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它深入青藏高原内部,由怒江第一湾西北向东南斜贯西藏东部的平浅谷地,入云南省折向南流,经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2018年3月25日,我们到了怒江大峡谷的丙中洛、秋那桶、雾里村。正是绿草如荫,云雾环绕,桃花儿朵朵开,到处都是晨雾,水绿与浪白。

沿着怒江大峡谷深入鲜为人知却美如天堂的村落,寻找真正的世外桃源,成了第一次感受怒江的人的心绪。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怒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和最重要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世界单位面积内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和世界最著名的植物模式标本产地、亚洲大陆多种动物分化和起源中心。

怒江,罕见地完全符合地质、生态、美学价值以及生物多样性等《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的四项标准,在2003年7月2日第二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高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怒江,也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4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观。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三江并流”被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根据自然遗产评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1],建设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
怒江,两岸峡谷边的大山多由页岩所组成。顾名思义,那片片岩石薄得像一页页的书。对热爱怒江的我们来说,那薄薄的岩石就是记录怒江世界自然遗产历史的万卷书;对当地人来说,那薄薄的岩石是他们盖房子不用花钱买的瓦;而对于江边的公路,那薄薄的岩石则是雨雪后堵在路上的屏障。这就是怒江。

怒江,不仅有壮丽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怒江流域拥有中国25%
以上的动物物种与20%以上的高等植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怒江流域丰富的岩石类型、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形地貌,是一部反映地球的大
书,蕴藏着众多地球演化的秘密。
怒江流域是人类学家口中的“民族走廊”,傈僳族、怒族、白族、藏族等22个民族(中国共有56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形
成了世所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共存的独特绚丽的风情。
沿丙中洛溯江而上,就来到石门关,两座直立的悬崖峭壁屹立在怒江两岸,直立的石壁活似两根石柱插入云端。从古到今,石门关两边的人民往来,只有在怒江水落潮的时候,从绝壁下的沙滩通行,一到水涨,淹没了沙滩,路断难行,就是猴子、岩羊也过不了石门关。

今天,怒江茶马古道,虽然再也听不到马帮铃声,但在若影若现的时光背影里,一种远古的尊贵和久远的文明扑面而来。

雾里村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北面,去秋那桶村的途中的怒江对面。村里约有60户人家,有藏、怒和傈僳族,他们非常纯朴,好客。
一个美丽的小山谷中坐落了一个美丽脱俗的小山村,这种美丽让所有的人惊叹!这如同梦境般的地方受众神眷顾,让她如此清晰脱俗,任何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她的美丽都是苍白的,这就是雾里村。

今天的怒江还是大美的怒江。我们有照片为证。

今天,我们的晚饭在怒江边的火塘边吃,夜晚在怒江边山上的木屋中度过。
汪永晨写于怒江边秋那桶
加载中,请稍候......