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汪永晨
编辑/杜陈
2018年9月3日“黄河十年行”离开乌梁素海到了包头黄河边的黄河谣工匠博物馆。
自古以来,黄河做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蒿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2016年,一个以展示黄河沿岸历史文化的博物馆"黄河谣工匠博物馆"建立。收藏展示黄河沿岸生产生活用品两千余件,藏品跨度两百余年。
博物馆内以黄河沿岸真实老建筑为原型、通过建筑艺术和陈列艺术进行艺术创作、打造了油坊、酒坊、织布坊、地毯坊、豆腐坊、粉坊、磨坊、鞋匠铺、铁匠铺、医药铺等二十余座各类工匠铺,表现黄河沿岸几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场景。

2017年,黄河十年行到那的时候,工匠博物馆的主人李天东告诉我们这个博物馆是他自掏腰包四千万建起来的。
李天东27岁开始收藏,收藏了30多年。收集了大量的民俗的和工匠的文物。如果把所有的收藏都展示出来,显然是不现实的,他就以黄河沿岸的文物为一个切入点,还原工匠工作的场所和工作的工具和整个的生活状态。

这里展示有24个不同工匠的驿站,大多是走西口那个时代的。
过去的郎中,人医、兽医不分,只是药的剂量不同,工具的大小也不同。这里收藏有药碾子和各种铡刀。比较珍贵的是清中期的男女两个针灸图,非常精确地标出几百个人体穴位,用蝇头小楷写得非常详细。

在黄河谣工匠博物馆里还可看到,在没有瓦以前,房子上的水顺着土槽流下来。过去一些老的寺庙都延袭这种排水方式。如果水直接顺着墙流,就把墙冲坏了。古人在建筑方面的防水智慧在这里可一目了然。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一个国家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是要靠博物馆的收藏来传承的。所以这些虽然是民间的东西,但我们这一代人再不做传承的话,可能下一代都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了,现在博物馆里边的许多老物件,不少年轻人包括40多岁的人都已经不认识了。
今年黄河十年行到黄河谣博物馆,李天东又去到另外的地方帮忙建博物馆去了,他的儿子李沙带我们在博物馆里一件一件老物件地看着,一个一个生活场景说着。
办博物馆不容易,在黄河边,办工匠博物馆更有难度,但是李沙和他的同伴黄翔,两个人不但想把这个博物馆办好,还希望搜罗更多的跟黄河文化有关系的老物件,不为别的,就为了传承黄河文化。

中国人大多不愿进博物馆的原因,李天东认为主要是展品展示的单一性,全放在玻璃柜里摸不得,于是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采用窥探式的,开一扇窗,推一扇门进去看。
李沙说,把古老建筑的美好艺术地展现出来。参观者可能对展示的民俗、老物件不感兴趣,但一定对美景感兴趣,一定会怀旧。所以试图把这些土坯的建筑做得更漂亮,接近现实,对文化的传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把古老的黄河文化,展现在今天的“黄河谣”,和我们“黄河十年行”有点相似。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黄河生态,还有这些生态相伴的文化,希望让黄河文化代代相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