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汪永晨
编辑/杜陈
2018年7月3日,探险队带着我们完成了空中、水面上的出行。

从一上船,我们就知道此行我们有一次坐直升机从空中看我们的“50年胜利号”的机会。从空中看北极圈里的海冰,也可能还有北极熊在冰原上漫步,还可以从空中好好的体会时间、空间在天边的交汇。真是难以想象的憧憬。

可是,从我们启航一直到北极点,都是阴天。好不容易有一天风没有那么大,但是只有两个飞行航次的“窗口”可飞,就又叫停了,而且能见度很低。

一位来自巴西的77岁的老人,每次见到我都问:坐直升机了吗?坐直升机了吗?因为他是第12组很怕自己坐不上了。77岁上北极点,而且还跳进了北极点的冰海中,应该是发烧级别的探险爱好者了吧。

期待了很久,真的坐在直升机上时,窗外已是开放水域,没有了蓝色的浮冰和白色的冰盖。前几天飞过的人看到了破冰船旁边的大冰盖,可是能见度很低。我们今天能见度非常好,却没有了浮冰和冰盖,想在空中看北极熊,只能是想象了。

但是远处的一座座大冰川和空中漂浮的形态变化无穷的白云,却让我们一览了冰川与云的呼应,以及那份神秘,那份千姿百态。

在空中看,我们的“五十年胜利号”真小。看到这艘船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的一闪念是,人类在大自然中太太太渺小了。这种认知,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才下了直升机,船上又有通知了:分组冲锋舟出行。运气真好,驾驶我们的冲锋舟的是海洋生态学家莉姿。

我们这一行还没有看到过北极圈里的冰川呢。今天的冲锋舟出行就是要在冰川前感受近距离接触浮冰、冰川、岩壁及上岩崖上面的北极鸟。

我一直在感叹,1999年在北极看到了很多浮冰的造型,这次没有看到。坐冲锋舟靠近冰川的时候,终于看到了。蔚蓝色的大海上,晶莹剔透的浮冰,真的是让我们围着它们从各个角度好好地拍了个够。

对于曾经的广播记者,对于在中国发起了民间观鸟的志愿者,我可不能放过和莉姿在一个冲锋舟上的机会。

冰川、岩壁上的鸟们太多了!莉姿不停的给我们讲着岩壁上的它们的特点,它们的故事。岩壁旁的空中,不时有两只鸟的撕杀。

莉姿说:在空中抢食的鸟,不是能够南北两极飞的北极燕鸥。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以此为家繁衍生息鸟也是太了不起了。
冰冻的海洋本身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冬天的斜阳微弱的光线几乎带不来任何的温暖,气温多为摄氏零下几十度;一年中的很多时候,还是漆黑一片、寒冷刺骨。对大多数动物来说,不管是否生活在水里,大部分海面都已经冰冻的冬天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今天我们在北极冰川旁看到听到的鸟儿,据莉姿告诉我们,大多为雷鸟。属仅包含三个物种,即白尾雷鸟、柳雷鸟和岩雷鸟。它们都生活在苔原或高寒草甸之类的生境中。我们看到的它们,是生活在悬岸峭壁上的绿色地衣和苔藓上面做窝的。

这种鸟的脚上都覆盖着羽毛,这是一种保暖设计,但因其种类不同,脚上覆盖羽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一特征也影响到了雷鸟的命名。雷鸟属学名lagopus,lago源自希腊语,是野兔的词根,pus是希腊语中表示脚的词根,连起来意思就是“长着兔子一般(毛茸茸)小脚的鸟”。
为了躲避风雪侵袭,雷鸟和很多松鸡科的鸟类一样,都会用爪子和身体在雪地上扒出一个可以容身的雪窝。它们把身子埋进雪里,有时候只剩下一颗雪白的小脑袋露在外面,周围厚厚的雪堆可以挡住呼啸的寒风,让它们一夜安睡。

本来今天我们还应该有上岛的机会,可是风太大了,冰太多了,致使我们的船无法靠岸。作出这个决策的艰难,我是在驾驶舱里感受到的。而且被客气地请出了船舱。本来一直开放的驾驶舱,我出来后,就挂上了牌:“驾驶舱不开放”。
今天的天睛得出奇,在这样的大晴天里,拍远处的冰川和天空中的云,真是过瘾呀!享受呀!

下午,船从开放水领域也就是没有冰盖的北冰洋又走进不厚的冰盖,密集的浮冰区域时,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两头北极海象,这成了我们此行唯一看到的海象。也许我们一直没有进入它们生活的地盘。

看到这两头海象后我往船舱里走,这些天一直和我坐在一桌吃饭的南京母女,从她们一层船舱里伸出头来悄悄地说,海豹!我赶紧举起相机,拍到了它一半的身体。后来经莉姿确认,确实是一头海豹。
莉姿说,其实我们要是会看,前行的船外,那一个个它们的呼吸洞,是能常见到它们的。可是对她这专业人士来说常常能看到,我们这些外行,看到它们那还是要少见多怪的。
莉姿在给我们讲课时,专门有一讲是讲生活在北极地区的鳍脚类哺乳动物。包括有海豹、海象、海狮和海狗。

这些有鳍类动物,说它是海洋动物吧,它们生命中有不少时间都趴在岸上;说它是陆地动物吧,它们离开了海水或湖水又不能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和倍受关注的北极熊一样,鳍脚类也是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
网上也有懂的人说,事实上,鳍脚类的祖先与熊的祖先亲缘很近,如果这位祖先碰巧没有把爪子变成鳍,当今也应该被人们称作“猛兽”吧。可是如今,北极熊成了北极圈内陆地和海冰冰面上的顶级捕食者,而鳍脚类还在继续不尴不尬地被北极熊吃着……

在今天的大风中,我们又见到了一头北极熊,它们是我们此行见到的第16头。离开它以后很快就进入到了开放水域,只有说北极熊再见了,北极海冰再见了。
我们回到了巴伦支海
汪永晨写于北极圈北纬79度55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