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19文章 |
何力: 问
我想问的是,一个物种在被大环境几近灭绝的状况下,已经无法形成自身繁衍物种能力的情况下,它的保护价值是如何的?
如何来确定,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后,我们产出的处理价值观,是否还有其他?
针对性的除了保护,其抢救性的严谨的科研 是否有科研机构在介入?
任增颖: 答
@舟山千岛海洋环保公益 何力[握手][握手]
您的问题很理性很现实。
根据我这些年的实践观察,
几乎只有濒危或者濒临灭绝的物种才会引起某些层面的关注,
当然,有些已经功能性灭绝了才会走进一些人的视野。
自然规律是无法逆转的,该灭绝的,人力改变不了。
有些动物,比如说长江江豚,这些年的生境得到了一定的改观,其濒危的进程得到一些缓解,这与国家环保政策的落实是有密切关系的。其生境改变了,命运自然会改变。
而海水江豚,一直都是生活在被遗忘的时空里,
主要原因是各个层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是媒体舆论导向,甚至有误导公众,让很多人认为只有长江里才有江豚。
另外,中国的诸多海洋保护公益活动,多年来停留在海岸边捡垃圾净滩的舒适区里,不肯再多做一点努力。
中国沿海的海水江豚每年的死亡量在3000多头左右,这个数字是完全保守的估计。
换句话说,我们从2012年开始,就一直在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是因为我们不想等到海水江豚也快死光了的时候才呼吁大家来关注。
8个年头,实践证明,各种净滩捡垃圾的公益活动还在依然进行着,海水江豚还在被误捕被死亡的命运中挣扎着。[微笑]
就某个单一物种的保护而谈保护,实际上是找到一个抓手而已。
真正需要重视的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换句话说,保护其家园。
长江江豚还剩下1000多头,
海水江豚每年死于非命的有3000多头,[微笑]
这就是现实和差距。
自古以来,会哭的孩子才会受到更多关注,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
海水江豚的保护,如果再不重视,只能等到也剩下不到1000头的时候,再有人哭着喊着要保护”渤海河神”,”海猪”了。
可以确定的是,到那时哭着喊着的人,一定不是我。
至于说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产出的是什么?
治理滇池,已经花费了几百亿?产出的是什么?
很难界定。
这些年各类环保及海洋公益机构每年花掉的钱,累计起来是多少呢?产出?各种垃圾少了吗?
这些问题,本身就无解。
只有行动才能带来改变,
怎么样的行动才是有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