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汪永晨 编辑/杜陈
2018年,8月29日,黄河十年行从循化出发,走在黄河大桥上时,一车的人叫停了车。
我们下车,为的是云雾缭绕中的黄河,简直就是仙境。晨雾笼罩在河面上和远处大山的雕刻交相辉映。鸟们在山与水中穿行,树们在雾中时隐时现。

对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颇有研究,并打算创办民间文物收藏博物馆的当地农民马林义站在黄河边感慨,黄河就是在这转了一个弯,就把撤拉族融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我们走进马林义家时,又被他家一院子的花,20多年前盖房子时留在房子里的大树和邻居知道来客了送来的热呼呼的大油饼所新鲜,所感动。

马林义告诉我们,在撒拉族的习惯中有这样的,就是宰牲节时宰了羊,邻居要是有穷人买不起辛宰,那么宰了的羊肉有一半都要送给穷人。助人,分享,诚信,在撤拉人看来,比天大。

马林义喜欢钻研,喜欢收藏。他说买双袜子十块钱,还要砍成五块,但是收藏,多少钱他也舍得。家里收藏了一块4000年以前石磨,他说会捐给国家。

马林义带我们去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撤拉婚礼传承人韩占祥老人家中看到的《古兰经》,骆驼泉及其传说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撒拉族先民为何背井离乡,离开中亚?如何带着珍贵的手抄本《古兰经》和故乡的水土,赶着骆驼,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街子的一眼泉边定居下来等。如果以合理的形式将《古兰经》中有关提倡和平和谐、团结合作、与人为善、助人成功、劝善戒恶、坚韧不拔、开拓进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经文当地人建议适量地刻在墙上,以激励对本民族同胞。

这部《古兰经》至今保存完好。共有30卷,分上下两函装,函封犀牛皮,其面压有精美的图案,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精制,全书共681页,正文墨写,书写工整,字体浑厚,校勘精细,外用丝绸裹缠,装在一个约6米长的长方形抽屉式木箱里。由于它是先民东迁所带之物,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视其为宝,为全族人所珍爱。

在马林义给我发来的介绍撒拉文化的文章中这样说到:我们应该看到,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面临新的考验,异化与被异化、影响与被影响、吸收与被吸收都将成为区域文化生存的常态。
而这既是一种无法躲避的挑战,也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机遇。因此,任何一位文化学者不能对正在发展变化中的撒拉族文化的最终出路盖棺定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撒拉族文化在大浪淘沙的洗练中没有完成最终意义上的涅槃,这条不断改变流向的文化河流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审视和思考的空间。

黄河十年行明天将走进甘肃广河齐家文化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易华说,仰韵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在这里汇集,形成了齐家文化,从而标志着黄河文明的正式形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