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汪永晨
编辑/杜陈
8月30日黄河十年行是摸黑走进的腾格沙漠。凤中的蒙古包里露天的顶能看到天空。在这样的意境中入眠,梦真真的是“乡”的。
早上起来蒙蒙细雨。蒙古包的主人开着带斗的车,颠着颠着就把我们带到了沙漠的一片乱石山中。

就是这片乱石山的石头上,至今保存着远古传至今天的岩画。

雨中和石头上的生活场景在一起时,想与之对话的欲望十分强烈。

贺兰山的岩画在世界上跟有名,但它们一直沿至腾格里的沙漠中却少有报道。
同行的对这一带研究多有发现与研究的中科院易华研究员说,这里的岩画就是贺兰山岩画的延伸。

贺兰山东麓发现的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从对岩画的考证可发现,自远古以来活跃在这一地区的是羌戎、月氏、匈奴、鲜卑、铁勒、突厥、党项等,岩画正是这些民族的杰作,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
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在这些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
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黄河十年行在沙漠里住的这户牧民家,花20万建了5个蒙古包希望有朋友和他们一起认识远古的文化,保护这己传世万年的遗产。因为,这里曾经有几百块岩画。但是随着被发现,有文物部门挖了带走了,有盗贼窃取了,这片开放的,遗产,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户蒙古包里我看到正中的成吉思汗画像和成吉思汗语录:

武士的英雄,只有一辈子;
文化的英雄,会千秋万世。
同行的民族学专家易华把这两幅对联从蒙语翻译为:【英雄一世 圣人永恒】

离开这片记载着人类与自然演化进程的大山,我们继续在漫山的沙葱,开在沙漠中的小花中前行,我们还要去看看关注了8年,主席批示严肃处理的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后的今天,怎么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