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汪永晨
绿家园2019过年生态游在泉州走上了洛阳桥。
我们中国的古桥真不少!不过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在哪儿,知名度并不高。

大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在福建泉州,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对它做了很高的评价。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的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古万安渡,在泉州城北的惠安、晋江交界处的洛阳江,是官绅商旅南来北上的必经之处。
因洛阳江波涛汹涌,江流湍急,时人形容此江为“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泊宅篇》),并说“用四两纱线,系石下坠,沉入江中,尚未能测其深浅”。
自晚唐始,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湾港口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云集于此。万安渡给福建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极大障碍,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洛阳桥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六年时间才建成,耗资1400万钱,这些钱都是由卢锡等人募捐集资而来,没动国库分文。更为重要的是,蔡襄、卢锡等人集思广益,科学地解决桥梁建筑及固基问题。
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

千百年来,一提起洛阳桥备受赞颂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实建造洛阳桥的实际主持人却是卢锡。
卢锡,生卒年不详,峰尾卢厝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卢锡在涂岭虎岩寺受教于其父卢仁,与他一起读书的还有他的外甥蔡襄。史志载卢锡“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建造洛阳桥。
洛阳桥在建筑上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里。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近千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的一大创造。
不过,我们在洛阳桥的时候,差不多下了一个决心,以后再也不吃牡蛎了。
因为在桥下边,我们先看到一个妇女跳着两大筐牡蛎,在深一脚浅一脚的挑战出来。接着就看到三个妇女跪在海泥里挖。

挖一会儿又要拔腿艰难的前行再继续挖。以前吃牡蛎,从来没有想过它们是怎么被挖出来的呢!太辛苦了。更没想到人古建桥还用上了牡蛎的功能。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说,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么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如果不看介绍,这还真是我的疑问。
这又是修筑桥梁的工匠们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韵,采用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这种石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之为筏型基础。其植蛎、减缓水流以助固基等科技创新方法也为人们赞叹,闽南一带宋代所造的石桥,大多仿造这种做法。
洛阳桥建成后,向来行人视为危途之洛阳江,自是一桥飞架,南北畅通。行人凌波而过,如履康庄。它对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卢锡不入仕途,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造福地方,泽被后代,堪可流芳千古。

桥,一辈子走过的,看过的不知有多少。可走过洛阳桥后才更理解了桥的伟大不仅在沟通,还在人类的智慧和与自然的相交相融。谁会想到在我们中国的建桥史上,牡蛎还立了大功。谁又会想到,吃牡蛎得来的那么不易。
桥,集历史与今天于一身;
桥,融人与自然于一体;
桥,是建筑、是文化、是智慧;
桥,不仅仅是沟通,更有精神。
编辑/杜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