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柔与刚 作者:姚润泽
(2018-04-23 20:18:09)
标签:
环境新闻乐水行绿家园 |
分类: 18文章 |
今天是4月21号,我们来到小月河,继续了走河爱河之旅。
天虽然下着小雨,但是我们志愿者朋友们如约而至。虽然一个个顶着雨伞,但兴致却丝毫没有退却。雨点打在河水中,打在路面上的小水洼里,打在这片曾是元大都的土地上。河水终年静静流淌着,而这小水洼也常伴着降水出现,只是元代的铁骑已经不知到哪里去了。只有河水边上的遗址公园,似乎还承载着些许这段故事的记忆。当年诺大的一个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如今只剩下小小一隅供人回想,实在是有些凄凉了。
蒙古人曾在这里建立元朝,满人曾在这里建立清朝。然而中国依旧是中国,他们慢慢在历史长河里淡去,他们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中了。
杨春林老师介绍道:这或许就是中华民族柔的一面。西方国家没有形成包容兼济的思想,而到了现在欧洲也宛若我们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而中国人则相反,倒是在不断和其他民族交流的过程中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了。这种柔不是一味妥协,不是来者不拒,这种柔就好比是水,把一拳打进水里,水还是那样儿。这就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我看着春雨,绵绵不绝地打进河里,谁到底是谁,已经分不清了。
大自然也是这样,一条河能承载多少功能,多少回忆,那都是数不清的。混凝土的路面是吸不了什么水的,若是路面上突然有个大水坑,就会太煞风景。草地应该低于地面,才能发挥海绵吸水的作用。被封锁的河道是死的。要是河流能重回生态,而不再是一味当景观,那该多好啊。一条河,只有能互动,能吸收,才是一条健康的河。
说回中国人的柔,横向对比着其他的民族,有的因为残暴终究被其他民族取代推翻,有的因为强硬而长期忍受着冲突和战乱。只有中国因为这种能屈能伸的处世哲学,才能在五千年中屹立不倒。
这种柔可以是国家层面,那可不可以是个人层面的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种民族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了。古时文人志士,被罢黜贬官而郁郁不得志,却很少见一蹶不振的。时事不好,那便只好顺承。也不必与天地定要争个胜负,写写理想,吟咏山水,就这样吧!
然而,不管是民族还是个人,也不可以一味的柔;有时需要点硬气的时候,刚劲也是不能少的。孔子讲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中国人愿意和气,但为和而和,处处迁就也是不可行的。
我们沿河走去,虽然滴答的春雨给整个大地润了一抹绿色,可是河流依然没有洗净,亦然并不清澈。如果说有一些碎花落叶是拜风雨所赐,水面上一层淡淡的油污,似乎就太不令人愉快了。换作是别人,或许会一笑了之,或许会转身离去,然而我们志愿者却不是这么想的。
在雨中,我们的志愿者朋友们打通了有关部门的电话,这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惭愧,我因为个人原因没能和我们所有志愿者朋友一同等待,然而我们的志向,为河水服务的志向是同在的。在这件事上,我们过去是硬气的,今天也是,以后也得一直是。我为北京的河庆幸,我们有这样一群刚正的人。但愿在我们的监督下,这小月河能变清澈,能越来越好!
从古至今的仁人志士,刚正不阿的也是不在少数。中国人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品质,或许一两句话是说不完的。一刚一柔,刚柔相济才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们要把这刚和柔融入自然环境的保护,融入对河流的关爱。这柔,我们要传承,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乐意保护北京的河流,我们张开双臂欢迎;这刚,我们要传承,不管是何方神圣,只要破坏了美好的环境,我们一定关注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