虎曾经充满热情的奔走呼告,希望水电站可以改方案,尽量保护下这片完整的古柽柳林。因为在科学家眼里,它独一无二,价值远远超过一个水电站。再不济,它也是黄河生态的一部分,而水电站,却要破坏黄河的自然生态。
让这位充满正义与良知的科学家说出,尘埃落定,我能做的都做了,是一种多么的无奈。第九年的“黄河十年行“认为,我们还不想放弃,我们一定要去看这片老树,看看保护下来它们,我们还能做什么?
2018年 羊曲电站
2018年 已经花了60个亿的羊曲电站
因为我们的大车进不去夸越黄河的柽柳林,所以我们在当地租了一辆皮卡。
在车上,我们和当地的司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我问他如果建电站你们搬家可以得到钱的补偿,但要淹掉这片拥有四个世界第一的一片古树,你是要地被淹掉补偿的钱,还是要古树?他不假思索的说,当然要钱。
我说,这可是全世界只有你们这才有的古树,别的地方没有!这个问题他想了一会儿说,钱的力量太大了。
2018年 走在河滩中
2018年 羊曲电站边的大山
前往古柽柳林的路上,司机告诉我们这里前不久刚修好的高速路又塌方了。我们只好在河床里压着鹅卵石,冲着跨越一条条激流,在河滩上穿行。
我们一行四人包括国家林业局原科技司副司长黎云昆在太阳还没让天全黑了之前,赶到了这片古柽柳林。
2018年走向古柽柳林的路上(周嘉宾拍摄)
2018年 长在黄河滩上的古树
2018年 黄河滩上的百年古树
2018年 长在黄河滩上的古树
黎司长在刚深一脚浅一脚的进了了河滩地里时就说开了:怎么说这里是泥石流,会对古柽柳的生存有危险?这分明就是河滩地。正是这河滩地的滋养,才使得这600多棵古树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走近最大的那棵古柽柳的时候,天全黑了,风中的树叶像是在和我们低语,又圆又亮的月亮看着我们在为古柽柳的命运着着急。
2018年 古柽柳
2018年 古柽柳的枝叶 (周嘉宾拍摄)
2018年 古柽柳
2018年 夜色中的古树柳
2018年 小叶杨边的玛尼堆
2018年 黄河边古树边的月亮
那一刻,黎司长着的急还有,对这片古柽柳最后的评审说:“这些树只有一百多年”。难道他们没有看见,这些树的根部埋在泥里还有不少吗?如果只量上面,不量下面,怎么能判断出准确的树的年纪。再说了,眼前这么大的树,100年怎么可能长成?有专业有良知的科学家不应下这样的结论。
在这棵古柽柳旁边有一棵也有数百年高寿的小叶扬。黎先生说,把古柽柳移走了,这棵高大的小叶杨呢?它们可是伴生植物。迁的话,这么高大的树,是去头去根儿,那它还是一棵健康的树木吗?那不成了残疾树了吗?
就在这棵高大的小叶扬前面,有村民们立的玛尼堆和披在树枝上的哈达与经幡。黑天中,它们在风中摇曳。
在月亮和手机电筒的帮忙中,我们拍到了了古柽柳那宽阔的胸怀。那一刻我想起了我们关爱自然的人常说的一句话:古柽柳,小叶扬,我们在一起。我们不会放弃你。
决心在那一刻是下了,但漆黑的夜晚要想走出这片古树林,我们可有点惨迷路在黄河滩的树林里。好在还算运气,来巡视的人在我们完全找不到方向时,带我们走出了深一脚浅一脚的黄河滩的古树林。
2018年然果村边的小卖部里
去年“黄河十年行”时,我试图走进然果村,可是被几个大汉拦在了村外不让进。去年,新村就没有盖好,村民们就是自找门路去住,去讨生活,今年还是这样的状况。
在小卖部里我们问他们愿意搬进离老村并不远的新村吗?他们直说不愿意,因为老村住惯了。他们也知道人们在为这片古树争论着。这位女士说,自己当然也为家乡的这片古树自豪。
今天的集体日记是中国科学院袁志彬写的。他写的比较简单:大家出发,前往尕玛羊曲。我们到了羊曲水电站现场,没有发现施工的迹象。随后,我们又到兴海县河卡镇羊曲移民新村。在这里兵分两路,一路是由汪永晨、赵连石、黎云昆和周嘉宾四个人组成的小分队租车(皮卡租金800元)前往位于同德县黄河谷地的古柽柳现场,进行了调查;另一路深入移民新村的汉族和藏族两户人家进行了深度访谈(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移民新村的房屋质量、补偿款的发放不到位、基层干部的欺凌霸权等),并在这里吃了晚饭(每户付款200元)。访谈前,我们还到移民新村不远处的尕玛羊曲黄河旧桥现场,并对比了远处新建的黄河特大桥。晚上,我们又回到兴海县新世纪酒店。
今天大部队没有看到古柽柳林。今天,为我们开车的当地司机在几处塌方断路,摸黑中,比预想的要多了好几个小时才把我们带出黄河滩却没有提出加钱,尽管他说钱的力量太大了。我多给他200块时,他竟然说:说好了800就800。明天,“黄河十年行”还要再去看看那片古柽柳林。大车进不去,哪怕只在它们对面的黄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