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他三尺又何妨

(2018-11-01 18:45:43)
标签:

绿家园

分类: 18文章

       文图/汪永晨      编辑/杜陈 

      桐城,中国人知道那里的不知有多少如我,是从桐城派知道的。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让他三尺又何妨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


让他三尺又何妨

          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桐城人,


让他三尺又何妨

         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让他三尺又何妨


         可惜我们寻找白鳍豚、江豚之后,从铜陵到了桐城,文庙刚刚围起来修缮。幸好看门老人看我们远道而来,让我们站在门口张望了一会儿。


让他三尺又何妨

         桐域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初拓展重建今址,为元明清以来桐城孔的礼制性建筑群。


让他三尺又何妨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让他三尺又何妨

         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文革”开始,1966年8月其门楼遭毁,1985年开始“整旧如旧”,进行了第二十次修葺,并立碑铭文以纪。

  

          中国的文物古迹,历朝历代没有一段伤心往事的,中国的大自然没有经过“人定胜天”的,少。


  文庙内设有桐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年,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让他三尺又何妨

       安徽省桐城市市区是座古城,一直有着“文都”的美誉,大概是因为中国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在这里发源的缘故吧,桐城市内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随处可见。城内有许多小街巷,如“一人巷”、“钱尚书巷”、“双井巷”、“讲学园巷”、“小河边巷”等等,但最为闻名遐迩的街巷是“六尺巷”。


让他三尺又何妨

           六尺巷的闻名,是前几年春晚的节目。据说那以后这里曾一下子热闹起来。


  “六尺巷”是一条100多米长、2米宽的小巷,铺着鹅卵石路面。据县志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京城做官。他老家桐城的亲人起墙脚做屋时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地皮发生争执,家人去信请他出面处理。


          这位大学士看后立即回信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就是叫家人应当退让。家人看了信以后,主动让出三尺。邻居吴氏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三加三等于六,这就成了“六尺巷”,也就是相当于2米宽的小巷。从此“六尺巷”在张英的家乡、现在的安徽桐城市传为美谈。

让他三尺又何妨


       张英在桐城市城郊两条小河交汇之处建造了“双溪草堂”,书斋门联题着“俭勤自是持家本,和顺端为受福基”。他强调“俭勤”、“和顺”。意思是“俭朴”、“勤劳”、“和睦”、“顺达”,这也是中国古来的美德。


让他三尺又何妨

          康熙皇帝还给“双溪草堂”题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说的:“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让他三尺又何妨


          今天桐城六尺巷出名了,可张家、吴家原本的老宅子没有了。不过原址己清空,准备“复原”重新修建。


         今天桐城的北大街、南大街,少了惜日的繁华,尚留桐城派展览室,明代的衙门,那小屋让人难以想象当年的权势。当年的桐城商务印书馆,现在也成了民居,里面住着一位90岁的老奶奶还在石头水池上敲敲打打的洗衣服。


让他三尺又何妨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让他三尺又何妨

        古城里的老城,今天看来有点残破,倒是出了不少名人的桐城中学里,桐城派四祖之一姚鼐200年前种的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